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程论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805
颗粒名称: 一 周、程论圣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96-311
摘要: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儒学中的圣人理想人格及其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文章强调了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而孔子居于集诸圣之大成的地位。文章还介绍了宋儒对圣人概念的接续和发展,并阐述了周敦颐和二程关于圣人人格的理论。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宋儒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圣人这一理想人格的问题,并指出儒学对佛学的回应和证明圣人同样是可以达到的目标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总结了朱子在四书注释中对圣贤气象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研究

内容

儒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化之学,特别强调先知先觉的指引之功,故树立一种人格鹄的于为学之功就必不可少。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其中,孔子居于集诸圣之大成的地位。孔子本人阐发最多者乃君子人格,于圣人论述甚少,后学孟子对圣人则多有阐发,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降低了圣人与常人的距离。宋儒接续孟子提出的圣人说,予以新的阐发,首发其轫者是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周敦颐提出并回答了“圣可学乎?”这一重要理论问题,他在《通书》中采用诚、性、神、公、仁义、天等概念对圣人人格做了突出说明。指出圣人根本特质在于诚,诚是圣人之本,圣人最大限度实现了诚,“诚者,圣人之本”。(《通书·诚上》)①“圣,诚而已。”(《通书·诚下》)他还从心性道德角度论圣,指出圣人就是尽乎本性,安乎本性者,“性焉安焉之谓圣。”(《通书·诚几德》)就圣人所为之道而言,又不离仁义中正而大公无私,“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通书·道》)“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通书·公》)圣人所至境界,与神、几相通,变化无方,见微知著;与天相通,深奥莫测,浩瀚无穷,“诚、神、几曰圣人。”(《通书·圣》)“圣同天,不亦深乎!”(《通书·圣蕴》)周敦颐强调了孔圣道德教化与天地四时相并的效用,“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通书·孔子下》)且进一步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的人格成就层次。
  二程曾受学于周敦颐,教之寻求“孔颜乐处”境界,如何成圣乃二程理学所探求之核心问题。与周敦颐相比,二程除善于形容圣人境界效用外,尤为关注如何学以至圣。故离孔圣境界最为接近的颜子,就成为他们推尊的人物。如程颢说,“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二程集》卷一)①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对圣人之道作了详尽说明:他首先从天地宇宙之道入手,阐发人性善的源头。指出作为自然一员的人,和其他生物本无差异,但由于秉承了阴阳五行之秀气,故为万物灵长。然后从心性情的角度,说明人心在没有和外物接触处于未发状态时,就已经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本性。当人与外物相接触而感动内心时,就发出喜怒哀乐等七情,若不对此情感进行调控,任其发展,则将会变得泛滥无边,难以收拾,最终会湮没遮蔽本性,失去自我。故需要对情感加以控制约束,使其合乎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此工夫根本在于端正本心,保养本性。其前提是使本心保持澄明,知所趋向,然后再一一落实践履。程颐肯定了颜子好学之笃,学以至道的光辉成就,以此反驳世人所谓圣为生知,非学所至说,批判以此为由放弃对圣人人格追求的做法,斥责耽于记诵文辞之学的做法,认为和颜子之学相左,违背了圣学精神。程子的圣人之说甫一提出即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它道出了儒学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学为圣人。
  宋儒不仅注重理论上阐发圣人这一理想人格,而且以极认真的态度探索如何在实践层面实现这一人格。他们对理想人格的深入探讨,其实既是自身所达到境界之反映,亦受到佛学刺激。佛学终极目的是立地成佛,它宣称佛是一个可以现之于世的鲜活肉身,是面向众生的人人皆可达到的目标。儒家在对此作出回应时,亦须证明圣人同样是人人皆可成就的。朱子早在从师延平时,即深知此一问题的重大意义,曾与之就圣贤气象展开过细致探讨。在四书注释中,朱子对孔子的圣人形象做了深入论述,尤其是揭示出圣人之所以为圣的超凡和入俗两个向度。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