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朱熹的经典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87
颗粒名称: 第五、朱熹的经典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303-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对“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形成了内倾的学术特征,对儒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术分野、思想继承等方面。朱熹的诠释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他注重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向互动,强调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相互促进,推动了经典诠释和理学体系建构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学术研究

内容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诠释对儒学史的发展有导向作用。朱熹释“克己”为“胜私欲”,主张“克己”为“制于外安于内”,释“礼”为“天理之节文”、“仁”为“本心之全德”,倡导“体用”兼备的“仁”“礼”诠释,注重“仁”“礼”的形而上、下层面,兼顾本体论和工夫论,促进了经典诠释和理学体系建构的相互促进,达到了二程等儒者不可企及的诠释高度,树立了宋代理学驾驭和诠释经典文本的典范④,这种典范是对北宋以来经典诠释和理学思想的总结,对王阳明等后儒以心学诠释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内在理路”来看,清代的客观考据之风一定程度上也由理学的系统转化而成。①
  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诠释亦导致了儒学的分化。②朱熹等宋儒出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需要,主动承担起社会道德调节这一使命,引导道德由外在的制约规范转变成个体的内在要求③,以孟子思想为其直接的思想源头,趋向于将“仁”学引向心性之学,把内在心性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以成就醇儒为成己的目标。④朱熹从“理一分殊”的角度诠释仁礼关系,视“仁”为“理一”,视“仁义礼智”为分殊之仁。一方面,视仁、礼为分殊之仁,突出仁礼相通,释“仁”“礼”为性、为理、兼体用;另一方面,视“仁”为理一,视“仁义礼智”等为分殊之“仁”,仁包含“礼”,视仁为先、为大、为生意贯通。诚然,朱熹关注礼,释“礼”为绝对“天理”,但其更重视家礼,将“礼”限定于伦理等特定领域。跟原初儒学“仁”“礼”并重的形态不同的是,朱熹释“仁”“礼”相通并重的同时,又坚持“仁”包含“礼”,有推动“仁”“礼”分离,促进“仁”之单向发展,更进一步“释礼归仁”⑤的趋向。如果说原初儒学是“周孔之道”,那么朱熹等宋儒发展的儒学是“孔孟之道”。虽然李泽厚⑥、杨国荣⑦等皆就当代现实处境与当代哲学问题回应,倡导回归原初儒学,回到“周孔之道”,但不容怀疑的是,朱熹等宋儒在面临佛道挑战和应对宋代当时社会现实条件下倡导“孔孟之道”,对维护当时社会稳定起过重大作用。①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儒学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程树德指出,“克己复礼为仁”章是汉学宋学之争点。②从清代学者方东树《汉学商兑》一书来考察,可见汉学宋学在“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上存在分野。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家释“克己”为“胜身之私欲”,汉学家训为“修身”,汉学家就添字解经、上下文解释不一致等训诂问题,“私”“欲”合一及“己”“礼”相对等义理问题,对宋学家进行了批驳,并通过溯源,纠查其诠释谬误。宋学家释“复礼”之“礼”为“天理”“天理之节文”,清代汉学家认为,“宋儒言性、言理,如风如影”③,“理”虚而“礼”实,不能以虚“理”释“礼”,反对宋儒言形而上之理,并以《论语》文本言“礼”不言“理”、朱子“中年讲‘理’,晚年讲礼”④等为例证,对宋儒“复礼”诠释进行反驳。宋学家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仁”为“本心之全德”,清代汉学家以“相人偶”释“仁”⑤,认为“人之有欲也,通天下之欲,仁也”⑥,站在己与天下的相关之中、使欲得到相互调和而为仁这个新的立场上⑦,咎责程朱以“心德”释“仁”为谬误。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焦点,一方面,透显出朱熹经典诠释在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力,另外一方面,透显出汉学宋学产生的背景不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致使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共情,尤其是汉学家对朱熹理学体系建构采取的是漠然和抵斥的态度,而朱熹对“克己”的创造性诠释主要出于其回应佛道挑战、建构其哲学学术体系的内在需要。可以说,寻找改造人心陷溺之社会现实的道德出路是其建构理学体系的背景,应对佛道挑战是其建构理学体系的主要标的,重义理的治学方法是其建构理学体系的基石。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从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儒学重要命题的诠释的形成和变化,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儒家如何应对时变、不断发展。面临外来佛教、本土道教之冲击,面对人心陷溺之社会现实,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积极应对,从“理论之了解”而不是从类似乾嘉“语文之了解”来创造性地建构理学学术体系,发展儒学,指引道德出路。这为我们认识儒学、发展儒学提供了借鉴,引导我们与时俱进,直面当今的社会问题,促进儒学的全面繁荣,推动当前的德治、法治与制度建设,助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朱熹“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诠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杨国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