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亚圣大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16
颗粒名称:
二 亚圣大贤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325-3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颜子虽然一直以圣人之徒的形象出现,但其具体内涵则一直未有详细刻画。朱子在前人论述基础上,采用对比方式,精心阐发了颜子“具体圣人”“贤之大成”的崇高形象,陆王心学通过颜、曾比较,尤为突出了颜子“尽传圣人之学”“见圣道之全”的独特性。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颜子
内容
颜子虽然一直以圣人之徒的形象出现,但其具体内涵则一直未有详细刻画。朱子在前人论述基础上,采用对比方式,精心阐发了颜子“具体圣人”“贤之大成”的崇高形象,陆王心学通过颜、曾比较,尤为突出了颜子“尽传圣人之学”“见圣道之全”的独特性。
(一)“具体圣人”
颜回与冉牛、闵子一起被认为圣门中“具体而微”者。公孙丑曾经问孟子,“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但并未详加讨论此问题。宋儒则普遍热衷于讨论颜回“具体圣人”这一话题。如胡瑗推崇颜子,把颜子置于亚圣之上,认为颜子乃“亚圣”之上贤,与圣人距离极为接近。“夫颜氏之子者,即孔门之高弟,亚圣之上贤。”②欧阳修作有称赞颜子具有天生圣质的《颜跖》诗,“颜子圣人徒,生知自诚明。”③朱子《四书集注》综合诸家观点,对颜回具体圣人之特质作了深入阐发。指出颜回的“圣质”首先表现在先天禀赋具有圣人资质,《孟子集注·尽心下》“可欲之谓善”章引张子说,“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耳”①。《论语集注·为政》“吾与回言终日”章注引李侗说,指出颜回资禀深湛不露,纯粹无瑕,具备生而知之的圣人体段。“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②朱子将颜回置于与儒家大圣、偏圣、亚圣的比较中,在对比中凸显了他“具体而圣”的独特性。与大成之圣孔子相较,颜子与孔圣最为接近,二者相差仅在几微之间。“颜子乃生知之次,比之圣人已是九分九厘,所争处只争一厘。”③差别在于颜子未能达到孔圣之通、化、全,“守而未化”,规模、力量皆有不足,知上已然识得,行上拓展不开,最终“未达一间”。④其次,与偏至之圣伯夷、柳下惠、伊尹相较,颜子资质中正优于三圣,行有未逮劣于三圣;现实造诣虽不如三圣,潜在成就则在三圣之上。“以所至论之,则颜子不若三子之成;以所期言之,则三子不若颜子之大。”⑤朱子认为,就潜在成就而论,颜子甚至要高于禹稷汤武,因为颜子工夫比他们更为细密深入,“颜子只据见在事业,未必及汤,使其成就,则汤又不得比颜子。前辈说禹与颜子虽是同道,禹比颜子又粗些”⑥。如此赞扬颜回这位“圣人之徒”要优于禹汤伊尹等现实圣人,是“准完备圣人”对于“已成就偏圣”的超越,体现了朱子的创见,见出颜回在朱子心目中地位之高。再次,二程深入探讨了颜回与“亚圣”孟子的比较。⑦《孟子集注序说》引用二程颜孟比较之说,强调只有颜子才能代表儒学纯正完备型态。孟子有甚害事的英气圭角,气质偏于刚硬,工夫粗疏有弊;颜子则浑厚无痕,气质纯粹完备,工夫细腻中和,其境界高于孟子,离孔圣更为接近。“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①周、程皆称颜子大贤,孟子也是大贤,但周敦颐同时称颜子为“亚圣”,故程子在此称孟子为“亚圣之次”,意为次于颜子。朱子本人也多次称赞颜子高于孟子,“颜子比孟子,则孟子当粗看,磨棱合缝,犹未有尽处”②。“颜子去圣人尤近。”③
(二)“贤之大成”
颜子形象在宋之前虽颇崇高,面目却不甚分明。宋代儒学大兴,颜子形象获得更全面深刻之刻画,然往往是撷取颜子某一特出之点予以阐发。朱子批评前辈对颜子形象的阐发,存在低看与佛化两种倾向,前者如扬雄仅把颜子当寻常好人看,后者如近世学者把颜子解释成佛学空寂之人。“如扬子云之徒,盖未免将颜子只做个块然自守底好人看。若近世,则又甚焉。其所论颜子者,几于释老之空寂矣。”④朱子在二程之说基础上,仿效孟子圣圣相较凸显孔子的方法,以贤贤相较彰显了颜子“贤之大成”的特色,改变了长期以来颜回仅“善言德行”的偏颇形象,他对颜子“德行”作出新解,认为颜子之德行与他人一偏之德不同,乃内外本末,知行兼具的全体之德。“德行是个兼内外、贯本末、全体底物事。那言语、政事、文学三件,各是一物见于用者也。”⑤重塑颜子备诸高弟之长而无其蔽的大成形象——集曾子之刚、曾点之高、子路之勇、子贡之智、冉求之才于一身,具有道通德全、不以偏名的中和之质。
超曾子之刚。颜回常作日用静默修习之功,似为气质柔弱之人,朱子认为此观点有误,颜回实乃一刚性人格,其刚明果敢之气远超孔门以刚劲著称之曾子。根据在于颜子日常所为克己复礼、博文约礼之工夫极为细致艰难,若无刚毅无畏气质绝不可能有此承担。在“克己复礼”章注中,朱子以天理战胜人欲之功强调了颜子气质之刚劲、力量之雄厚无与伦比,如乾道运行不息,如杀敌义无反顾。“颜子资质刚明。……颜子之于仁,刚健果决,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①“克己亦别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尚何问哉!”②此点亦为心学一派所认同,如陆九渊认为颜子最有刚劲精神,“颜子为人最有精神,然用力甚难。”③刘宗周《论语学案·公冶长》“吾未见其刚”章注指出颜子之刚细密深沉,乃消除粗豪血气私欲之大刚。“颜子深潜纯粹,是无血性男子,然其克己处直恁刚。刚字不在气魄上论。”④
越曾点之高。曾点在孔门中以气象高远、不染尘物、自得其乐著称,而宋儒如欧阳修、司马光等皆极重视颜子安贫之乐,甚少注意曾点之乐。因为颜乐亲切笃实,贴近人生而教化深长,点之乐似有独得其乐,玩弄光影之意。朱子特别将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比较,指出点乐是脱离实践的识见之乐、事上之乐,仅识得上达高明一面而无下学沉潜之功,其乐单薄浅显而易流于虚空造作。颜乐则是透彻本体真知实践所至,本末精粗一齐完备,充实深厚而平淡自然,远较点乐深沉亲切。“点之乐浅近而易见,颜子之乐深微而难知。点只是见得如此,颜子是工夫到那里了,从本原上看方得。”“颜子之乐平淡,曾点之乐已劳攘了。”⑤
迈子贡之智。朱子非常重视智在求道中的作用,指出无此不足以明道弘道,称赞子贡因智慧高明而深得孔子欣赏,于晚年终悟道。“圣人之道,大段用敏悟。晓得时,方担荷得去。”⑥然子贡智慧,较之颜子则又瞠乎其后矣。朱子在“赐也何敢望回”章注中指出,“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胡氏曰:‘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⑦二者差别在知之性质不同,颜子是仅次生知的上知之资,乃明睿所照,当下即知,始终精粗周全无遗。子贡是学而知之的中上之资,乃测算臆度类推之知,偏而不全,粗而不精。颜子智慧体现在对圣人言语教导,当下即能领悟承受,并能举一反十,触类旁通。《集注》“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章注,“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①。
胜子路之勇。子路在孔门中以勇猛著称,颜子则似闲散柔弱之人。朱子指出,颜子实为天下之大勇,其勇体现在细密含蓄的克复工夫中,较之子路粗豪血气之勇,乃是更高层次的义理之勇。人最难战胜者乃一身私欲妄念,颜子恰恰在此最难处下为己工夫,故其为学之勇含蓄深沉,蕴而不显。此说改变了颜子形象柔弱的通常看法,彰显了颜子作为大儒所应有的大勇人格。“如今人多将颜子做个柔善底人看,殊不知颜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刚果得来细密不发露,如个有大气力底人,都不使出。”②陆王心学同样持此观点。陆九渊、王阳明皆认为颜回具有大勇,乃仁者之勇,最高境界之勇,此勇平正通和,内敛不露,与诸德性相通,达到了勇之化境。如陆九渊指出,“某窃尝谓若颜子者,可谓天下之大勇矣。故其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③。刘宗周在“语之而不惰”章注中亦言,“体道之勇,莫如颜子。”
禀王佐之才。冉有、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以政事干练著称,然而仅被孔子称为“具臣”。颜回安贫乐道并未出仕,似与政事绝不相关。但程、朱皆认为儒门中真正有能力复兴儒家礼乐,重现王道之治的王佐之才,唯有颜子而已。内圣工夫与外王事业乃本末一体,息息相通,颜子德智皆几于圣人,成就禹汤外王事业乃应有之义,无可置疑。故孔子唯独告之以三代礼乐外王事业,其意在于惟颜子方能承担重建儒家礼乐的大业。《集注》“颜渊问为邦”章注,“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程子曰:‘问政多矣,惟颜渊告之以此。’尹氏曰:‘此所谓百王不易之大法。孔子之作春秋,盖此意也。孔颜虽不得行之于时,然其为治之法,可得而见矣。’”④朱子强调若无颜回这般内圣修为,则绝不可能担负起重建外在礼乐之重任,“且如四代之礼乐,惟颜子有这本领方做得。若无这本领,礼乐安所用哉!”①刘宗周亦认为颜子具有倡绝学开太平的德性与能力,“用之则为天下开太平,故曰行。舍之则为万世倡绝学,故曰藏。此性分之蕴也。孔门惟颜子亚圣足以语此”②。
(三)“尽传圣人之学”
陆九渊、王阳明亦极为推崇颜子,但与程朱理学存在一个很大差别,即基于儒学内圣外王的观点,通过颜子、曾子的比较,提出只有颜子能够全体承担圣人之学,传承儒学道统,儒学精蕴至颜子亡而失其传。虽然陆九渊肯定“孔门惟颜、曾传道,他未有闻。”但同时强调曾子资质过于鲁钝,无力全面承担圣学,其所传之道,仅为圣学之一偏,圣道之一体。曾子于礼乐外王事业,深有不足,承其学之孟子虽然气魄大,于圣人之道确有发扬光大处,然其所接续曾子之学,仅为孔学之一面,故对孔子外王事业已经无法传承。就此意义而言,思孟之学实为仅有内圣而无外王的孔门残缺之学,其转折点即在于颜子不幸早夭。“颜子问仁之后,夫子许多事业皆分付颜子了……颜子没,夫子哭之曰‘天丧予’。盖夫子事业自是无传矣。曾子虽能传其脉,然参也鲁,岂能望颜子之素蓄,幸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夫子之道至孟子而一光。然夫子所分付颜子事业,亦竟不复传也。”③王阳明在此问题上与陆氏看法一致,提出“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观点,但具体说法有所不同。陆氏将夫子事业和夫子之道分别言说,二者相合方为圣学全体。阳明则是统言圣学,圣道之全,认为曾子由于资质所限,仅能传圣人之道而未能传其学,导致圣学失传。《别湛甘泉序》首句即提出,“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弟子对此说法感到疑惑,“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阳明指出,只有颜子才完全洞见体悟了圣学全体,此洞见乃个人资质与后天修为相合之成就,非靠传授可得,颜子后再无人能完全领悟圣学之全部精蕴,其身后所传之学已非圣学全体。“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①阳明还指出曾子仅仅传承了夫子“一贯之道”,其他方面未能有接续,孟子亦是传承曾子之学,周程接续孟子之道,此道后又不复再传,朱子论道著述虽多,然未能见道传道,反而导致道之遮蔽晦暗。“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②刘宗周亦持相同观点,在“惜乎吾见其进也”章注中指出夫子痛惜颜回之死,其因在于夫子之学因颜子之亡而失传也。“惜之者,颜子没而此学亡也。……颜子真是夫子后身,后来罕俪。”有意味的是,朱子对此章注释是夫子痛惜圣道而不是圣学无传。“悼道无传,若天丧己也。”
陆王崇颜贬曾与程朱颜曾并崇,与对道统认识的分歧有关。如不赞同程朱道统说的事功派叶水心亦是崇颜贬曾。叶氏在《习学记言序目》论语卷中推尊颜子得夫子学之全体,多次贬低曾子并未闻道,批评程朱曾子传道说谬误,认为曾子尚不如子贡闻道,颜、曾、子贡的差别由天资决定。“世以曾子为能传而余以为不能。”③“克己复礼为仁,举全体以告颜渊也。孔子固未尝以全体示人,……一贯之指,因子贡而粗明,因曾子而大迷。”④陆王以“圣学全体”说崇颜贬曾,认为曾子虽于儒学有功,但亦有过。对陆王提出的颜子独传“圣学之全”、曾子仅得一偏说,程朱学者亦可赞同。程朱学者同样认为只有颜子具备内圣外王的资质,孔门事业只有颜子能够承担,如朱子《通书注·圣蕴第二十九》提出:“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之者唯颜子得其全。”⑤朱子晚年在讨论永嘉学派经世之学时,指出“圣门之中,得其传者惟颜子。”①
虽然肯定曾子较颜子有所不足,但程朱学者并未如陆王般强调颜、曾之别,而是有意强化二者传道之同,推崇曾子传道有大功于儒学。程朱学者选定孟子与颜子比较,以此突出颜子的典范意义,着眼于入学门径、造道成就,标准是“精纯”;陆王推崇颜子,比较对象换成曾子,其着眼点是圣学全体,标准是“全面”。陆王贬低曾子其实也将自身带入困境,他们推崇孟学,孟学又源自曾子,曾子之偏弊自然是孟学之偏弊。陆九渊承认孟子虽能弘道,但对于孔子事业亦有所不足。如此一来,既然曾学之偏弊可以影响到继承者孟学,自然孟学之偏弊也就传给了以继承者自居的陆学自身了!如果要避免此困境,陆王应接受颜子之学而不是曾、孟之学。②程朱提出“学颜子之所学”而不是“学曾子之所学”,证明他们对曾子和对孟子一样,其实也是意有不足的。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