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以至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20
颗粒名称: 三 “学以至圣”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332-3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颜回之学在宋代受到高度重视,其“学以至圣”思想证明了圣学的可能性,重建了学者求道信心。宋明理学家对颜回的为学工夫进行了全面阐发和评价,认为颜回的克己复礼工夫是圣门最高工夫纲领。理学工夫论在颜回克己复礼工夫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颜子

内容

“学颜”思想得到空前重视,与周程等人的倡导和当时的思想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宋代儒学处于儒学的重要转变期,面临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迫切需要在重塑、再造儒学的基础上,辨清学术是非,回击佛学挑战,重建社会纲常伦理,树立社会价值信仰。故辨析儒学要义,接续往圣之学,成为宋代儒学的根本任务。周敦颐提出“学颜子之所学”,揭示了理学的主题,程颐进一步阐发了“学以至乎圣人之道”的颜学特质,宣告了儒学新时代的到来。程朱理学以“学颜子之所学”为旗号,凸显了颜子“学而圣”的工夫特质,指出儒学发展当以之为方向,成为儒学各家共识。
  颜子之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说明了“学以至圣”的现实可能,证明通向圣人之路的普遍性与可行性,表明圣域对所有士子皆敞开无碍,绝没有人因受限先天资质而被弃于圣门之外,以此消除学者对成圣成贤的疑惑担心,驳斥了“圣本生知”的观点,重建了学者求道信心。程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以颜子为例提出“学可至圣”,表明圣学之可能,以此取代世俗圣乃生知说。“今人乃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所以为学者,不过记诵文辞之间,其亦异乎颜子之学矣。”①程子提出存在两种圣人:一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生知之圣,另一种就是以颜回为典型的学知之圣。圣人之学与颜子之学一致,颜子之学就是达到圣道之学,“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这就消除了圣学的神秘性,证实了圣学的平常自然性,表明成圣是每个人皆可实现的使命,不应将成圣任务推诿于不可控制的先天素质而自暴自弃,应从后天学习实践中承担起成圣的自觉。朱子在《集注》中反复指出成圣与否取决于是否如颜子般好学,并深刻阐发了颜子为学工夫。如《学而》“十室之邑”章注,“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告诫学者不可狂妄自大,更不可妄自菲薄,应效法颜子,树立学以至圣的志向和信心。颜子之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点明了儒学乃关切个人生命性情之学而非记诵、文辞等外在之学。从儒学史来看,儒学传承古代官学,内容广博深刻,具有多种发展向度,《论语》中即提到德行、言语、政事、文献四科,儒学在后来演变中,文献之学、政事之学获得高度发展,“德行”之学却受到削弱,遭到佛道的强势压制,千年以来蕴而不彰。文献、政事虽为孔门所应有,然非孔学之根本。儒学根本即在颜子为代表的反躬自求的心性德行之学,以往儒士所学偏颇,用力虽勤而方向有误,导致儒门淡薄,必须改弦易辙,重新回归以颜子之学为代表的儒学之路。颜子之学不仅仅证明了学圣的可能,而且以其实践修为之功,标示了“学圣”具体途径所在,显示了足与佛老抗衡的高远生命境界,其求道工夫内外兼顾,笃实而高明,足为儒门学圣之矩型。故宋明理学家对颜子作圣之功做了全面阐发,予颜子为学工夫极高评价。如朱子认为颜子求仁工夫,远在伯夷叔齐、殷之三仁之上,“箕子微子夷齐之仁,亦是此类。……。又曰:诸子之仁虽如此,料得缜密工夫,纯粹体段,未如颜子之仁,是从实地上做来”①。
  (一)克己复礼——工夫之门
  孔门弟子为学各有其入处,颜子工夫入处在于克己复礼。宋儒对颜子“克复”工夫给予了充分重视。如王安石在《礼乐论》中提出,颜子的克己四勿之说代表了圣门最高工夫纲领,学者若能由此下工夫,做到“四勿”地步,则接近仁道矣。“圣人之言,莫大于颜渊之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仁之道,亦不远也。”②程子认为“克己复礼”是颜子一生工夫主旨,此工夫内外相互作用,由内以应外,制外以养内。后之学者,应循此工夫以达圣域。程子本人亦以此为下手实践工夫,仿“四勿”说精心撰构了视听言动四箴以自警。其箴言对于颜子克己复礼之学深有体会,乃个人工夫实践所至,对理学工夫产生了重要影响。朱子对程子四箴作出了极高评价,将之全文引入《集注》,要求学者虚心用力玩味体究,不可轻易视之。认为颜子一生学问主旨皆在于克己复礼。“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③朱子基于工夫论立场对“克己复礼为仁”章做出了深刻阐发,揭示了克复工夫所具有的笃实、刚健、细腻、亲切、彻上彻下的“切要”特点。颜子克己工夫亦深得心学派推崇,尽管对克己复礼的理解不同,但皆认为这是入道必要途径。陆象山认同克己是克去己私欲之说,指出“克己、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乃孔子授给颜子的为学三鞭。同时强调颜子之私和常人不同,只是偶尔过当而已,颜子超越常人几于圣道的原因就在于对克己工夫的不懈实践,以此批评常人己私未克而反以圣贤自居,以仁义自命的错误行为。“以颜子之贤……所谓己私者,非必如常人所见之过恶而后为己私也,己之未克,虽自命以仁义道德,自期以可至圣贤之地者,皆其私也。颜子之所以异乎众人者,为其不安乎此,极钻仰之力而不能自已,故卒能践克己复礼之言。”④王阳明在应举策论中对克己工夫做了深刻阐发,认为克己四勿之学是颜子学于圣人最受用处,是心学工夫紧要重大处,孔门只有颜子与闻之承担之,子贡虽聪明却无能担负。此工夫落实在日用知行中,知上明达了然于天理人欲之别,行上克制私欲果敢坚决刚健无比。“颜渊之学于孔子也,其详且要,无有过于四勿之训。……至于颜子四勿之训,此盖圣贤心学之大,有未易以言者。……夫惟颜子博约之功已尽于平日,而其明睿所照,既已略无纤芥之疑,故于事至物来,天理人欲,不待拟议而已判然,然后行之勇决而无疑滞。”①刘宗周在“哀公问弟子”章中高度评价颜子克己对私欲的克制工夫,并以明代薛瑄治怒工夫为例阐述克己工夫虽然平实,却极为艰难,此平实工夫正是学者学圣必经途径。“惟颜子学以克己,直能克去此血气之私而毫不妄溢,……学者且就当境痛加惩创去,久久有得力时,正不得妄希高远而以绝学窥圣贤也。”②
  (二)博文约礼——工夫之全
  尽管“克己复礼”工夫具有彻上彻下、知行并举的包容性,但“克己”“复礼”毕竟实践意味更重,未能彰显知的地位。“博文约礼”则体现了工夫之周遍中和,显示了儒学的全面中正,涵盖了儒学多方面追求。程子指出颜子对于圣人教导理会最深刻恰当处即在此,孔子对后学之教导也无非是此,“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③朱子指出,博文就是致知格物之学,代表了求知明理的智慧追求;约礼即是克己复礼之学,代表了笃行修身的道德实践,二者皆为圣人之学应有之义,颜子之学深得其要。朱子在“颜渊喟然叹曰”章注中引侯氏说:“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④指出此学与尧舜圣圣相传惟精惟一之学相对应,“自尧舜以来,便自如此说。惟精便是博文,惟一便是约礼。”⑤它点出了圣学工夫不可或缺的两个面向,乃是颜子对圣人之教体会最深刻恰当亲切处,亦是颜子所学境界之显示,展现了颜子之学大中至正内外兼顾的全面性。但在现实工夫中,学者对此多有偏颇,影响了自身成就和圣道传播。在朱子看来,不仅子夏等孔门高弟学有偏颇,即便伯夷等力已至圣者,同样在博文上有所不足,故最终成就一偏之圣。颜子之学证实了德智兼修,仁礼并进、知行互发的圣学工夫,呈现了先知后行不可颠倒的为学次序。“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朱子进而推断,此一博文约礼的提出表明颜子在工夫境地上已经超越了克己复礼,故应当是处于其后的工夫境地。“抑斯叹也,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朱子引用程子说表明颜子博文约礼之学深得孔圣真昧,“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①
  陆王心学对博文约礼不如对克己复礼之重视。但作为心学殿军的刘宗周为救心学之弊病,高度评价了博文约礼工夫,指出这是颜子学以至圣的工夫路径,是对圣学最有体会之言。“善乎颜子得门而入也,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尽之矣。”进而批评心学、佛学,他们认为文礼不足以穷理明道,反而执着陷溺本心,因而灭弃知识礼法,一意用心于所谓不可见之顿悟,背离了颜子之学,与圣道相割裂,造成了空疏寂静、猖狂无主的弊端,其矛头显然是指向王学末流。“颜渊喟然叹曰”注,“颜子之学,才发轫便诣极,只为从文礼处得力来,便当一日千里。后人欲一齐放过,谓文既足以溺心而礼亦不免于执著,绝意去智,专用力于末由之境,微者堕于空寂,放者入于猖狂,佛老之教行而圣道裂矣。”②
  (三)不迁不贰——工夫特色
  孔子在回答哀公弟子孰为好学时,提出真正好学者惟颜子一人而已,并指出颜子好学并非指外在知识之广博、内在思维之敏锐等,而是体现在“不迁怒不贰过”之性情修为上。宋儒高扬心性之学,颜子不迁不贰的为学精神备受推崇。如胡瑗《周易口义》称这代表了“君子修身之法”,反复强调它是颜子远迈众贤的为学独得之处,是为学境界逐步提升的不二工夫。“自古圣贤之中,惟颜氏之子知有不善,未尝不速改之,以复于善道。故三千徒中,惟此颜子一人而已。”①“言圣人君子于思虑有所不善而能速改之,以至由小贤至于大贤,由大贤至于圣人,自古及今,有能行之者,惟颜子一人而已。”②王安石《礼乐论》指出颜子所学迥出凡俗处在于道德性情上的自我克制与反省。“夫颜子之所学者,非世人之所学。不迁怒者求诸己,不贰过者,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③苏东坡指出颜子不贰过精神在于知行合一,以知统行。“其心至静而清眀,故不善触之,未尝不知。知之故未尝复行。知之而复行者,非真知也。”④朱子释“不迁怒不贰过”章几乎全引程子《颜子所好何学论》,论述颜子之学特色在于从个人心性情上入手处理人己物我关系。颜子心如明镜,喜怒哀乐诸情由乎义理,应机而发,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发皆中乎事理之节而不停滞于心,过而不留。颜子睿智聪明,知上是非了然分明,举动行为并无大过,即使有过也只是偶尔偏差于中道,但才有偏差即能当下反思,力求纠正以归于中道,不会重蹈覆辙。概言之,不迁怒是平心静气,以豁然大公之心,是非分明之理导情应物,使情止乎其所当止;不贰过是以中正之行,引导差失之行归乎中庸之道,使之不再重犯,故颜子所好之学即是圣人之学。人为万物之灵,得天地阴阳之精华,先天皆具五常未发之性,受后天情识欲望之沾染放荡,本性之真善受到侵蚀凿损。通过对已发情欲的节制,使其合乎中和之道,正心诚意,确保七情六欲各得其所,以此来保有恢复人性先天之善。此乃颜学之特色所在,然而要实践此约情复性工夫,应求诸心以明其理,致乎知以明其下手方向,然后再实践笃行之。颜子不迁不贰与克己四勿工夫紧密相连,表明工夫皆须从个人自我身心性情上展开,是内在自我的克制,克己是工夫着力处,不迁不贰正体现了克己之效果,见证了工夫落脚点。“怒与过皆自己上来,不迁不贰皆自克己上来。”⑤“语类问:“不迁怒不贰过。”曰:“此是颜子好学之符验如此,却不是只学此二件事。”①王阳明将颜子有过必知称为圣学最真实要紧工夫,“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②刘宗周对颜子不迁不贰极表赞赏,视为颜子独有工夫,“非他人所敢望”,若有此工夫,“一日而超凡证圣无难”。③指出不迁怒乃是性情工夫,此工夫在先;不贰过则顺承克己四勿工夫而来,指视听言动等行为工夫,此工夫居后。并引邓定宇说,不迁不贰工夫乃复性工夫最真实亲切处。“寻常说惩忿,说改过,人人理会得,只不迁不贰,是颜子独步精神,故夫子叹之。……至颜子好学,直蔽以‘不迁怒不贰过’两言:一则就性情上理会,是先一着工夫;一则就四勿中提出转关法,是后一着工夫。”④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