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文句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80
颗粒名称: 一 引文句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461-468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华本《四书集注》中存在的版本问题,特别是引文句读和注释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通过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和表现,指出了一些版本问题的存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本文还对《四书集注》的注释体例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正确理解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四书集注

内容

中华本于《集注》引文句读偶有失察处,或误视朱子语为引文,或误以引文为朱子语,或体例非一,其因在于未核原文而细推语义也。
  1.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注:董子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梁惠王上》齐桓晋文章,207页)
  按:董子说见于《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仲尼之门,五尺之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亦此意也”显然是朱子所加评论而非董子之文,应置诸引号外。
  2.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章,第258页)
  按:据文意和孟子先引后解之文例,龙子曰当止于“莫不善于贡”,以下文字为孟子解释语。
  3.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学者详之。”(《子张》第十一章,第191页)
  按:“学者详之”四字为朱子评论语,其意为提醒学者对吴氏之说应慎重考虑,表明朱子对此未敢全然肯定,故当置诸引号外。《论语集注》另有两处“学者详之”皆为此意。如“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章,愚按:“而止”二字,亦微有过于高远而简略细微之弊。学者详之。“子曰予欲无言”章,愚按:此与前篇无隐之意相发,学者详之。《孟子集注》一处“更详之”亦是此意,“仁之于父子也”章,愚按:……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
  4.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公冶长》第十八章,第80页)
  按:此处失误面积过大。此“师”指朱子业师李延平,所引师说见于《延平答问》“殷有三仁”章:“仁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辨,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①师说仅为“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九字,《集注》将“即”改成“则”,“今以是”后之文字皆为朱子所言,应置于引号外。
  5.苏氏曰:“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八佾》第二十二章,第67页)
  按:扬雄《法言》原文为,“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据此,“先自治而后治人”亦是扬雄原文,故引号当置于“者”字前。此亦见出古人引书往往引其大意的特点。
  6.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尹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微子》八章,第187页)
  按:此处误将“扬雄曰”后面文字皆视为扬雄之语,据《法言》、《扬子云集》可知扬雄所言,仅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八字。“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乃尹氏评论之语。再则,若“扬雄曰”后文字皆为扬雄所言,则据全书体例,当加圆圈断开。又次,《论孟精义》(第604页)中尹氏此处引扬雄原话亦仅为此八字,其后按语则不同,亦可证扬雄原文仅八字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每言夷、惠,必以孔子明之。由夷、惠皆得其偏,未若圣人之全尽也。”
  7.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子罕》十七章,第114页)
  按:此处《史记·孔子世家》卷四十七原文为:“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据此可知,“丑之”亦是《史记》原文,依例当置诸引号内。《集注》所引《史记》乃是摘要,朱子评语仅为“故有是言”四字,是对背景之交代。
  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述而》第三十三章,第101页)
  按:详味语义及朱子注释《集注》惯例,“晁氏曰”以后文字似皆为晁氏之说,皆当纳入引号内。若“可谓云尔已矣者”之后视为朱子说,则朱子通常加“愚按”等字眼来表示此为己说。晁氏之说,本就是依次逐句解释原文,故“可谓云尔已矣者”置于文末。
  9.愚闻之师曰:“人,理义之心未尝无,惟持守之即在尔。若于旦昼之间,不至梏亡,则夜气愈清。夜气清,则平旦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矣。”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宜熟玩而深省之也。(《孟子》“牛山之木”章,第338页)
  按:此段所引师说见于《延平答问》,①此处所引与原文有改动,如首句原文为“大凡人礼义之心何尝无”,次句为“若于旦昼间不至梏亡,则夜气存矣。夜气存,则平旦之气未与物接之时……”。最后一句“此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若欲涵养,须于此持守可尔。”“宜熟玩而深省之也”一句不见于《延平答问》,似为朱子所加,详细体会上下语义之连贯性,结合朱子对前人引文增删改写的做法,可理解为是朱子对延平“若欲涵养,须于此持守可尔”的替换性改写,故仍视为延平之意。
  10.愚闻之师曰:“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而尽矣。”(《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章,第378页)
  按:此处“愚闻之师说”无据可查,据文义来看,似乎其说仅为第一句。“然世之人”至文末为朱子所论,其中又杂引张子一句。《朱子语类》亦有言:“大抵孟子此语,是各就其所重言之,所以伸此而抑彼,如《论语》所说‘审富贵而安贫贱’之意。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是也。”故除首句、张子说当引双引号外,余则为朱子说。
  11.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庄周所论斵轮之意盖如此。”(《孟子》“梓匠轮舆”章,第373页)
  按:据《孟子精义》(第827页),尹氏之言至“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之后似非尹氏之言,乃朱子论语。
  12.吕侍讲曰:“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则无可举,欲刺之则无可刺也。”流俗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也。污,浊也。非忠信而似忠信,非廉洁而似廉洁。(《孟子》“万章问曰孔子在陈”章,384页)
  按:据《孟子精义》(第848页)可知,“流俗者”之后文字皆为吕氏所言,朱子对吕氏原文进行了较大改造,如“众莫不然”即为朱子改造之说,但主体文字皆为吕氏之说。录吕氏说如下:“孟子于是为之极论乡原之行,欲求其非而举之,无可举之非;欲求其恶而刺之,无可刺之恶。流俗者,王道不行,风俗颓靡,如水之顺流而俱下,……非忠信而似忠信,故非之无可举之非;非廉洁而似廉洁,故刺之无可刺之恶。”
  13.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中庸》,第37页)
  按:“圣人复起,不易吾言”是“所谓……者也”这一表述结构引述之内容,为《孟子滕文公》第九章之原文,据全书点校用例,当以引号标明。
  14.“此错简,当在齐必有明衣布下。”(《乡党》,第119页)
  按:当就引文“齐必有明衣布”加单引号。
  15.巽以行权。(《子罕》第二十九章,第116页)
  按:“巽以行权”当加单引号。
  16.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马氏曰:“乱,治也。”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论语》舜有臣五人章,第107页)
  按:《论语集解》等书引马融说,皆至“文母”而止。故此处引号当至句末。
  17.或曰:“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故圣人以其子妻长,而以兄子妻容,盖厚于兄而薄于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况圣人乎?”(《论语》子谓公冶长章,第75页)
  按:此处“或曰”与“程子曰”乃朱子所引程子自问自答说。如各自使用引号,则不易让人想起此为程子一人之说。故似可用一双引号将整个内容标出,“或曰”与“程子曰”各用单引号标出,则可将此层关系表达更清楚些。《孟子尽心上》“耻之于人”章所引程子说,亦是此类情况。
  18.或疑伊尹出处,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何也?程子曰:“终是任底意思在。”《孟子万章下》伯夷目不视恶色章,第320页)
  按:此处程子为明道,自“或疑”即为程子说,故当加以引号。朱子引程子说而有删改,原文为:“问伊尹出处,合于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而不得为圣之时,何也?曰:终是任的意思在。”
  19.《大学章句》开篇: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第3页)
  按:此处仅就程子首句加以引号,实则整个文字皆为程子说,朱子对之加以了调整增删。明道:“《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伊川:
  “入德之门,无如《大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①可知朱子所引子程子说,虽个别文字有调整,然实为二程之意,故当全部加以双引号。用著者之意而局部适度改其辞,是朱子《四书集注》引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20.《中庸章句》开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17页)
  按:此处朱子对程子用语亦加以个别调整,其意则皆为程子,故所引文字皆应视为程子说,当加以引号。具体如下:第一、二、三、四句皆为伊川说,(杨时)予闻之师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传授渐失,故著此一篇。”“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其书虽是杂记,更不分精粗,一滚说了。”②第五、六句为明道说,“《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③。“中庸之言,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第七、八句为伊川:“《中庸》之书,其味无穷,极索玩味。”“《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④
  21.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闲之,孔子遂行。适卫月余,去卫适宋。司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孟子》主痈疽章,第317页)
  按:据《孔子世家》,此处《史记》非原文,乃是综合叙述,不当加引号。
  22.赵氏曰:“貉姓,稽名,为众口所讪。”理,赖也。(《孟子》貉稽章,第376页)
  按:据赵岐《孟子章句》,“理,赖也”亦为赵氏注文,故当纳入引号内。
  23.赵氏曰:“莱朱,亦汤贤臣也。”“或曰:即仲虺也,为汤左相”。(《孟子》由尧舜至于汤章,第385页)
  按:据赵岐《孟子章句》,“或曰”亦为赵岐所引,原文为:“一曰仲虺是也,《春秋传》曰仲虺居薛,为汤左相。”故朱子此处乃是全引赵岐说而略删改,当纳入同一引号。
  24.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谓本欲佚之也,播谷乘屋之类是也。以生道杀民,谓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恶之类是也。盖不得已而为其所当为,则虽咈民之欲而民不怨,其不然者反是。”(《孟子》以佚道使民章,第359页)
  按:据《孟子精义》,此为伊川说,“除害去恶之类是也”以下文字为:“且如救水火,是求所以生之也。或有焚溺而死者,却虽死不怨”。“盖不得已”句似为朱子说。不当入引号内。
  25.程子曰:“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孟子》人不足与适也章,291页)
  按:此处所引孟子说仅为“我先攻其邪心”,此后文字当为程子说。
  26.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也。(《中庸》二十章,第30页)
  按:据核,此处文字皆为吕氏原文,引号应至文末“此视臣视民之别也。”
  27.第十二章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中庸》十二章,第23页)
  按:据《二程遗书》,原文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喫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时只是弄精神。”据此,“读者其致思焉”为朱子说,当在引号外。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