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其理学体系建构相互促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84
颗粒名称: 第二、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其理学体系建构相互促进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98-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他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儒家核心命题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强调“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复礼”是教人之定本。他以“身之私欲”诠释“己”,以“胜”诠释“克”,以“天理”诠释“礼”,并从不同维度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诠释。同时,朱熹的理学体系是在诠释“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过程中建构和完善起来的。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经典诠释

内容

朱熹认为“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训“己”,以“胜”而不以“治”训“克”,释“克己”为“胜身之私欲”;释“复礼”为“复天理之节文”;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到仁”“至仁”“见仁”,以工夫指示仁,释“仁”为“本心之全德”。朱熹以其理学体系统领“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过程中建构和完善理学体系。
  一方面,朱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以理学为其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陈来指出,“朱子始终把天理—人欲的对立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基础,也作为《论语》解释的基本分析框架”①。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始终没有逸出理学框架,以“胜身之私欲”释“克己”,以“天理之节文”释“复礼”之“礼”,以“本心之全德”释“为仁”之“仁”,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就是朱子理学。朱熹将自己已形成的学术理论,如理气观、理欲观、人性论、工夫论以及“体用一源”“理一分殊”“已发未发”“心统性情”等融汇到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中,使其“克己复礼为仁”诠释成为理学化、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建构了一种理学型的《论语》学,使《论语》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①。
  另一方面,朱熹理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在诠释“克己复礼为仁”等经典的过程中完成的。经典是朱熹宣扬其理学思想的基本材料②,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在经典诠释中,也是在经典诠释中逐步建立健全的。诚然,理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朱熹的理学体系建构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仁”“礼”是儒家思想系统的内核和基础,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创造性诠释体现出其建构理学体系的明确自觉,为其理学体系建构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朱熹在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提升了“克己”“礼”“仁”诠释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气、心、性、情等理学内容,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了其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无疑促进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和成熟。就发展过程而言,朱熹撰写《论语要义》时,其学术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后来朱熹撰《论孟精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并和弟子就其相关内容进行积极讨论(这些与弟子讨论的相关语录即我们今天看到的、由黎靖德汇编的《朱子语类》),其理学体系逐渐圆融。事实上,朱子也反复强调自己在经典诠释上所花费的巨大工夫:“某于《论》《孟》,四十余年理会,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公子(仔)细看”,“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论语集注》如秤上称来无异,不高些,不低些”。③朱熹花费数十年工夫完善《论语》等经典诠释,其反复诠释经典的过程,就是其理学学术体系建构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陈来
相关人物
黎靖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