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89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8
页码: 327-334

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钱穆《朱子学提纲》
  本书是我博士论文的修订版。2018年,我从岳麓书院毕业,在博士论文后记的开头我写道:“当我完成这一与朱子、孔子两位‘发出莫大声光’的人物息息相关的博士论文时,并不似当初想象中的那般如释重负,写作最艰难时的那种焦灼和苦闷亦似乎早已渐行渐远、云淡风轻,内心洋溢更多的是对朱子学问的敬畏和进行后续研究的任重道远。”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2019年,我主动辞掉《校友》执行主编等双肩挑岗位,调任哲学系专任教师,专心于科研与教学工作;2019年9月起,在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前往清华大学访学一年,着手修改博士论文;2021年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仁礼关系及其理论价值研究”有幸获批。弹指一挥间,我在读博士、写博士论文和修改博士论文的路上走了8年。博士论文的出版,是我这些年来在学术之路上彳亍而行的总结,也是坚定和开启我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出发点。
  从升学这一视角来看,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初中毕业时我从一个乡村学校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中师毕业时作为全校六个毕业班选拔出的两名学生之一保送上大学;大学本科以后在工作、成家、生子之余,又先后一次性地考上硕士、博士。而之所以自称幸运,是因为在不断学习的历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
  没有肖永明导师的引领,我不知何时能踏入思想史研究这个领域;没有肖老师的鼓励和督促,我不知自己能否至今还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有毅然转岗专心从事科研教学的勇气。记得刚入校时,老师对我们说:“既然我把你们招进来了,就一定会好好培养你们。”身为岳麓书院院长,肖老师行政事务其实很多,但老师经常惦记着我们的学习,会在论文写作的每一关键点抽出时间辅导我们,想方设法授我以“渔”,督促和检查我的论文写作进度。这么多年以来,为了我们的学业,肖老师放弃了周末和寒暑假的休息时光。老师坚持周末参加我们的读书会;2016年暑假,老师特意为我们每人准备了读书笔记本,带着我们于孔学堂集体研读经典;2017年暑假,老师于孔学堂召集我们就小论文修改和博士论文撰写一起整日开展讨论;老师去国外开会还带上我博士论文纸质稿进行审阅……能遇到这么一位治学严谨、对我们严格要求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好老师,我们真是三生有幸。印象中,最受老师启发的是,他研讨论文时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常连珠式反问,虽有时“咄咄逼人”却又让我们受益匪浅;最为佩服的是,老师严毅、秉直、稳重和慎独,任何出格的事情都似乎都与他绝缘。老师以对己的严格在师门同学中留下不言自威的印象,总是给予我们榜样的力量。
  我要特别感谢朱汉民教授。朱老师身为院长,在我们想象中应该威严、难以接近,而与此迥然不同,现实中的朱老师是一位特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他总能静静地聆听学生们关于论文写作、工作乃至生活等各方面的絮絮叨叨,并适时地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竭其所能地给我们提供帮助。在我反复选题、换题时不断点拨我,在我博士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阶段更是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朱老师为人与作文皆为学生榜样,而最难得的是他对学生们的那份重视,与学生们亦师亦友。
  参加我博士论文开题和预答辩并给我提出诸多宝贵意见的还有李清良、吴仰湘这两位“诠释学”和“经学”研究专家。早在我于湖南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已久仰两位老师的大名,两位老师的学识、为人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如果说我对朱熹诠释的领悟、对经学文献的把握有所进步,那得感谢两位老师的指点。
  特别感谢姜广辉先生为我们指点写作论文的门径,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得益于姜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特别感谢陈先初老师在食堂就餐之余、花溪散步之际,针对我的论文特别是开题报告进行开导。特别感谢杨代春老师担任高考阅卷组长期间给予的鼓励,杨老师是我报考岳麓书院博士的引路人。
  特别感谢肖永明导师、朱汉民老师、姜广辉老师、李清良老师、吴仰湘老师、陈戍国老师、章启辉老师、邓洪波老师、陈松长老师、张松辉老师、钱永生老师等先后为我们授课,给予我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报考博士前三年,我一直跟着舒远招老师学习西方哲学,舒老师讲授康德“三大批判”的课堂,激发了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
  特别感谢陈仁仁老师、钱永生老师、陈力祥老师、孙建平老师以及办公室张小玲、谢丰、潘彬老师等岳麓书院的老师们。聆听老师们的教诲,与老师们相处,常有如沐春风、温暖人心的感觉。
  我还要特别感谢给我提供过帮助的校外的学者们。
  特别感谢我的访学导师陈来教授。博士论文开题前,曾有幸得到陈老师关于博士论文如何选题的教诲,陈老师讲述的边带小孩边写博士论文的动人故事更是给当时身兼多重角色、苦于挤时间写作论文的我以莫大的鼓舞。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阅读陈老师《朱子哲学研究》《仁学本体论》等系列著作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写作方法上,陈老师都惠我良多。更难得的是,在陈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得以前往清华大学国学院访学,拥有了比较富余的集中修改博士论文的时间。访学期间,陈老师不仅为我们先后开设了《中国哲学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课程,还对我从博士论文中析出的小论文进行批阅和指导。从陈老师身上,我们学到的不只是文化知识,更是一种学术精进的精神与气象。
  特别感谢向世陵教授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向老师反复给我论文提出宝贵的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谢谢向老师在人大读书会上的启迪。向老师近年出版的“克己复礼为仁”专题著作汇编梳理了“文革”后四十年中国内地、港台地区,以及海外关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研究与争鸣,对我论文修改助益良多。特别感谢梁涛老师在前来书院参加学术交流时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为我开设必读书目,梁老师在人大组织的读书研讨会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感谢张学智教授在北大课堂上的启发和放学路上的指点。特别感谢杨国荣教授为我联系读书相关事宜。特别感谢李存山教授、陈少明教授为我提出论文修改意见。特别感谢朱杰人教授为我邮寄朱子研究相关著作。
  2014年暑假,我有幸同潘彬老师和两位师妹前往台湾参加青年儒学营活动,受到黄俊杰老师、潘朝阳老师、张崑将老师、蔡家和老师等台湾学者的教诲和帮助。儒学营活动结束后,在张崑将老师的帮助下,我安顿于台湾大学的修齐会馆,得以在台大图书馆、台湾中研院、台湾国家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和读书,度过十余天的快乐学习时光。2016年,我有幸陪同来岳麓书院讲学的台湾大学夏长朴教授夫妇,夏老师适时指点,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又在夏老师帮助下办理台大访学手续,最后虽因诸多原因未能成行,但夏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修改博士论文期间,台湾中研院蒋秋华等老师不断给我赐书、寄书,激励我不断保持学习的姿态。
  在清华大学国学院访学、修改博士论文期间,经常与陈来先生的硕士博士们一起往返于国学院与教学楼,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生活上的便利,高海波老师、赵金刚老师、田智忠老师、孙宝山老师等给予了我很多关心支持和论文指导。
  特别感谢肖门同学:师姐殷慧老师鼓励我报考岳麓书院博士,总是额外地关照我,师兄戴书宏不厌其烦地阅看我的小论文,师弟张建坤、黄有年、谢友国在我博士论文送审前帮我一起校对脚注文献,师弟王志华常在电话那头聆听我的写作困惑,李伟和李屹轩师弟远在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为我查阅论文资料,张天杰师兄、李久学师兄、吴增礼师兄、李谷悦师兄、胡鹏师弟、陈峰师弟、喻志师妹、郭蔚师妹、李江师弟、陈彦敏师弟等常念及我的论文写作进度……同门之谊,难以一一。
  特别感谢胡慧娥、李慧两位博士生的经常陪伴,感谢邓林、胡长海、杨超、李亚信等书院师弟和我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启发我写作思维,感谢2013级博士同学们的互相勉励。
  我还要特别感谢岳麓书院放眼全球、汇聚国内外学者前来讲学,让我们足不出院,在书院博物馆、明伦堂教室就能参加最前沿的思想盛宴,感受世界文化的前进声响,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术素养。
  大学本科期间,陶敏教授担任我们系主任,他是国内从事唐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既是我的任课老师,也是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陶老师几次在他的书房指导我论文,甚至在我摔了膝盖走路不便时将徐有富老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送到我寝室楼下,只是那时我懵懂无知,毕业时与给陶老师做助教的机会失之交臂。可惜在我考博前,陶老师驾鹤西去,我再也没法当面请教了。
  读博期间,最大的遗憾是父亲在不经意间离去、硕士导师抱着强大生存欲望却终究扛不住病魔。父亲正直善良,勤劳俭朴,一直默默爱护着我们,守望着我们的成长,以我的点滴进步为骄傲。硕士导师刘再华院长和师母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业和成长,与我们分享生命中的喜怒与哀乐。父亲之爱、恩师之情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只可惜,阴阳悬隔,永难相见!
  特别感谢母亲,在我撰写博士论文的最后一年,来长沙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包揽了大量家务,让我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业。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我个人的成长路上,多亏了母亲。还记得我考上中师那年,父母亲应我母校之约放映露天电影《龙女》和《阮氏三雄》,家门口的禾场上、屋檐下、小山坡上挤满了我的老师、同学和乡亲们,那场景,我和三个哥哥一辈子都难以忘怀,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父母亲不仅不断地鼓励我,还注重培养我吃苦耐劳的品质。小学期间,家里有一个皮革制品场,在爷爷的督促下,每天放学回家后,我必须先修剪完500个皮革碗,才能读书、完成作业,这种自小就有的训练,让我长大后习惯于挤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学业。更难忘的是小学六年级的上学放学之路,往返学校家里走16里山路是那时每天的必修课,这让我从小练就了较好的身体素质,即使在长大成家后还常常喜欢竞走、散步。
  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对我学习的支持,我和先生都是师范毕业后被推荐保送上的大学,我们本科同班,硕士、博士同校,我硕士毕业先于先生三年,先生博士毕业先于我三年。在我攻读博士期间,先生被派往西藏援教,即便是在严重缺氧的高原工作,先生一有空就审阅我的论文,督促我的学习。让我和先生倍感欣慰的是,在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女儿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学习劲头,勇于拼搏,独立自强。
  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年,无论经历多么纷扰的人事,博士论文如同我正在堆砌的小楼,沉浸写作亦如同躲进了遮风挡雨之宝殿;几年来几乎没有休息日、寒暑假甚至春节,坚持以教室和图书馆为学习和写作阵地,每天夜以继日。不过,越是这样的读书写作,我越发睡得安稳、深沉。我常想,如果我们时时拥有信仰的“本体”,坚持不懈地修炼“工夫”,不只能写好文章,更能荡涤心灵,修养身心,过好自己的人生。想到这,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博士论文主人公朱熹及其诠释的对象孔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我参与博导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的阶段性成果,部分章节有幸在一些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由衷感谢这些刊物和会议组织单位的厚爱和授权出版。本书部分章节与已发表的论文的对应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章第一节:《“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概念、关系及路径选择》,《湖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第二章第二节:《朱熹对〈论语〉“克己”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2期,2017年11月“张栻朱熹与儒家会讲传统——纪念朱张会讲8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第二章第二、三节:《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原道》2021年第1期,2021年11月“朱子学与当代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三章第二节:《朱熹对〈论语〉“礼”的三维诠释》,《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秋之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2019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2019年年会”会议论文集。
  第四章第二节:《论朱熹学术的工夫论倾向——以〈论语〉“为仁”诠释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2018年8月“两岸四地朱子学研讨会暨儒商经贸论坛”论文集。
  第四章第三节:《朱熹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以体用一源思想为视角》,《湖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第五章第一节:《朱熹仁礼关系辨:以“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6期;《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2018年10月“第六届全国古典学年会”论文集;《从理学建构视角看朱熹经典诠释:以“克己”“复礼”“为仁”关系诠释为中心》,2020年10月“纪念朱子诞辰8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五章第二节:《从〈论语〉“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原道》2018年总第34辑,2019年12月“湖南省孔子学会年会”论文集。
  第五章第三节:《〈论语〉“克己”诠释之汉宋分野:从多维视域考察》,《求索》2017年第11期。
  以此博士论文为基础,本人于2021年9月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21BZX079),这更得特别感谢不知名的评审专家们的厚爱。从博士论文中节选修改成的小论文于2019年6月荣获首届“浙学论坛(2019)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特别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浙江省社科联、浙江师范大学和评审专家们的肯定。
  特别感谢朱人求教授慨允将拙著纳入《朱子学文库》丛书。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薛亚娟、李娜两位老师的热情联络与细致审校。我的学生周玺、黄涵、林准、田懿对书稿进行了认真校对,谢谢同学们的辛勤付出。
  特别感谢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系学科经费的全力资助,感谢伴随我一路走来支持我工作和学习的单位领导和同事们。
  风儿记住了花香,岁月留下了我的足迹,这一切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园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