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槻信良:《朱子四书集注典据考》,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363页。
② 同上书,第358页。
③ 同上书,第359页。
④ 同上书,第367页。
⑤ 顾歆艺:《四书章句集注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⑥ 李申:《四书集注全译》,巴蜀书社2002年版。
① 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朱汉民、肖永明:《宋代(四书)学与理学》,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 杨浩:《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
⑤ 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 田智忠:《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36,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③ 同上书,第200页。
① 真德秀:《四书集编》,《四库全书萃要》本,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②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35,第197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36,第200页。
②如批评朱子传亡、补传之说并可信,极有可能是本无此章。其意已包含在经文中,故无需补传,求之经文即可。
①典型案例,如评论护朱甚力的胡炳文《四书通》为“胶执门户”,其实胡氏虽护朱但却时有批判,元代史伯璿即特意撰《四书管窥》一书批判胡氏等人对《集注》的叛逆。
② 其实,《四书纂笺》对《集注》批评不下数十处,涉及字音、字义、人物、典章等诸多方面。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36,第197页。
② 同上。
① 朱彝尊撰、林庆彰等校:《经义考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59页。
① 黄榦:《送方明父归岳阳序》,《勉斋文集》卷19,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0,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7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5《经部三十五·四书类一》,第192页。
①《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在经学史上的演变情况,具体参见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等;今人探讨四书地位变化者亦甚多,如徐洪兴等对《孟子》地位升格之阐述等。
①《语类》卷19,《朱子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9页。
① 《语类》卷19,第658页。按:本书对朱子原文的标点尽量采用现有点校本,但个别之处采用了自己看法。
② 《语类》卷14,第428页。
① 《语类》卷14,第420页。
② 《语类》卷19,第645页。
① 《语类》卷19,第655页。
② 同上书,第654页。
③ 《语类》卷62,第2003页
①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以下简称为《文集》)卷45,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3页。
②《与陈臣相别纸》,《文集》卷26,《朱子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0页。[按:本书凡引用《朱文公文集》,皆为此版本]
① 《语类》卷14,第430页。
② 《语类》卷14,第420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书,第421页。
① 《语类》卷19,第644页。
② 《大学或问》,第515页。
③ 《语类》卷14,第419页。
① 《文集》卷45《答杨子直》,第2073页。
② 郭齐:《朱熹〈四书〉次序考论》,《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①《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以下简称《续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5页。马欣欣同学在提交的课程作业中提出,《答吕子约》原文中出现的“《论》《孟》《中庸》《大学》”次序实为朱子转述吕子约的“来喻”之说,似可备一说,但仍不好解释答潘书之次序。
② 郭齐:《朱熹四书次序考论》,《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① 陈逢源:《道统的建构——重论朱熹四书编次》,《东华汉学》2005年第3期。
① 《语类》卷19,第645页。
② 《语类》卷19,第644页。
③ 《书临漳所刊四子后》,《文集》卷82,第3895页。
① 《语类》卷115,第3639页。
② 《语类》卷14,第419页。
① 《别集》卷3,第4879页。
②该书又名《孟子要指》,书后佚。晚清刘传莹方始于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中辑佚此书,好友曾国藩则刊刻于道光十九年,可参《曾刻孟子要略译注》,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今人束景南先生亦辑出该书(似未见曾刻本),参《朱子全书》第26册《孟子要略》,然该辑佚本于《孟子》万章上第二章、《公孙丑》上第1章处理略有疏忽。
① 《语类》卷104,第3440页。
① 《语类》卷19,第655页。
② 《语类》卷14,第429页。
③ 同上书,第426页。
④ 《语类》卷105,第3451页。
① 《语类》卷14,第428页。
② 《语类》卷14,第429页。
③ 同上书,第425页。
① 《语类》卷19,第657页。
② 同上书,第658页。
③ 同上书,第656页。
④ 同上书,第660页。
① 《语类》卷105《朱子论自注书》,第3445—3447页。
① 《勉斋先生黄文肃年谱》,《宋人年谱丛刊》第11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3页。
② 《语类》卷14,第420页。
③ 《语类》卷19,第644页。
④ 《语类》卷16,第506页。
⑤ 《语类》卷19,第649页。
⑥ 同上书,第651页。
⑦ 《语类》卷104,第3432页。
⑧ 同上书,第3431页。
⑨ 同上。
⑩ 同上书,第3432页。
① 《语类》卷104,第3434页。
② 同上书,第3439页。
③ 《语类》卷19,第652页。
④ 同上书,第657页。
⑤ 钱穆:《朱子学提纲》,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0页。
①《语类》卷104,第3427页。
②《答陈正己》,《文集》卷54,第2558页。
③《应城县上蔡谢先生祠记》,《文集》卷80,第3794页。
④《论语要义目录序》,《文集》卷75,第3613页;《论语训蒙口义序》,《文集》卷75,第3615页。
⑤《文集》卷41,第1859页。
①《文集》卷43,第1979页。
②今本似为盗本,详见下文。
③《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以下简称《别集》)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5页。
④《别集》卷4,第4911页。
⑤《别集》卷6,第4950页。
①《文集》卷33,第1456页。
②《答蔡季通》三十六,《续集》卷2,第4680页。
③《答蔡季通》一,《续集》卷2,第4672页。
④《文集》卷50,第2323页。
⑤《别集》卷6,第4967页。
⑥《别集》卷3,第4889页。
⑦《文集》卷58,第2771页。
⑧《语类》卷19,第657页。此条杨道夫录,己酉以后所闻。
①《答廖子晦》六,《文集》卷45,第2087页。
②《文集》卷50,第2292页。
③《文集》卷27,第1201页。
④同上书,第1203页。
⑤同上书,第1206页。
①《文集》卷27,第1205页。
②《续集》卷2,第4656页。
③《文集》卷55,第2633页。
④《文集》卷54,第2549页。
⑤《续集》卷1,第4649页。
①《文集》卷82,第3895—3896页。
②《文集》卷59,第2811页。
③《文集》卷62,第2981页。
①《文集》卷62,第2982页。
②《答林一之》,《文集》卷57,第2695页。此札重出于《文集》卷64《答林质》。
③《文集》卷60,第2899页。
④《别集》卷1,第4846页。
⑤《文集》卷52,第2440页。
⑥《文集》卷63,第3064—3065页。
⑦《续集》卷1,第4653页。
⑧同上书,第4648页。
①《文集》卷52,第2442页。
②《文集》卷63,第3067页。
③《文集》卷53,第2494页。
④《文集》卷61,第2937页。
⑤《续集》卷1,第4654页。
⑥《文集》卷60,第2890页。
①顾宏义《“四书”释名》指出,朱子“四书”一名多指四部书,“四书”作为专名“大体出现在宋宁宗嘉庆年间”。见《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答张元德》七,《文集》卷62,第2988页。
②《语类》卷105,第3451页。
①本书所据《论孟精义》亦为《朱子全书》本,该书点校以清嘉庆间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二刻本》为底本,对校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明钞本,参校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皆三十四卷钞本)。
②《文集》卷74,第3614页。
③《文集》卷40,第1798页。
④同上书,第1803页。
①《别集》卷3,第4879页。
②《文集》卷40,第1805页。
③《文集》卷41,第1889页。
④《文集》卷33,第1447页。
①吕祖谦:《与朱侍讲》,《吕祖谦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页。
②《文集》卷33,第1467页。“景望”为朱子、吕祖谦的朋友郑伯熊,永嘉人。朱子与其有书信往来。
①《文集》卷81,第3846页。
②朱子于癸巳年左右得到周的《论语解》,并托儿子带给吕祖谦看,请其判定其解与程门之高低。“近得毗陵周教授数篇《论语》,令儿子带去试一读之,以为与程门诸君子孰高孰下也。以一言语及为幸。”《答吕伯恭》,《文集》卷33。
①以上皆引自《朱子全书》27册《附录》,分别为第37页,第118页,第217,第441页。
②钱穆:《朱子新学案》四,第197—198页。
③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版,第459页。
④《吕子约》,《别集》卷1,第4840页。
⑤《答吕伯恭》七十二,《文集》卷34,第1489页。
①《续集》卷2,第4696页。施懿超先生考证范祖禹与司马康等五人同进呈所编《孟子节解》,或著录为《五臣解孟子》。并指出《文献通考》据晁公武所言五臣包含“范祖禹”有误。见(《范祖禹年谱简编》,《文献》2001年第3期。按:据朱子此书,则晁氏说未见得误。
②束景南:《朱子大传》,第316页。
③粟品孝先生对此早有疑问,他说,“如此很难理解为什么刊于次年的《孟子集解》无有范氏之说。暂存疑于此”。详见《朱熹对范祖禹学术的吸取》注释28、29,《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吴国武《(五臣解孟子)与宋代孟子学》对此有所论述,《国学学刊》2014年第3期。
①林乐昌:《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