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之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14
颗粒名称: 二、创新之处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本文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全面研究,深入挖掘其诠释意涵,并探讨了朱熹诠释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以及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看似只是对一个命题的诠释研究,实则能够关联上下左右,能够实现小切口大关怀,体现朱熹学术本身“致广大、尽精微”的特质,具有研究内容、视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克己”“复礼”“为仁”等概念的意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朱熹对仁与礼、克己复礼与仁、克己与复礼、仁与爱、仁与理、仁与德、礼与理等关系的诠释,并进行条分缕析的分析,深入把握朱熹“克己复礼”诠释的内涵;由此凸显朱熹学术的体系性、逻辑性、全面性、内倾性与其工夫论倾向及其心性论、本体论建构;进而彰显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思考其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的借鉴作用。
  从研究视角来看,全书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全面的研究,旨在揭示朱熹如何以理学体系建构驾驭经典诠释、其经典诠释如何体现理学体系建构,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背后的理学根源,突出朱熹经典诠释的理学化特征及其与理学体系建构的互动互促。仁礼关系是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儒学发展和分化的晴雨表,是一直以来聚讼不已的焦点话题,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最能反映儒学仁礼关系的命题多有措意,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建构理学体系,是其应对佛道挑战、回应“人心陷溺”之社会现实需要。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成为清代汉宋之争的焦点,主要不在于朱熹是宗孟还是宗荀、崇仁还是尚礼,而在于清代汉学家对朱熹等宋儒的理学体系建构的漠视和排斥。由此可见,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对平议清代汉宋之争亦非常重要。由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而引起的不论是儒学与外部的抗争(儒学与佛道之辩),还是儒学内部本身的争议(清代汉宋之争),都需要有针对性地以理学体系建构视角切入开展研究,这对于彰显朱熹的学术特色、地位与影响,对于把握宋代学术的转型、演化与“造极”及其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研究方法来看,正如陈来先生《朱子哲学研究》所指出的,“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①,朱熹学术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经典诠释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依据朱熹学术本身的特点,本书研究力图呈现朱熹学术的原貌,注重朱熹诠释与建构的历时性发展、动态性演变,在全面梳理朱熹博采、集评和批判吸纳前人特别是二程等人的相关诠释思想的基础上,探求朱熹与儒学内部其他学派学者如何论辩往来,如何发展、完善和定论相关的概念意涵及其彼此间的关系,如何建构和完善理学体系并振兴儒学,以此揭示朱熹诠释“克己复礼为仁”的学思历程。正视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的矛盾性、阶段性,破解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出现的矛盾性问题,比如克己与复礼究竟是合说还是分说,“克己复礼”当下便是仁还是然后才是仁,究竟是礼先仁后还是仁先礼后,“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为“谓之仁”“是仁”“见仁”“到仁”“至仁”等应做何确解,进而对朱熹克己复礼关系辨、仁礼关系辨、仁爱关系辨、仁德关系辨、仁理关系辨、礼理关系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发现问题矛盾的症结所在,认识朱熹学术的各个阶段性特征,从动态发展过程中,把握朱熹学术的体系性、逻辑性、全面性和统一性。陈来先生指出,“无论何种与思想史相关联的研究,最基础的研究仍然是对思想文本的研究,没有对于文本的深度研究,不能深入文本的具体诠释,终究难免浮光掠影或对塔说相轮”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建立在搜集和阅读大量文本材料之上,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陈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