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四书》特点及定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705
颗粒名称:
二 《四书》特点及定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1
页码:
17-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对《四书》的定位和特点有深入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是入德之门户,应作为学习《四书》的起点,而《中庸》则是最深奥的书之一。此外,他还指出《论语》和《孟子》在风格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定位
内容
(一)《四书》定位
朱子常在比较视野下判定《学》、《庸》、《论》、《孟》的定位和特点,涉及著者、文本、义理诸方面。《四书》尽管各有特点,但一理贯通,无有高下之分。既“各自精细”,又“真实工夫只一般”。如《论语》就个别事实说,《中庸》就理上说,但在究竟义理上,二者无别,仅是表述不同而已。须把握《四书》异中有同的特点,不可为其表面差异所迷惑。圣人之书,各有差别,不可执一不变。学习方法亦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如此方易契入。能否把握《四书》异同,乃学习《四书》的应有之义。如《中庸》皆言义理,故应以思索为主;《大学》仅说工夫节目,应以践行为主。
朱子指出《大学》交代了古人为学次第,清楚易懂,确实可行,不应到无形无影处理会。《大学》在《四书》系统中的特殊处在于首尾完备,前后贯通,相互发明,均匀一致。而其他三书则杂乱无序,不易把握。总之,《大学》是纲领,《论》、《孟》就具体经验事实阐发。具体言之,《大学》一书重心在前,后面只是对前面的重复重叠。其纲领在明明德,着力在格物。格物工夫是成就圣贤的普遍路径,对于任何资质之人皆适用,格物承担了引导学者齐入圣贤境遇的任务,具有普世意义。故《大学》本领全在乎格物上。
此书前后相因,互相发明,读之可见,不比他书。他书非一时所言,非一人所记。惟此书首尾具备,易以推寻也。①
朱子主张《论语》编撰者当为曾子、有子弟子,且篇章存在些微残缺,特别是后面数章难解处增多。“古书多至后面便不分晓。《语》、《孟》亦然。”②《论语》的特点是句句事实,随机发问,灵活多变。故《论语集注》注重挖掘对话背景和史实补充。朱子对全书的认识基于两分视角,于孔、颜、曾之言认为至善无暇;若他人之说,则多有不满。
关于《孟子》的作者,《孟子集注》并存孟子自著与弟子所著两种观点,朱子更倾向于孟子自著,否则不可能如此通贯畅达、明白亲切,但亦未否定有弟子润色处。鉴于《孟子》自成文字特点,特别强调学习该书须熟读成诵,以求贯通,由此还可悟到写作方法。又鉴于《孟子》一书难以把握要领的特点,晚年特意挑出其要领所在,编撰《孟子要略》。
《孟子》之文,恐一篇是一人作。又疑孟子亲作,不然,何其妙也!岂有如是人出孟子之门,而没世不闻耶!方。①
读《孟子》,非惟看它义理,熟读之,便晓作文之法:首尾照应,血脉通贯,语意反复,明白峻洁,无一字闲。人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等文章!僩。②
朱子通过《语》、《孟》比较的方式阐发了二者异同。他以一生学习实践之体会,称赞论孟义理高深,无有其比。又指出《论》《孟》之别客观存在,圣贤教人,门户各自不同。二者存在错杂与整齐,自然与张扬,朴实与虚灵,从容与充扩,简易与费力,事实工夫与理义存心,平淡与紧切,含蓄与外露,精密与疏脱,广大与逼仄,纯正与瑕疵之别。总之,《论语》可包《孟子》之言。《语类》卷十九于此有详尽比较。
关于《中庸》。朱子将《中庸》定位为深妙高远之书,“是直指本原极致处。”奠定了儒家形上基础,而多讲鬼神、天道性命等无形影之事。其义理深奥而不宜初读,故学者当明白道理了,方可自此而入,以资印证。因《中庸》多上达本体而少下学工夫,故在《四书》次序中,前三书是基础,《中庸》为压轴,须在学习三书基础上再研读《中庸》。朱子对《中庸》章句下了很大功夫,为此与好友吕、张进行多次讨论,主张《中庸》各章次序谨严,枝叶相对,浑然一篇。又指出《中庸》虽兼具精粗本末,但尚未达到完备无缺的地步,指末处偏少也。“《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齐整!方子。”③
《大学》居首。在《四书》系列中,各书所承担地位不一。《大学》居于入德之门,《四书》之首的优先地位,这是从教法、实际修为的角度立论,是在与其他三书的比较中,在整个《四书》系列中提出的。《大学》作为入德之门虽来自二程说,并非一人私见,朱子继承发扬此一观点。《答杨子直》言:“只如《大学》,据程先生说,乃是孔氏遗书,而谓其他莫如《论》、《孟》。则其尊之固在《论语》之右,非熹之私说矣。”①
《大学》居于四书之首的最大障碍是《论语》,《论语》在儒家经典中历来就居于经典地位,反映的是圣人思想。为此,二程提出《大学》乃孔子亲手所写遗留下来的著作,较之弟子记载的《论语》更具可靠性和准确性。朱子认为,《四书》作为一系统,义理上一以贯之,并无高低之分。但在教法上,存在先后难易之别。《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因为它是“入德之门户”,进入整个《四书》系统,必须由此门户而入,由此门户奠定规模,方可学习其他三书。“《大学》一篇,乃入德之门户,学者当先讲习,知得为学次第规模,乃可读《语》、《孟》、《中庸》。”②
朱子自认《四书》之中用功最多,成就最大者为《大学》,《大学》是《四书》中历来关注最少,而却是朱子用力最多者,朱子给予了《大学》无比之重视,最终奠定了《大学》在后世的崇高地位。朱子于《大学章句》感情无比深厚,时有流露。自言此书可视为一生代表作,突破了前贤所见,耗费一生心血,可与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相比。与《大学》相比,《论》、《孟》、《中庸》却不算用力。朱子对《大学》的最直接工作是增削调整文本,以为其思想系统服务,对《大学》一经十传格局的调整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完备、结构谨严的著作,对明德、格物、至善、诚意诸概念的阐发,直接奠定了理学发展的话语体系。最终《大学章句》的影响盖过了郑玄传下来的古本《大学》。
某于《大学》用工甚多。温公作《通鉴》,言:“臣平生精力,尽在此书。”某于《大学》亦然。《论》《孟》《中庸》,却不费力。友仁。
说《大学》《启蒙》毕,因言:某一生只看得这两件文字透,见得前贤所未到处。贺孙。①
《大学》成为整个《四书》的灵魂,格物、诚意之说贯穿全部《四书》,在《论》、《孟》、《庸》中无处不在。故可以说,不理解《大学章句》,就无法理解朱子《四书》。这也是朱子一再强调先掌握《大学》然后学习《语》、《孟》的原因。朱子明确告诉学生,如果只读一本书,那就读《大学》,突出了《大学》的“唯一性”。“问:‘欲专看一书,以何为先?’”曰:“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淳。”②
朱子对《大学》在四书系列中的地位做了详尽说明。《大学》具有条理清楚严谨、义理周遍精密、简易可行的特点,朱子以“间架”“行程历”“纲目”“大坯模”“田契”“食谱”等形象说法强调《大学》在四书系统中的纲领性、奠基性。《大学》安排了层次分明的工夫节目,《论》、《孟》、《庸》可谓皆是《大学》的填补与展开。掌握了《大学》,学习任何经典皆具有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且须熟究《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大雅。③
《大学》如一部行程历,皆有节次。今人看了,须是行去。自修。④
作为儒家立教传法的大典,《大学》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特别对后世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应在熟读《大学》的基础上去学习《论》、《孟》。《论》、《孟》好比《大学》碗中之肉菜,是对《大学》的充实,《大学》是“匡网”,已包括了《论》、《孟》要领。与《大学》相比,《论》、《孟》虽然紧切,但内容参差不齐、高低有别,不如《大学》整齐均匀。故从为学难易急缓的角度,应当先《大学》而后论孟。朱子以自身经历为例,谆谆告诫学者,读透《大学》是研读包括《论》、《孟》在内一切书籍的要领,精通《大学》,则一通百通,一往无碍。
公读令《大学》十分熟了,却取去看《论语》、《孟子》,都是《大学》中肉菜,先后浅深,参差互见。若不把《大学》做个匡网了,卒亦未易看得。贺孙。①
是书垂世立教之大典,通为天下后世而言者也。……《论》、《孟》之为人虽切,然而问者非一人,记者非一手,或先后浅深之无序,或抑扬进退之不齐,其间盖有非初学日用之所及者。此程子所以先是书而后《论》、《孟》,盖以其难易缓急言之……以是观之,则务讲学者,固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者,又不可不先于《大学》,亦已明矣。②
《大学》在四书系统中具有奠定为学规模的意义,亲切好懂,故居《四书》之首。《论语》次之,它树立了为学根本,多为对日用工夫的朴实阐发,但文字松散,义理不一,故初学不易把握;《孟子》则是对《四书》义理的发扬阐发,能够感动激发人心,《中庸》工夫细密、规模广大、义理深奥,最为难懂,故作为《四书》殿军。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宇。③
(二)六种排序
朱子对《四书》次序安排有明确表述,从为学由易到难的角度依次为:《学》《语》《孟》《庸》。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此类次序为最常见者,在文集中共出现7次,其年代多在朱子六十以后,代表了朱子成熟思想,在后世甚为流行。朱子特别强调,《大学》在《论语》之前、《中庸》在《孟子》之后的次序不可颠倒,表明他当时已警惕、担心后学对此次序有所误解。“且如今书四子之说,极荷见教,然此书之目,只是一时偶见《大学》太薄,装不成册,难作标题,故如此写。亦欲见得四书次第,免被后人移易颠倒。”①在《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中,朱子提及二程据著者顺序提及四书次序为《学》《语》《庸》《孟》,“故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但在结束本文时朱子特别强调,虽然依据著者顺序,《中庸》先于《孟子》,但在为学次第上,必须先《孟子》后《中庸》,这才符合为道次序。“抑尝妄谓《中庸》虽七篇之所自出,然读者不先于《孟子》而遽及之,则亦非所以为人道之渐也。”朱子对《四书》次序的这一安排在朱子后学中得到较多认同,黄榦在《朱子行状》中将此顺序视为朱子定见,“先生教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此外如《朱子语类》编者黄士毅、黎靖德、胡炳文《四书通》及四库本《四书章句集注》等,在分类上皆采用此序。
但朱子在言及四书次序时,情况复杂,非皆照此次第提及。我们认为,判定朱子《四书》排序须从庚戌后才有效用,盖至此时,朱子《四书》系统的思想、次第观念才确立起来。正如郭齐先生所论,“朱熹早年对《四书》次序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朱熹提到《四书》时,其次序是十分随意。……到了60岁前后,由于撰写《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对这书有了更深的认识,朱熹才逐渐注意到《四书》的相互关系,从而对其先后次序形成了明确的观点”②。其次,朱子行文中四书排列先后并不代表朱子对四书学习顺序的看法,必须放到具体语境中方可。据陈逢源先生研究,《朱子文集》涉及四书次序尚有以下情况:《论》《孟》《学》《庸》。此次序有3次,分别为35岁与陈明仲、55岁与胡季随的通信,乃朱子四书思想尚未成熟时看法。此类可注意者,《论孟集注》、《学庸章句》两大系列并提,《论》《孟》在前、《学》《庸》在后的次第源于《四书》的历史影响、相互关系和朱子撰述特点。
《论》《孟》《庸》《学》。此次序有6次,其中3次见于《答吕子约》。2次见于《答罗参议》,1次见于《答潘叔昌》。但据学者考证,《答罗参议》书乃作于朱子早年学尚未成的1165年,与答潘、吕之书相差约20年之久,后者已是朱子思想几乎成熟时期。故它仍然体现《集注》、《章句》两个系列特点。此次序恐是朱子据具体对象学习《大学》弊病而提出。《答黄直卿》言:“《大学》诸生看者多无入处,不知病在甚处。似是规摹太广,令人心量包罗不得也。不如看《语》、《孟子(诸本皆无‘子’字)》者,渐见次第。”①
《学》《庸》《论》《孟》。此次序仅1次,见于57岁《答潘恭叔四》(《文集》卷五十)然此种安排在后世版本中甚为流行,今人对此多有不解,认为是后世学者任意颠倒朱子安排。如郭齐针对此次序提出批评,“宋末以来,许多《四书》研究者忽略了朱熹对各书次序的看法,而将其顺序任意颠倒。”②陈逢源认为此类次序完全是出于刊刻方便,没有多大意义。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其实亦是朱子《四书》以类相从原则的体现,符合《四书章句集注》的形成过程。《四书章句集注》这一称呼即表明全书由章句、集注两个系列构成,体现了章句在前,集注在后的特点,就四书系统而言,《学》《庸》《论孟》分别为关系更紧密的小系统。《学》《庸》皆为篇幅短小之文,皆为章句,皆有序,皆来自《礼记》,皆是纲领性讲法,《学庸或问》皆受到更高重视,《学》《庸》一体化影响后世更大。反之,《论》《孟》是分量更大、内容更驳,单独成书的著述,而加以集注化。就道统传承言,曾子、子思的传承,孔孟的传承也是可以成立的。有时朱子就往往省去前者,而直接提及孔孟之传。朱子转述、刊刻过程中,《学庸章句》与《论孟集注》常常分开刊刻,如将《学》、《庸》割开编排,反而不便。故此种编排最为流行。《四库全书》所收《四书》论著以此类为多,今刊本亦多取此序。
《学》《论》《庸》《孟》。按:此次序有7次,皆在朱子60岁左右。《书临漳所刊四子后》此跋明确指出,行文所言四书次序并不代表排列次第。陈逢源则以此次序为据,批评朱子《学》《语》《孟》《庸》次第,说,“须由《大学》而《论语》《孟子》,再至《中庸》的进学方式,断定《四书章句集注》应以此为序,于是其中失去统绪,结构颇有扦格。”“分析《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文意脉络,按核《朱子文集》,以及相关语录,似乎必须回归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之序,重新排定《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书次第,方能彰显朱熹建构道统的深意。”①此说可再作讨论。首先朱子反复强调《大学》在前定规模,《中庸》在后观发越。《书临漳所刊四子后》特意强调《中庸》在《孟子》前,乃是就道统言,但就为学来说,则须先《孟子》、后《中庸》。其次,陈氏认为此次第分别对应孔子、孔门弟子、子思、孟子,但这样一来,曾子则不显矣。如将《大学》完全视为“孔氏遗书”,似不合朱子经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之意。再次,朱子在四书中对道统思想有充分的阐发。但“道统”毕竟属于思想理论的建构,《四书集注》的安排则着眼于具体工夫,要给予学者入门为学的实际指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故此种编排次序不应视为朱子定见。《大学》在《论语》之前除非从为学次第角度考虑,否则无论从道统、作者先后角度都是很牵强的。《语》、《庸》、《孟》的次第从道统、作者角度考虑则很顺畅。据此,我们应认为朱子对此次第的不同表述综合了为学与道统。
《论》《学》《庸》《孟》。按:此类次序仅见于《潘氏妇墓志铭》(《文集》卷九十二)。其次第似乎为孔、曾、思、孟的道统。据此,朱子关于《四书》次第安排主要有三种,皆有其各自理由。一是据为学次第的《学》《语》《孟》《庸》,二是兼具为学和道统的《学》《语》《庸》《孟》,三是据《四书》内在关系的二分特点、形成过程的《学》《庸》《语》《孟》。这种多样而非单一的组合表明了《四书》的复杂性。
(三)四书与五经
在建构四书学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五经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朱子明确从为学工夫、义理亲切的角度肯定四书优先于五经,以“禾饭“‘阶梯”的形象譬喻传达了四书、五经之间的难易、远近、大小关系。
禾饭之喻。五经是禾,四书是米,四书是可以直接滋润身心的精神食粮,五经则尚须一加工成饭的过程。“《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①米本源于禾,是对禾的加工,但米较之禾,具有精细、洁白、现成、纯粹不杂的优点。四书与五经关系亦然。四书是可直接取用的现成义理之学,五经尚涉及史学、文学等外在博杂之学,对其义理的获得须经过复杂艰难的辨析提取过程。在朱子看来,义理之学应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在此意义上,五经不够纯粹、集中、清楚,对学者来说,直接学习四书,较之五经显然更为容易和有效。故从教法、效用的角度,朱子也是先四书后五经。此即“《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②。
阶梯之喻。朱子尽管置《四书》于五经之先,但并未否定五经的重要性,强调应在《四书》基础上学习五经,如此更为见效。四书是达到六经的阶梯,似乎仅是手段,六经才是最终目标所在,其实不然。此喻还是突出《四书》的重要,《四书》作为过程、手段、前提,对于目标的达成具有决定意义。朱子对四书五经关系的认识继承了二程关于二者存在难易、远近、大小关系的看法。“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③朱子以自身为学实践指示学者,就四书现成道理探究,必定有所收获。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经典,则更易见效。“今学者不如且看《大学》《语》《孟》《中庸》四书,且就见成道理精心细求,自应有得。待读此四书精透,然后去读他经,却易为力。”①
朱子对《四书》、五经态度的差异亦见诸其著述。他完成的五经著作仅有《周易本义》、《周易启蒙》、《诗集传》,《尚书》、《仪礼》主要由弟子完成。且对五经之一的《春秋》无甚好感,多有批评。这与他全面推崇《四书》明显有别。朱子视《四书》为整个为学之本,掌握《四书》,对理解其他著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四书》与它书存在本末关系。《四书》所体现的义理之学为本,史学、文学为末,文史可以作为四书义理学的必要补充,但不可颠倒本末,以史学、文学取代《四书》。这在朱子与浙东学派、刘子澄、程洵的讨论中有清楚表述。
“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盖卿。②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