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析毫厘无微不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65
颗粒名称: (二)“辨析毫厘无微不显”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422-4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对程门解经方法和弊病的批判与反思。朱熹强调了回归传统解经风格的重要性,并对借经典发挥一家之言的宋学解经风格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还指出了程门在解经中存在的问题,如采用老佛思想、忽略文本意义、以己意解经等,并提出了以经注为诠释主体、以注解经的方法。此外,朱熹还强调了解经应切当文意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解经方法

内容

《或问》对诸家说的解析,体现了朱子特别重视解经方法和严辨儒佛的特点,显示了他与二程学派在解经理念、方法上的诸多差异④,朱子反思曾信奉达二十年之久的一味发挥己意,自作文字,不切文本的自我阐发型解经风格,强调回归意从文出、贴切本意、注重训诂的传统解经风格。他对借经典发挥一家之言的宋学解经风格之弊加以反思批判,而力图以注重文本之义、阐明圣贤原意的汉学解经风格矫正之,从而实现两种解释方法的统一。这个反思早在丁酉《或问》之前已开始,癸巳左右给南轩书信中已深切反思“自作一片文字”的风格,强调要回归汉儒经注合一,注仆经主的诠释态度,改变二程学派经仆注主、以经文强就己意的做法,提出虚心发明经意的原则。
  批评“不叛圣贤而兼取老佛”的儒佛合流论,严辨掺杂佛老的思想,注重内部清理。朱子认为,佛老对儒学的侵蚀冲击,要害不在崇信佛老者,而在淫于佛老的儒家内部人士,尤在以佛老思想解释儒家经典,造成儒佛不分,以紫乱朱之混乱。朱子《杂学辨》将“阳儒阴释”的程门后学张九成斥责为“洪水猛兽”。《中庸章句序》公开指责程门“倍于师说,淫于佛老”。《或问》对亲学于二程诸高弟的儒佛不辨,以佛老解儒表达了极度失望、愤懑、痛惜、不解之情。“(游、杨)二公学于程氏之门,号称高弟,而其言乃如此,殊不可晓也已。”①朱子以对屡空的解释为证,批评程门采用何晏老庄之解而不能辨之,亦不能辨别颜子不远复与佛教止念之别。“何晏始以为虚中受道,盖出老庄之说,非圣言本意也。诸先生亦或从之,误矣。……夫《易》所谓‘不远复’者,岂若佛氏觉速念止之云哉。”②朱子认为,以佛老解儒和以儒解佛老是同一事情的两面,相互影响渗透,导致儒与佛老愈加纠缠难辨。真正要做的是正本清源,切割二者联系,以儒解佛者将不同体系之思想强加扭捏,极为可笑。
  空、无、忘、乐等与儒家境界相通之概念易于儒佛混流。儒家并非不讲无,只是此无须建立在“无私欲”之后自然呈现的无我之上,而非佛老刻意造作所追求者。“夫谓无私心而自无物我之间可也。若有意会物而又必于己焉,则是物我未忘。”③在带有本体意义的论题如性、理等上,朱子严别儒佛。一方面批评学者在突出理的形上意义之时,未能兼顾其与形下的贯通,导致“遗物”“外物”。如批评杨时理不可言即老佛之意。盖理即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本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中,非在日用彝伦之外别有一空悬之理存在。于“朝闻道”章强调儒道以五伦为实理,佛道则以五伦为幻妄绝灭之物,而以清净寂灭为终极追求,二者根本不同。另一方面又批评其说“遗理”,如批评游氏道本无名,感物而生,方有善名;因物而生,方有性名说乃佛老言,割裂了道、善、性的一体,而分裂为三物。
  朱子判定程门流于佛老有以下情形:一是直接采用“老佛之正论”,引佛老之语,此为直接证据。如谢氏“引老聃知我者希,则我贵以为说者”。④二是化其语而师其意,常以“老佛之余论”“老佛之绪论”称之。如批评“游氏念念不忘之说善矣……则恐其未免于老佛之余也”①。此是由朱子判定而出,其说服力不如第一种。三是因语意不精、用语过度而“流于老佛之弊”。如指出“无隐”之解,“谢、杨氏为说……恐其过而流于老佛之意也”②。四是儒佛“一毫之间”者,其论与佛说相差几微,极其值得警惕。如指出程子“‘得此义理’一条尤为卓绝。然读者亦当深造以道而自得之,一毫之差,则入于老佛之门矣”③。五是着重从治学风格判定异端祸害,以正学风。异端之学表现为幽深、恍惚、高远、虚空、怪诞,措心文字之外,崇新奇尚简易。凡用语传达好高轻下、喜内忽外之意者,朱子多纳入于习于佛老,试图希望对此风气的扭转促使学风回归平实。如批评在格物的理解上存在此种倾向:“今必以是为浅近支离而欲藏形匿景,别为一种幽深恍惚、艰难阻絶之论,务使学者莽然措其心于文字言论之外,而曰道必如此然后可以得之,则是近世佛学诐淫邪遁之尤者。”④
  “傍缘假借,最释经之大病”。此是朱子对程门解经弊病的根本概括。《或问》在揭示程门解经内容不妥之时,尤重反思解经方法。从解经方法上详尽揭示程门欠缺,清算程门不切文本,以己意解经的诠释风气,强调解经应切当文意,是《或问》批判的另一重心所在。批评程门“不附经文而直述己意”的做法完全无视经文本意,对此等说“虽美不取”。如《论语》谁毁谁誉章指出,“诸说之于此章,其意则皆美矣……类皆不附经文而直述己意,使人读之,但见义理粲然,曲有条贯而莫知其果欲置经文本意于何许也?……是以不得而取耳”⑤。比照一下伊川之说,“善学者,要不为文字所梏。故文义虽解错,而道理可通行者不害也”⑥。其摆脱文本束缚,直抒大意的说法,恰与朱子相对照。朱子对此有明确自觉,提出程子与己解经的差别在于置理于解语中还是经文内。朱子于学而章对程门解经得失及其弊病作了纲领式的阐述。将其症状总结为七类:文同旨异;意似实殊;以难释易;以有形无;亲者反疏;明者反暗;俱昧欲明,循环无决;取信于外,无真实见。此对各家解经弊病的批评,乃是朱子解经的实践之谈。如在对忠恕的理解上,程门常将《中庸》“忠恕违道不远”与《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引用互证,两种不同含义的忠恕相互矛盾,导致混乱。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