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本校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83
颗粒名称: 四 文本校勘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473-4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华本《四书章句集注》在点校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物引用错误、异文处理不当、脱文和失校等。作者建议点校时需更慎重,多参照不同版本和相关著作,尊重原注的权威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四书集注

内容

中华本点校说明指出,该本采用清嘉庆十六年吴英、吴志忠父子校定本为底本,并以清仿宋大字本进行校勘,改正了若干错误并出校记,个别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也予指出,反映出该书校勘极为慎重,然百密难免一疏,以下列出所惑以求教正。
  48.《宪问》“子曰孟公绰”章注:“胡氏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校记:“胡氏”,清仿宋大字本作“杨氏”。(第152页)
  按:此一人物之别甚为重要,牵涉到对学者思想定位和读者的接受理解。笔者认为该引文当出自杨氏而非胡氏。其一,《论语精义》(卷七,页480,上海古籍《朱子全书》版)下该条所引为“杨曰”,内容与《集注》仅“材”“才”一字之别。《精义》以清嘉庆间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二刻本为底本,对校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明钞本,参校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其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所刊《朱子全书》本第六册《四书集注》(页190)即为“杨氏”,并出校记指出,“‘杨’,吴刻本作‘胡’”。该本以当涂郡斋本为底本,以残宋本,元乙本、元甲本、仿元本一一对校,另取明正统司礼监本与吴本参校。其三,朱子后学的相关著作皆为“杨氏”。如宋真德秀《四书集编》、《西山读书记》,蔡节《论语集说》、赵顺孙《四书纂疏》,元詹道传《四书纂笺》等,最为吴英所推崇的胡炳文《四书通》亦为“杨氏”,吴氏在《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第382页)中称,“自南宋至前明,为朱子作疏解者多矣,若《四书通》,可谓最善”。吴氏对《四书通》甚为倚重,多有参考,但未知此处何以未参考《四书通》。据宋元本之一致,可见此问题在当时似并未混淆,若有之,当有辨析。故此处应径改“胡氏”为“杨氏”,校记相应改为:“杨氏”原作“胡氏”,据清仿宋大字本及它书改。
  49.《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注: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为外,则不可不逊。”校记:“‘为’,清仿宋大字本作‘在’。”(169页)
  按:据校记可知,此处有“为外”和“在外”的差别,中华本取“为外”说,恐“在外”更确。首先:据《论语精义》页543所引程子说是“在”,明道曰:“为仁在己,无所与让也。又曰:善名在外,则可让也。”其次,宋元明诸家说皆一致的为“在”。再次,朱子引用诸家说常有改动,如此处《精义》诸家说皆用“让”,唯尹氏说为“逊”。“尹氏曰:师长犹无所逊,况它人乎?”《集注》即以此“逊”替代了明道原来之“让”。但“在外”与“在己”说正相对应,朱子似无改变之必要。
  50.《告子下》第6章“淳于髡曰先名实者”注,“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亦未尝识贤也,宜乎其言若是。”校记:“亦”原作“而”,据清仿宋大字本改。(第350页)
  按:此处中华本据清仿宋大字本径改“而”为“亦”,甚为自信,其实未必。首先,《论孟精义》尹氏原文为“而”,却非“亦”。“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而未尝识贤者,宜乎其言若是。”当然,原文如此,不能保证《集注》采用时未加修改。如此处《集注》将“者”换成“也”。其次,宋元明注释本用“而”用“亦”皆不少。用“而”者有:宋真德秀《四书集编》、蔡模《孟子集疏》、胡炳文《四书通》等,《四书通》对此还提出详解,“通曰:淳于髠以孟子去齐未为仁,孟子谓夷、惠、伊尹或去或就,皆仁也,岂必不去而后谓之仁。髠以有贤则必识之,孟子则谓夫子之去齐,亦岂髠所能识哉。此尹氏所以曰‘髠未尝知仁而未尝识贤也。’”①用“亦”者有:《西山读书记》、《四书纂疏》、《四书纂笺》、上海古籍《朱子全书》本等。上海古籍本校记云:“‘亦’,原作‘而’,据元甲本、监本、仿元本改。”
  51.《大学章句》,“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第3页)
  按:因中华本仅以两种版本校勘,故不无失校处。仅以此处为例,“至于至善”未出校。然上古本出校记认为“至于”当为“止于”:“‘止’原作‘至’,据元甲本、监本及正文改。”另宋元朱子后学四书类著作多为“止”,如胡炳文《四书通》即是“止于善”。“止于至善”说与正文相切合对应。因参照版本过少,中华本在校勘上间有此类失校处。
  52.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集注》哭,谓吊哭。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述而》第九章,第95页)
  按:“日之内”遗漏“一”字,《四库全书》本,《四书集编》等书皆有“一”字,明显脱文。
  53.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氏云八百家出车一乘”十字,据清仿宋大字本补。(《论语》道千乘之国章,第49页)
  按:编者仅据清仿宋大字本即骤然补入十字于《集注》正文中,是不妥帖的。《或问》在比较马、包二家异同时曾表示对马融说的肯定,““此义盖尝考之,疑马氏为可据。盖如马氏之说,则八百家而出车一乘;如包氏之说,则八十家而出车一乘。”但考虑到与它说的冲突,对此持有保留和怀疑。“然与《荀子》《王制》之说不同。”①《四书或问》之《论语或问》仅代表朱子丁酉年之看法,与其晚年《集注》说多有冲突,不可为据。其次,据朱子“逐字称等”之极为谨慎的解经态度,恐不会将此说断然写进《集注》。再次,《论语集解》等朱子之前的注本,极少直接引用马融此说。更重要的是,朱子门人后学之注本,如《四书集编》、《四书纂疏》等皆未有此数字。故笔者认为俞樾之说较为可取,“朱子前尝是马说,及为《集注》,又不实指,仅曰‘其地可出兵车千乘’,岂因二者皆难知其孰确,不欲多费力於无用之地乎”?②此一名物之争,宋儒并不看重,清儒则极为重视。故笔者臆测,清代仿宋本编者恐有补入此说以借朱子自重之意。总之,不应仅据孤证即断然视此十字为朱子所原有。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