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选择吸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20
颗粒名称: 四、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选择吸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诠释。他对扬雄、程颐、谢良佐等人的“克己”诠释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对他们的诠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在诠释过程中,朱熹对前人成果进行博采和集评、批驳和辨误、选择和吸收,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取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诠释成果。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朱熹“克己”诠释的集大成地位更源自他对前人成果的批判性吸收,仅从他对待扬雄、程颐、谢良佐之“克己”诠释的立场和做法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朱熹本人高度重视并常提及扬雄、刘炫等的“克己”解。他认为,扬雄《法言》之说,自刘炫发之,刘炫之言“虽若有未莹者,然章句之学及此者,亦已鲜矣”②。对刘炫的“克己”诠释先抑后扬,赞美之意不言而喻。由此亦可窥见,朱熹与扬雄、刘炫等人的“克己”解是一脉相承的。张崑将等学者也研究指出,扬雄《法言》所训“胜己之私之谓克”对朱熹颇有影响。③对于前代扬雄的观点,朱熹不是全盘照收,也不是一概否定。张栻曾于《克己斋铭》中评扬雄“克己”诠释:“子云盖未知所以为克者,故其言迫切而不近。”④为此,朱熹弟子问:“南轩作《克己斋铭》不取子云之说如何?”朱熹答:“不知南轩何故如此说?恐只是一时信笔写将去,殊欠商量。”⑤朱熹因为赞同扬雄克己诠释,故而认为张栻之评不妥。当然,朱熹也不是完全盲从,对于扬雄诠释,他有客观的分析。“扬子云曰:‘胜己之私之谓克。’‘克’字本虚,如何专以‘胜己之私’为训?‘郑伯克段于鄢’,岂亦胜己之私耶!”①朱熹以“郑伯克段于鄢”的“克”之诠释为例,说明用“胜”训“克”则可,扬雄以“胜己之私”训“克”显然不妥。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引用程颐、谢良佐“胜私欲”诠释亦反复修改,甚为严格。在《朱子语类》中,他直白地指出:“看《集义》,聚许多说话,除程先生外,更要拣几句在《集注》里,都拈不起。看诸公说,除是上蔡说得犹似。如游杨说,直看不得!”②朱子认为,除程子外,只谢良佐的诠释还有可取之处,其他就看不得了。因此,在《论语集注》“克己复礼为仁”章,他只引用了程颐、谢良佐的相关论述。
  《论语集注》中朱熹转引程颐的诠释为:“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③《朱子语类》中朱熹亦强调:“伊川尝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此说最为的确。”④朱熹引用的程颐诠释的这一定稿经过反复修改。《论语精义》记载了朱熹对程颐注的修改情况:“(程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凡人须是克尽己私,只有礼时,方始是仁处’⑤,先生(朱熹)亲笔改云:‘克己复礼为仁。言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是乃仁也。’”⑥而此处朱熹之修改较之《论语集注》文本,还有出入。朱熹编写的《河南程氏遗书》记载了程颐对唐棣提问的回答:“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凡人须是克尽已私后,只有礼,始是仁处。”⑦《论语集注》文本在此基础上去掉了赘词“凡人”“后”等,“只有礼”改为“皆归于礼”,“始是仁处”改为“方始是仁”。这些修改与完善体现了朱子在前人启发下,对“克己”认识的不断深化。
  谢良佐重视“克己”,亦视“克己”为“胜私欲”,主张“圣门学者,大要以克己为本。克己复礼,无私心焉,则天矣”①。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评价认为,“上蔡过高,多说人行不得底说话……上蔡《论语解》,言语极多,看得透时,它只有一两字是紧要”②。《论语集注》中朱熹引用的谢良佐的“克己”诠释为:“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③谢良佐原话为:“须是克己才觉时便克将去,从偏胜处克,克己之私则见理矣。”④由此可见,谢良佐之语,朱熹在引用时是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的。
  朱熹在诠释“克己”的过程中,对前人成果进行博采和集评、批驳和辨误、选择和吸收,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取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集大成的诠释成果。他本人亦不讳言,其《答潘端叔》明言:“只《集注》屡改不定。”⑤王懋竑《朱子年谱》亦云:“是其(集注)修改直至没身而后已也。”⑥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扬雄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谢良佐
相关人物
刘炫
相关人物
张崑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
游杨
相关人物
唐棣
相关人物
王懋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