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29
颗粒名称: 二、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88-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克己”思想的诠释和应用,以及在当时社会中引起的争议和反对。朱熹将“克己”诠释为“胜私欲”,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和推行这种思想,并以此为帝王正心、窒欲。然而,这种诠释和实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攻击,成为当时道学之争的焦点之一。反对者认为,“克己”只是纸上谈兵,道学家假名济伪,言行不一。而支持者则认为,“克己”是实用性的,有助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朱熹凭其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引领学术风气,在他之后,训“克己”为“胜私欲”非常普遍,蔚然成风。真德秀甚至指出:“克者,战胜,攻取之谓。私欲害人,甚于寇贼,故必勇往力行克而去之也。”②冯从吾更强调:“先儒解克字,谓如三军遇敌,战必胜,攻必取,此言甚好。”③赵顺孙《四书纂疏·论语纂疏》、胡炳文《四书通·论语通》、詹道传《论语纂笺》、蔡清《四书蒙引》、薛蕙《考功集》、王直《抑庵文集·后集》等均释“克己”为“胜私欲”。
  朱子在现实生活中大力倡导和坚持践履“克己”,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劝导周围学者以此治心修身,还多次上书君王,劝谏人主以此正心窒欲,其“克己”诠释思想影响极大,乃至作为核心内容卷入了道学之争,成为当时道学之争的焦点之一。众所周知,道学是整个宋代儒学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①道学在创建过程中,论争就未曾停止过。朱熹释“克己”为“胜私欲”,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践履和推行“克己”诠释思想,讲究“克己”之学,推动“克己”之道,一时间,“克己”成为了宋代道学的代名词,朱子“克己”诠释因而遭到了反道学一派的强烈反对与攻击,成为反对者的“众矢之的”。
  从陈贾、郑丙、林栗对道学的反对奏折以及叶适的辩护奏折、楼钥的调停奏折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陈贾时任监察御史,他专门给皇上呈报《陈贾论道学欺世盗名乞摈斥》之奏折,对道学展开深入而全面的批判,着重强调“克己复礼”、正心诚意等是学者当然之事,而道学家之徒却认为“己独能之”,只有自己能,且互为标榜;道学家还以此假名济伪,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本想当官,却说“吾常泥泽冠冕”,本想发财,却说“吾能粪土千金”;道学家还相与为媒,植党分明。陈贾的结论就是,“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的道学家不能用,用了就会天下大乱,“万一有是人而得用”,“利害不在其身,而在天下”。矛头直指朱熹。②《宋史·郑丙传》记载,吏部尚书郑丙上奏说:“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③所指亦是朱熹等道学家。另据《朱熹年谱长编》记载,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一日,朱熹与兵部侍郎林栗论《易》《西铭》不合;六月九日,林栗奏劾朱熹。④
  透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陈贾、郑丙、林栗反对道学有外在的政治原因。《宋史》记载,淳熙八年(1181),朱熹弹劾台州唐仲友,宰相王淮善唐仲友,不喜朱熹,乃擢用陈贾为监察御史,并让他上疏痛革“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⑤而林栗、郑丙与陈贾为同科,他们反道学皆有迎合宰相王淮之意。王淮、郑丙、陈贾、林栗皆为反道学一派①,他们反道学有派系利益之争。尽管如此,王淮等反道学一派始终把“克己”“胜私欲”作为反道学的重要理由和靶子,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朱子“克己”诠释思想在官僚社会中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
  针对陈贾、郑丙、林栗诸人对道学的攻击与反对,叶适挺身上奏为朱熹辩护。他认为,“凡栗之辞,始末参验,无一实者。至于其中‘谓之道学’一语,则无实最甚。利害所系,不独朱熹,臣不可不力辩”。作为“事功学派”的代表,叶适并不是《宋史·道学传》中所指的道学家②,他为朱熹辩护,不能从学术派系上找原因。叶适在上奏的《辩状》中特别强调,“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粗能操守,辄以‘道学’之名归之”③。可见,叶适反感的是反道学一派对重内圣修养的“稍慕洁修,粗能操守”的包括他在内的士大夫的打击,同时这种反感,也与他重视“克己”之实用性、释“己”为“个体”、解“克己”为“治己”“成己“立己”息息相关。④
  针对郑丙、陈贾、林栗等人的反对和叶适对朱熹的辩护,楼钥上奏《论道学朋党》,⑤希望能调停双方,走中庸之道。楼钥指出,十数年间,但凡奏章中涉及“克己”字眼,即加以忌讳,反道学一派从“克己”一词着手做文章,对“凡士之端谨好修、谈论经礼者”,“一切指之以为‘道学’”。这与叶适所说“见士大夫稍慕洁修,粗能操守,辄以‘道学’之名归之”相类似,只是“克己”即“胜私欲”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反道学一派反感奏折中“克己”之字眼,即便人主躬行“克己”之道于上,士大夫为躲避反道学家的讥笑、折辱、仇恨,亦“往往有所讳而不敢言”,自觉“相戒以毋言”。可见,当时反道学势力极盛,道学之争异常严酷。楼钥因此上奏,乞人主“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使士大夫能无竞,众贤和于朝,国家不生于厉阶,天下不至于甚弊。①楼钥此奏一方面反映了由“克己”而引发的道学之争,另外一方面亦体现其对人主行“克己”之道的企盼。
  楼钥上述所举的貌似不可思议的“讳言”现象,可从朱熹的进谏经历中得到印证。据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和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记载:
  十五年正月,且趣入对,遂拜命。会淮罢相,力疾入奏,首言州县近年刑狱失当,有涉纲常风化之重者,有司亦从流宥轻之失宜,卒乃拳拳以谨察天理人欲为说。有要之于路,以“正心诚意”上所厌闻,戒以勿言者。先生曰:“吾平生所学,只有此四字,岂可默以欺君乎?”及奏,上未尝不称善……②
  朱熹要上奏,有人好言相劝,奉劝勿言“正心诚意”,因为这是“上所厌闻”。“克己”“正心诚意”虽然只是道学家修养之术语,但这些术语引发的却是政治思想立场的争斗。朱熹不听劝诫,仍坚持以“克己”“正心诚意”劝谏人主,得到的是“上未尝不称善”。可见,人主对朱熹是肯定的,不曾介入以“克己”为由引发的道学之争,这大概也是道学和反道学一派纷纷上奏人主,争取人主支持的重要原因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庆元元年(1195)至嘉泰二年(1202),楼钥、叶适与朱熹都入《伪学逆党籍》,③楼钥、叶适虽不是《宋史·道学传》所指的道学家,但随着事态发展,楼钥、叶适为朱熹等道学家辩护,道学的队伍不断扩大,这也是反道学一派始料未及的。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胡炳文
相关人物
冯从吾
相关人物
赵顺孙
相关人物
詹道传
相关人物
薛蕙
相关人物
陈贾
相关人物
郑丙
相关人物
林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