(二)补充张子说三十三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92
颗粒名称: (二)补充张子说三十三条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487-4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张载是宋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气本论”。他在《孟子》注释中解释了人性本善,但受到气禀的影响,善恶会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使自己的心达到至善的境地。同时,他也强调了名实之间的关系和圣人的共同特点——仁。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张载

内容

1.不见于《精义》而为《集注》所引者④
  2.10齐人伐燕章。《集注》:张子曰:“此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原文见《经学理窟·诗书》,修改甚大:
  先儒称武王观兵于孟津,后二年伐商,如此则是武王两畔也。以其有此,故于《中庸》言“一戎衣而有天下”解作一戎(衣)殷,盖自说作两度也。孟子称“取之而燕民不悦弗取,文王是也”,只为商命未改;“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此事间不容发,当日而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绝则为独夫;故“予不奉天,厥罪惟均”。然问命绝否,何以卜之?只是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当时岂由武王哉?①
  《或问》言:“张子二条,其言详矣,第深考之,则于文武之心,孟子之意,其庶几乎。”
  3.5尊贤使能章。《集注》:“或赋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
  按:《经学理窟·周礼》:“廛而不征”,廛者,犹今之地基钱也。盖贮物之地,官必取钱,不征者,不税敛之也。“法而不廛”,法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已。廛与不廛,亦观临时如何,逐末者多,则廛所以抑末也,逐末者少,不必廛也。②
  8.17言无实不祥章。《集注》:或曰:“天下之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按:《或问》:“如张子之意,则言‘无实不祥’云者,虚引以甚之之词也。而下句实字迭上句,如范氏之说,则‘言无实不祥’,自为一义,而下句‘实’字与上句不相蒙。……然张子所释‘言无实不祥’一句亦通畅。盖此或有所为而言,而无以考所由矣,姑存而阙之可也。”据此可推《集注》第一句“或曰”为张子说,第二句为范氏说。
  13.1尽其心者章。《集注》:“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按:见《正蒙·太和篇》。③
  2.不见于《精义》而为《或问》所提及
  8.18徐子曰仲尼亟称章。《或问》:张子以止于至善为有本原,似涉倒置,盖止者,归宿之义,非本原之义也。
  按:《张子语录下》言:“孟子言水之有本无本者,以况学者有所止也。《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此是有本也。思天下之善,无不自此始,然后定止,于此发源立本。乐正子,有本者也,“日月而(为)至焉”,是亦有本者也。声闻过情,是无本而有声闻者也,向后伪迹俱辨则都无也。”①
  8.2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章。《或问》:私淑之说,张子前说得之矣。
  按:《正蒙·中正篇》言:“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私淑艾以教人,隐而未见之仁也。”②《张子语录下》言:“私淑艾者”,自修使人观己以化也。如颜子大率私艾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但修此以教人。颜子尝以己德未成而不用,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故也。至于圣人神道设教,正己而物正,皆是私淑艾,作于此,化于彼,如祭祀之类。③
  11.3生之谓性章。《或问》:(张子)而卒章所谓“今之言性者,漫无执守,所以临事不精。学者先须立人之性,学所以学为人”【《精义》无】者,则尤为亲切。
  按:《张子语录中》:“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④
  11.19孟子曰五谷者章。《或问》:张子“敦笃虚静”之云者,于学者为有功,然比之孔子之言,则有间矣,学者审之。
  按:《语类》卷九十八载:“问‘敦笃虚静者仁之本’。曰:敦笃虚静,是为仁之本。”僩。
  12.2人皆可以为尧舜章。《或问》:张子姑举其易者言之,而推之以至于事无巨细,莫不皆然,发明言外之旨,尤为有功。
  12.6淳于髡曰先名实者章。《或问》:张子至矣。但张子成性之说,有所未安。而其曰“徒克己而无礼,亦何所赖,又须反礼然后至者。”则亦有说焉……而张子云尔者,岂以有若浮图之尽屏物欲而卒不合礼者耶?然若是者,非既克已而不复礼也。乃其克已初不以礼为则而徒自苦耳。其论天民,乃若王氏所谓“非一国所得容,一君所能有”者,尤不可晓。其论孔子五荐五就则得之矣。
  按:《经学理窟·气质》言:“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若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于如天,则能成性。……所谓勉勉者,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继不已,乃善而能至于成性也。”①《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四书大全》辑录:“伯夷、伊尹、柳下惠皆称圣人,出于称仁仁之一端,莫非仁也。三子者各以是成性,故得称仁。”
  以下皆见于《或问》所引,多数原文今皆未见,亦列之。
  1.1“孟子见梁惠王”章。《或问》:张子以谋之远近分主仁义,似亦未安。然其所谓“尔为尔,我为我,各定其分”,则得为义之要矣。
  1.2王立于沼上章。《或问》:其引“颜子之乐”,非孟子之本旨也。其曰:圣贤言极婉顺,未尝咈人情者。亦施于此章则可,彼或出于人情之不正者,又安可以不咈乎!
  1.7齐宣王问曰章。《或问》:但张子论孟子独不言《易》者,则孟子于礼犹有所未学者。恐未必如此说也。
  5.1滕文公为世子章。《或问》:张子绝句之说。
  7.20孟子曰人不足与适章。《或问》:程子、张子、范、杨皆深得之。
  《语录抄七则》:“‘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非惟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较,惟整理其心,使归之正,岂小补哉!”②
  《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集疏》辑:“君心未免乎非,则虽百贤众,政亦莫能正。”
  8.15博学而详说章。《或问》:先守至约,然后博学以明夫至约之道。
  9.2万章问曰诗云章。《或问》:道无权正之别,权与正一。
  10.1伯夷章。《或问》赞“张子至矣”。《精义》收张子说3条,《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四书大全》辑一条,“夷、惠智不明于至善,故偏入于清、和,然而卒能成性,故虽圣而不智。孔子智既明于至善,故集大成,如清、和、时、任皆有之,无不曲当也,故圣且智,金声而玉振也。”
  11.2性犹湍水也章。《或问》:张子以为“性之本原,莫非至善”,是也。而曰“习而为恶,亦性也。饮食男女,皆性也。”则反近于扬雄、告子之说。其以扬雄为见末流而未见本原,又有取于其修之之说,亦有不可解者。
  11.4食色性也章。《或问》:张子之说发明仁义之意,亦亲切而有味。
  11.8牛山之木章。《或问》:程子、张子皆至矣。
  11.10鱼我所欲章。《或问》:张子、吕、尹皆得之矣,张、吕之说,有相复者,则不知果谁之说,然吕氏为详也。
  11.14人之于身也章。《或问》:张子二说,恐皆有未安者。孟子所谓爱身,亦曰不使陷于不善。……其论口腹真尺寸之肤者,亦非本文之意。
  12.12君子不亮章。《或问》:以“谅”为必信,而读“恶”从去声。
  13.1尽其心者章。《或问》提及张子说数条:(1)物出于性一条。(2)性原也,心派也。(3)性大于心。(4)尽心,即《记》所谓尽已之性者。(5)舍此见闻别自立见,始谓之心。(6)鱼子喻天命之性。提出“吕氏即张子之说,而后段精密,有可观者。”
  13.2莫非命也章。《或问》:若张子曰“命之于人,无不正”则非文义。又曰:“顺乃受其正”,则非文辞矣【此条《精义》有】。“岩墻”一段则善,而其他大旨教人,“毋为不直之求,徒以自陷于不正”者,【《精义》无】警戒犹切。《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集疏》辑录:“今居岩墙之下压而死者,不可言正命;尽其道而死者,则始到其本分,所受之命也。”
  13.3求则得之章。《或问》:张子说亦皆善,而后说尤详。其言义命,似专为求在外者言之,其曰“有内有外”者,是又以“求在外者”为自有内外,错综而观,亦无不通。《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集疏》辑录:“求有益,求无益,道德勉之,则无不至,人皆可以为尧舜。于富贵,则有得,有不得。”
  13.14仁言不如仁声章。《或问》:旧说以为先王之乐,张子从之,恐不然也。
  13.26杨子取为我章。《或问》:张子至矣。而张子之言,尤精且详,其论无忌惮者,所以忧后学者至矣。
  13.42天下有道章。《或问》:张子初说,于文义尽之矣。其后一说,则所以明虽天下之有道而不求身之必显也。①
  13.45君子之于物也章。《或问》:张子至矣。
  14.16仁也者人也章。《或问》:张子意亦如此而复小异,览者详之。其曰:“义生于仁之不得已”,则其名理当矣。
  14.17孔子之去鲁章。《或问》:张子接淅之说,曰:如此,则未见其去之甚速之意,当从旧说。
  14.24口之于味章。《或问》:张子“不以薄而不修,不以浅而不勉”者,亦善。最后一段“性也命也”以下,尤佳。
  14.25浩生不害章。《或问》:善信二句,离则不可。
  14.32言近而指远章。《或问》:张子“下带”之说非是。《张子语录下》:“言不下带,是不大声也。人发声太高则直自内出,声小则在胸臆之间。不下带者,气自带以上也。”②
  14.37孔子在陈章。《或问》:张子于反经尤致意焉,皆切要之语也。其曰“正经能久则尽透彻”。学者当深念之。
  3.不见于《精义》、《或问》而从它书所辑佚张子《孟子解》者
  此类情况因未被《或问》论及,故虽不能断其必见于《精义》,但同样亦难断定其必不见于《精义》。
  11.19五谷者章。按:《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引《近思录拾遗》说:“敦笃虚静者,仁之本,不轻妄则是敦厚也,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也。此难以顿悟苟知之,须久于道实体之,方知其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12.2人皆可以为尧舜章。按:《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孟子集疏》辑录:“徐行折枝之类,孟子姑举其易者言之,推此则事无钜细,莫不自天德至纤至悉至实处出也。”另《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言:“圣人设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若是言且要设教,在人有所不可到,则圣人之语虚设耳。”①
  13.30尧舜性之也章。《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大全》辑录:尧、舜固无优劣,及至汤、武则有别。孟子言性之、反之,自古圣人如此言,惟孟子分出,遂知尧、舜是生知,汤、武学而能之。
  14.25浩生不害问章。《张载佚书〈孟子说〉辑录》据《近思录》卷二辑录。“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所贵于学,正欲陶镕气质,矫正偏驳,不然则非为己之学,亦何以推明圣人之蕴哉?”按:“为学……圣人之奥”又见《张子语录中》,第321页;“所贵于学”一句,《语录》未见。
  14.37万章问曰孔子在陈章。《张载佚书〈孟子说〉》据《近思录》卷十二辑录:“孟子言反经特于乡原之后者,以乡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无主,惟是左右看,顺人情不欲违,一生如此。”按:又见《近思录拾遗》,第37页。“心中初无主”,《张载集》作“心中初无作”。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