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求得本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34
颗粒名称: 一 求得本义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358-3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强调经典诠释应以忠实解读文本本义为基础,反对偏离圣贤原意的任意发挥。他主张通过训诂考据的方法求得文本本义,并强调在诠释中保持敬畏之心和开放心态,遵循圣贤原意,吸收新的思想和见解,不断完善和推进经典诠释工作。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研究

内容

朱子认为诠释首要的追求就是求得经文本义,发明圣贤原意,以帮助学者加深对经文的理解。他认为文本通常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字面含义,是语词表面意义,可以通过训诂解释而得,这是诠释的基础;第二重是微言大意,是文本所蕴含的言外之义,因为这种含义潜隐不露,需要诠释者发明之、彰显之。
  朱子主张求得经文本义处于经典诠释第一位,提出以训诂考据之学求本义的原则,这是朱子四书诠释与宋代经典诠释主流思潮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别。朱子逆流而动提出这一原则主要出于以下考虑:文义是理解圣贤原意的前提,没有对文义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圣贤原意,盖因言以得心也。故反复强调文本之义的优先性、前提性,指出对文义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对文意的把握。诠释应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浅层语义基础上,慢慢思索虚心玩味,方能悟出深层言外文意,最终将之落实到日用工夫中。许多诠释偏离圣贤之旨的原因就在于错解文义。“圣贤之言,条理精密,往往如此。但看得不切,错认了他文义,则并与其意而失之耳。”①“为学直是先要立本,文义却可且与说出正意,令其宽心玩味,未可便令考校同异,研究纤密,恐其意思促迫,难得长进。”②
  现实教学的客观效果证实表层文义与深层原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促使朱子由单一的义理解经转向兼融训诂解经。朱子最初亦崇尚义理解经,轻视训诂解经,癸未年编撰的《论语要义》一书不取文字训诂之说,只取二程学派所阐发的理学大义,故将该书名之曰要义。“盖以为学者之读是书,其文义名物之详,当求之注疏,有不可略者;若其要义,则于此其庶几焉。”③但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要义》没有对经文字词句义作出训释,故学生连字面意义都很难理解,更遑论领会其中深奥性理了。有鉴于此,朱子对《要义》进行了删改,重新编成适合初学者的《论语训蒙口义》,该书着重加强了字词句的训诂考释,以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标明读音,采用汉唐古注解释词义,以便于童蒙对基本语义的理解。“因为删录,以成此编。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④
  朱子把解经明确定位成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之扶手,而不是替代读者理解的教本,故强调应加强字词名物训释上的辅助理解工作。《答敬夫孟子说疑义》中言,“大抵解经,但可略释文义名物,而使学者自求之,乃为有益耳。”⑤批评张栻的弊病在于以己意解经,脱离文义,造成语脉的中断。非但无助于学者理解经典之义,反而加重理解难度、误导读者理解方向。“按此解之体,不为章解句释,气象高远。然全不略说文义,便以己意立论。又或别用外字体贴而无脉络连缀,使不晓者展转迷惑,粗晓者一向支离。”⑥这种弊端表现在文字内容上,就是释文远远超过正文,以难解或无关之概念解释经文(如以“太极”解“性”),使读者挣扎于繁重的解文中而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经文,这也违背了前人解经的体例法则,造成了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如此数章论性,其病尤甚。盖本文不过数语,而所解者文过数倍;本文只谓之性,而解中谓之太极;凡此之类,将使学者不暇求经,而先坐困于吾说,非先贤谈经之体也。”①
  朱子极力反对任意解经和以佛、老思想解经的做法,严厉批判那种不顾文本之义,扭曲圣贤原意,任意充塞个人见解的“六经注我”的方式。在《杂学辨》中对张九成《中庸解》、吕本中《大学解》以禅解佛思想作了批判性辨析。朱子同样毫不留情地批评前辈及好友的经典诠释,指出其最大毛病在于不以文义作基础,一味发挥所谓言外之意,导致与文义冲突背离,最终偏离了圣贤本意。这种阐述即便义理再好,也不足取。他批评张栻《论语说》,“大率此解多务发明言外之意,而不知其反戾于本文之指,为病亦不细也”②。“诸先生多如此说,意极亲切,但寻文义恐不然耳。”③朱子提出的忠告就是:当就文本训释入手,于自家心上体验涵养,才会得出真实见解。不要妄引诸家注释,以致于远离文本原义。
  故今奉劝,不若只取子思、孟子之言,虚心平看,且勿遽增他说,只以训诂字义随句略解,然后反求诸心,以验其本体之实为如何,则其是非可以立判。④
  所论鬼神一章全不子细,援引太多,愈觉支离,不见本经正意。可且虚心将经文熟看,甚不能晓处,然后参以章句说,教文义分明,道理便有去著。⑤
  朱子坚持以求得本义为诠释的第一原则,据此对他所尊敬的二程及其弟子直接进行过多次否定。在《四书或问》中对他们批评甚多,如他对二程的执其两端说、颜子屡空说、至诚尽性说、致曲说、王天下三重说等都提出了“恐非文意”的批评。“程子以为执持过不及之两端,使民不得行,则恐非文意矣。”①《四书集注》做了大量“通训诂、正音读”以求得表层文义的工作。如在“正音读”上,他采取《经典释文》来注音,尤其注重难读词和多音多义词的标音,对“与、夫、好、恶、乐、中、知”等常用多音多义词不厌其烦地频繁标注。即以《论语集注》为例,粗略统计,下列词的注音次数分别为:“与”51次,“夫”35次,“好”30次;“焉”22字,““恶”16次,乐”,19次,“知”17次。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