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22
颗粒名称: 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高度重视“克己”诠释,认为它是圣人成圣和教人的根本途径,并将其作为自己心性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克己”是根本,圣人与众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由“克己”而得天理、忘人欲。朱熹认同谢良佐的观点,认为“克己”是根本,圣人教人有定本,孔子教人、颜子为学的根本均是“克己复礼”。朱熹在诠释“克己”时,对前人成果进行博采和集评、批驳和辨误、选择和吸收,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取舍,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诠释成果。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朱熹对“克己”诠释极为重视,甚至依托诠释构建起了丰富而系统的克己之学,将其作为自己心性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克己”、克己之学是圣人成圣、教人的根本途径。
  在《论孟精义》中,朱熹反复引用谢良佐的观点强调“克己”的重要性。“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则其所好乃克己之学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得天理而忘人欲;众人之所以为众人,以其灭天理而穷人欲。颜子之克己,其于圣人孰御焉?是以谓之好学”①;“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②。谢良佐认为,“克己”是根本,圣人与众人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由“克己”而得天理、忘人欲,颜渊能成圣,关键在于他好克己之学,其克己连圣人都难以抵挡。对此,朱熹是认同的,并加以引用和阐述发挥。
  “制也,制之于外。克己也,以安其内。”③与“外制”相比,“克己”有“安内”之功效。“‘克己复礼’如内修政事,外攘夷狄。”④如果用治国来做比方,“克己复礼”就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内在修明,外在自然平和,内在之“克己”始终处于根本之地位。“圣人教人有定本……夫子对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是定本”⑤;“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⑥。在朱熹看来,孔子教人、颜子为学的根本均是“克己复礼”,不“克己”又如何能教好人、为好学呢?“克己”为圣人教人之定本。
  朱熹重视“克己”有一发展过程。起始,他对程颢单提“敬”字教人和程颐新增“致知”之学非常重视,谓“敬”“致知”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不可偏缺。⑦其后,朱熹43岁左右提出“克己”⑧,并比较论述与二程之异同得失,“克己”之于“敬”“致知”,若三足鼎立。再后来,正如钱穆所述,朱子晚年好提克己工夫,认为“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①,及其年过六十,乃始明白以克己工夫放在持敬工夫之上,视“克己”为一枝独秀;年六十七以后,谓克己工夫较持敬更积极,更彻底。②
  “克己”得到朱熹的高度重视有时代的原因。到宋代,儒学内倾现象逐渐形成③,中国转向内在④,内在的德性修养摆在首要位置,“内圣”被视为“外王”的基础。“成己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己之中,须是如此推出,方能合义理。”⑤当时的学者甚至视外王事业为内圣事业自然发展的结果,“内圣”可必然发展为“外王”,“成己”然后“成物”,“成己”是前提,这才符合义理。此外,宋代佛教发达,影响日盛,佛教戒律森严,这也是朱熹重视“克己”诠释的重要外在原因。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良佐
相关人物
颜渊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