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78
颗粒名称: 八 结语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58-460
摘要: 这段摘要总结了《四书集注》版本变迁的历史,以及朱子后学对朱子哲学问题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之争。它强调了朱子后学在确定《四书集注》文本及朱子定见上的努力,以及朱子学的丰富多样性。此外,摘要也指出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朱子后学对朱子思想的解释,以及通过具体文本的差异来探究朱子思想的早晚变化的重要性。最后,摘要强调了朱子后学和四书学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及通过具体文本的差异来探究朱子思想的早晚变化,应是把握朱子思想最终定见,进入朱子思想世界所应遵循的途辙。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研究

内容

八百年来《四书集注》的版本实可分为两大系列:胡炳文等推崇的宋本,盛行于宋元时期;陈栎等尊信的祝本,藉《四书大全》而独霸于明清时期。《大全》的出现实为朱子四书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学人继承清人表彰宋本的成果,采信宋本,使宋本重新获得主导地位。回顾《四书集注》版本变迁史,可知《四书集注》版本的差异在朱子去世后即已出现,朱子在不同地区的弟子后学,所掌握的《四书集注》版本有所不同,似并未就此问题发生辩论。祝洙《四书附录》本虽有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是该书流传未广之故,宋代朱子学者对该书并未重视。《集注》文本差异这一问题到元中期开始显题化,恐与彼时朱子四书学开始官学化不无关系。就元代而论,吴程等的看法与胡炳文一致,主宋本;詹道传、史伯璿则常与陈栎一致,反映了祝本的影响在逐渐扩大。明代则多采信陈栎说而少有对陈、胡之异加以辨析者。明清因作为科举功令的《四书大全》以《四书辑释》为底本,故使得祝本成为权威流行之解,但具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如蔡清、王夫子、吴英父子等仍能突破代表官方的祝本,而关注到宋本。
  《四书集注》的版本之别看似一纯乎考据的版本之争,实则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朱子哲学问题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之争,反映出重视思辨分析和工夫实践的思考特点。争议双方皆为朱子学的推崇者,所争乃自家内部矛盾,其所争朱注并无绝对对错之分,而是相对完善之别,故其措辞相对温和,平正。在论证策略上,皆采用《朱子语类》说加以佐证,有理有据。如关于“一于善”与“必自慊”的观点,体现为如何理解“诚”,是就本体之诚还是工夫之诚而论,涉及意与善恶的分合关系,作为工夫的“一于善”与作为效验的“必自慊”何者更合文义等解释方法问题。关于“为政以德”“据于德”的“德”字是“得于心而不失”还是“行道而有得于心”,双方仍是围绕工夫展开,前者强调固守不失方为德,此合乎“德者得也”之义;后者则突出德与道的关联,必须由道而德,更关注“德”之源头。至于《中庸》首节的总结,鄙见以为二说高下有别。炳文一方所主显然更具有哲学意义和实践工夫,更契合文本和朱子思路,尤其是“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己”非常精妙,点出了性道教一体下的天人合一关系,强调知行、理事的贯通。其末句“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是朱子工夫论诠释一贯手法,以此唤醒读者精神上的兴起,志意上的感发。二说唯一相同处在于皆强调子思首发性命之学的意义。而陈栎所持祝本明显有偏,过于强调“知”的一面,采用“知而不知”的正反对立之表述,如知性不知天,知道不知性,知教不知固有,与强调天人合一的语境不大融洽,末句引董子说仍不出阐明天为道之原之理论义。朱子此处重点在突出性即理,而非在发挥天与道的关系。此处性才是沟通天人、道、教的枢纽。至于“则为外物而非道矣”与“则岂率性之谓哉”二说,分别侧重道与物和道与性的关系,各有可取;“倚于一偏”与“不必合于中庸”虽皆围绕中庸与知仁勇三者关系展开,然二说语义所指不同,多数学者认为“不必合于中庸”更为圆融而合乎文义。此外,胡炳文还精细辨析了辅广把“不信不果”错改为“必信必果”的原因,显示了辨名析理的细致工夫。而清人对宋本的重新挖掘和倡导,确实有助于消除对《集注》考据上的若干攻击。
  这一版本之争,显示了新安理学家及史伯璿、蔡清、王夫之、吴英等元明清朱子学者对朱子学的互相辨难,体现了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求真是之态度。如陈栎并未全盘否定云峰所主“旧说”,对其“本于天而备于己”“一于善”等皆有所认可,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尽管朱子后学多为朱子的忠实信徒,视《集注》“浑然犹经”,但他们并未放过任何学术上的疑问,力求把对朱子思想的把握做到尽善尽美,并且体现了不主一家,择善而从的情况。如元代景星《大学中庸集说启蒙》诚意注同于胡炳文,中庸注则同于陈栎。王夫之诚意注及中庸注取胡说,为政以德注则取陈说。学者在为政以德和据于德之“德”的理解上,通常保持一致,各主一说以贯通二章,如炳文主“得于心而不失”,陈栎主“行道而有得于心”。但也出现了将二章“德”加以分开的情况,如饶鲁为政以德注同于炳文,据于德解则同于陈栎。还出现了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中看法不一情况,如本章真德秀《四书集编》《读书记》分主胡说与陈说,此恐与论者自身思想早晚变化及文本刊刻双重因素有关。
  此一绵延数百年的关于《四书集注》的版本之争,客观呈现了朱子后学在确定《四书集注》文本及朱子定见上的努力,显示了朱子学解释的丰富多样性,可谓朱子后学和四书学发展的一幅缩影。文本与思想,训诂与义理的紧密结合是朱子学术的一大特色,通过具体文本的差异来探究朱子思想的早晚变化,应是把握朱子思想最终定见,进入朱子思想世界所应遵循的途辙。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