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07
颗粒名称: 一、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2
页码: 1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命题的梳理和探讨,从概念、关系和研究路径等方面,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辨析,以期对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学说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理解,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正因如此,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从未停止,而且争论不断。1979年郑昌淦发表《“克己复礼”辨》,之后学术界开始了对“批林批孔”时期“克己复礼为仁”问题的系统反思。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争论尤为激烈,问题尤为集中。2009年向世陵发表《“克己复礼为仁”——持续的争议与历史的教益》,对“文革”后三十年“克己复礼为仁”问题的研究从六个方面做了概括:1.“克欲(约己)”与“己(身)能”之辨;2.“返回”“符合”礼与“践礼”之辨;3.“周礼”与“常礼”之辨;4.“大(周)礼”与“小礼”之辨;5.仁礼关系之辨;6.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的争论。论文涉及经典注解、文字释义和思想发掘等多层面、多角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有些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的争论”“仁礼关系之辨”等综述欠全面,有些研究文献还有所遗漏。近年来,新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层出不穷,下文立足当代,从概念、关系和研究路径等方面,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辨析,以期对理解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学说提供帮助。①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回顾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成果。
  (一)“克己”“礼”“仁”诸概念之内涵分野。
  “克己”:从修身、“约己”到兼而有之。
  “克己”与“复礼”“为仁”相连,不同的“克己”解自然会生发出不同的“礼”“仁”内涵,因此,对“克己”的理解更具基础性意义。1991年12月,历史学者何炳棣首先质疑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双方以香港《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为阵地,就“克己复礼”中“克己”一词做何种解释发起了一场关于儒家经典诠释的争论。这场论争接续汉学、宋学之争,历时两年,在中国港台地区有很大的影响。据郑永健《“克己复礼”的争论》一文统计,有9篇文章参与了这场论战②,其实加上论争前后的文章③,涉及此次论争的论文有10余篇。除何炳棣和杜维明外,劳榦、刘述先、孙国栋等人都涉及了这场论争,其中劳榦撰文2篇、何炳棣撰文4篇、杜维明撰文3篇(包含论争结束后撰写的1篇论文和1本著作)、刘述先撰文2篇、孙国栋撰文2篇。
  由何炳棣开启的这场论争立足于探究孔子思想,始于“克己”解的分歧。杜维明释“克己”为“修身”,认为“‘克己’这个概念与修身的概念密切相接,它们在实践上是等同的”,①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讲个人的道德修养工夫,强调其积极意义。②这一诠释得到了刘述先的支持:“《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明显是讲个人的道德修养工夫,别无异解。”③何炳棣就此质疑,反对将“克己复礼”化约为道德修养工夫,认为“孔子对‘克己’的看法只可能是字面的、常识的‘克制自己’的种种僭越无礼的欲望言行,决无解为‘修身’及其延伸之理”,坚持“克己”应释为“‘克制自己’的欲望”。④何炳棣的诠释于论争前即得到劳榦认可。劳榦释“克己”为“约束自己”,认为“克己”具有“约制”“禁止”等命意。⑤孙国栋则综合上述诠释,认为“克己”兼有修身和“约己”两意,“孔子之精神必兼顾内与外、里与表、质与文。不可能只重外表的克制而忽视内面的培养”⑥。
  “礼”:从周礼、节文到人性修养。
  对于“礼”的内涵,当代学者有三种诠释。一是周礼说。李泽厚认为孔子所要复的礼为周礼,强调“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认孔子竭力维护、保护‘周礼’这一事实”⑦。何炳棣也认为孔子所要复的礼为西周礼制,⑧其《原礼》不仅论述了礼的起源,还扼要论述了孔子以前夏、商、周之礼的制度演变。⑨二是节文说。杜维明认为,“礼”除了指具体的历史现象“周礼”之外,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文物制度,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为的规范与准则。相应的对于“复”的解释,也有两种,一种是恢复周礼这种文物制度,一种是让自己的行为做到与“礼”符合。“克己复礼为仁”所指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而不是特指的周礼。孔子对周礼持与时损益的态度,所以《礼记》中强调“礼,时为大”。把“礼”限制在周礼,可能不符合孔子的原意。礼一般来说,是外在的节文。①三是人性修养说。劳思光指出,狭义之“礼”,指仪文而言,广义之“礼”,指节度秩序,礼取“秩序义”者,主要是指制度而言,已与仪文有本末之分,孔子摄“礼”归“义”,进而摄“礼”归“仁”,不唯“礼”本身不同于仪文,而且其基础亦不在于“天”,而在于人之自觉心或价值意识。②孙国栋进一步提出,“礼除了约制僭越无礼的欲望言行之外,似乎更有调节一切行为使其适中、不过不失的意义”③;“礼的内涵,到了春秋时已由外面行为的约束,进而深入到内心感情的陶冶和人性的修养”④。
  “礼”的内涵还涉及它的运用对象、范围,对此,主要有三类观点。一种认为,“礼”只是贵族的专利。何炳棣引用匡亚明《孔子评传》指出:“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阶级说的。”⑤劳榦亦强调礼的贵族性,“《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是以当时的政治背景,希望训练出统驭人物,不属于一般性公民的训练标准。如其以一般公民为标准,就应当做别的安排或加以修正”⑥。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礼”兼具贵族性和人民性。李泽厚是其代表,他认为,周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数贵族所垄断;另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①第三种观点更强调“礼”的平民性。孙国栋认为,孔子时代“礼”的涵盖逐渐广大了,西周时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只是贵族阶级的行为规范,“在孔子观念中,礼是人人行为的重要规范之一,决不为贵族阶级、统治阶级所专利”②,“礼不仅是贵族的,同时是平民的,不仅是平民的,更应是全人类的”③。
  “仁”:从人际关系到内在德性、实践理性。
  关于“仁”的内涵,劳榦指出,“孔子所指的仁,只是仁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的关系”④。劳榦的解释同于《说文解字》、郑玄、段玉裁、曹元弼等的解释,即以“从人二”“相人偶”来释仁,表现的是人际关系。杜维明把“仁”看作儒学价值体系中层次最高、范围最低的价值。“仁”为所有其他的伦理规范提供了“终极的理由”;仁代表的是人的内在德性,仁是一个内在价值,我们要从内部去了解它,需要肯定内在的主体性。⑤杜维明重视仁的内在性特征,认为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一种精神性人文主义。而何炳棣的“克己复礼”解较少考虑人的内在主体性,较少考虑仁的精神性,杜维明称之为凡俗的人文主义。⑥李泽厚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由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的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等四个方面或因素组成的一种整体模式,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⑦
  (二)“仁”“礼”关系之辨。
  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争论较多涉及“仁”“礼”关系问题,研究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其他论者亦多围绕“仁”与“礼”的关系来讨论①,“仁”“礼”关系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梳理现有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将“仁”“礼”关系概括为如下四种。
  一是仁先礼后说。在处理孔子“仁”“礼”关系时,此说认为孔子视“仁”重于“礼”。持此观念的学者,有的说“仁先礼后”“仁重于礼”,有的说“仁是礼的理据、根本”“仁为礼之本”,有的“释礼归仁”“摄礼归仁”,认为“礼从属于仁”“仁是礼的原则”,等等。在他们看来,仁才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冯友兰指出,“为仁是复礼的补充,也可以说是给周礼加了一些理论的根据”;“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②李泽厚强调,“也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不仅仅得到了比‘礼’远为优越的地位,而且也使‘礼’实际从属于‘仁’。孔子用‘仁’解‘礼’,本来是为了‘复礼’,然而其结果却使手段高于目的……(仁)反而成了更本质的东西”。③劳思光认为,“‘仁’为‘礼’之基础”,“孔子学说中不仅‘摄礼归义’,而且‘摄礼归仁’”。④牟宗三说:“仁是礼乐的原则。”⑤韦政通指出,“孔子以‘绚’喻仁之质,以‘素’喻礼之文,子夏竟然能由这个比喻中领悟‘礼后’的道理。礼后者,质先礼后,因仁为礼之本,而礼使仁表现为行为”⑥。杜维明认为,“‘仁’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并不是由于‘礼’的机制从外面造就成的,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它赋予‘礼’以意义”①,“‘仁’所代表的主体性赋予‘礼’以内在价值。因此无仁之‘礼’,一定变质为形式主义”,“‘仁’是内在主体,‘礼’是外在表现”。②孙国栋指出:“孔子认为人先有忠信之质,然后再用礼以文之”,“礼是外表的文,忠信(或仁)是内里的质。‘仁’与‘礼’,一为内质,一为表文。修身必须表里合一,不能只顾表面的礼节而缺乏内在的仁心,亦不应只有内在的仁心而不顾外面的礼节”,③“它(礼)不纯是外在的规范,而是根源于内在的仁心”④。赵光贤指出,“在孔子思想的天平上,‘仁’重于‘礼’”⑤。颜炳罡认为,“在孔子看来,仁比礼更具有优先性或优越性,仁先礼后,仁质礼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⑥,“仁在孔学中是比礼更本质、更为核心的范畴”⑦。总体来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很多,诸如徐复观、林毓生等。信广来将这种仁先礼后的看法,称为“工具式的解释”⑧,意指礼是仁之工具。
  二是礼先仁后说。此说认为,孔子之道的中心是礼,仁是礼的附庸。蔡尚思认为:“第一,当孔子把礼仁合一而论时,实质上是以礼为仁,纳仁入礼,礼为目的,仁为手段”;“第二,当孔子把礼和仁分开加以比较时,也认为礼比仁的要求更高,礼比仁的范围更广”。⑨在《孔子一生都尚礼》一文中,蔡尚思更是列举“礼比仁广”“礼比仁高”“仁以礼为主要内容”等关于孔子“礼”的十大优越于“仁”之处,强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礼”。①赵纪彬强调:“以‘礼’为区分‘仁’与‘不仁’的标准,以‘复礼’为‘为仁’的内容或方向,是‘礼’为第一位而‘仁’为第二位,亦即不是用‘仁’来改造礼,而是用‘礼’来限定‘仁’。”②何炳棣认为“礼”高于“仁”,“表面上,‘仁’作为一个整体,是至高至大;‘礼’仅仅是‘仁’的一个部分。但最堪注意的是就二者的关系而论,部分的重要性决不亚于整体,有时还高于整体……礼,作为仁的一个部分,竟能控制、界定仁这个整体实践的范围。礼不但是一切学习的基本,也是仁的社会、政治实践的基本”③。西方学界的孔子研究者芬格莱特也认为“礼”才是孔子之道的主要范畴。芬格莱特强调,“孔子思想中的中心主题也不是个体的‘充分发展’,而是人性在人类礼仪行为中的充分展开”;“《论语》的文本,无论在文字上还是精神上,都支持和丰富了我们西方最近出现的对于人类的看法,也就是说,人是一个礼仪性的存在”;“孔子教导说,对于人类完善,尤其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美德或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克己复礼的意志乃是最基本的”。④芬格莱特时时都在强调“礼”的重要性,这与他浓厚的社群观念有关。
  三是仁礼统一说。即认为仁与礼二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相关性和互渗性,不分你我。钱穆强调,“内心之情感,外部之礼文,在孔子实认其为一事,而无所轩轾。故孔子之言礼,犹其言仁也”⑤。任继愈认为,视听言动都合于礼,也就体现了仁,可见仁和礼融为一体。仁和礼互为因果,仁着重于“克己复礼”,凡是符合礼的行为都是仁的体现,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要看他对礼的态度。仁是复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⑥杨国荣认为,“‘仁’和‘礼’的交融不仅体现于作为整体的儒学,而且也渗入于作为儒学奠基者的孔子之思想……其(孔子)学说也表现为‘仁’和‘礼’两者的统一”;“孔子以‘爱人’解释‘仁’……孔子又肯定‘克己复礼为仁’,亦即以合乎‘礼’界说‘仁’”;“‘仁’和‘礼’的相互关联同时构成了儒学本然的形态”。①张德胜认为,“仁与礼彼此界定,互相渗透,本无轩轾之分,只是层次不同而已”②。白奚从“援仁入礼”和“仁礼互动”两方面考察“克己复礼为仁”:“仁”为“礼”的内在依据,“礼”为“仁”的外在表现,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这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义所在,也是孔子论“仁”“礼”关系的关键所在。③钱逊指出,“颜渊问仁”章是孔子关于仁礼关系的具体说明,“克己复礼为仁”是以礼说仁,仁与不仁,要看视听言动是否符合礼的要求,仁与礼是统一的,实在是很难说仁与礼何者是核心。④
  令人玩味的是,有的学者一方面倡导“仁先礼后说”,一方面又坚持“仁礼统一说”。如冯友兰一方面强调仁比较根本,一方面又说:“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质量,是‘仁’和‘礼’的统一。……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质量,就是‘礼’与‘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⑤冯友兰貌似矛盾的两种主张,亦有妥帖之处,笔者以为,冯友兰认可“仁礼统一说”,在此基础上,再主张“仁先礼后”说,其“仁礼统一说”是“仁先礼后说”的基础。
  四是仁礼分疏说。李泽厚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主张仁先礼后的基础上,同时就现实运用而言强调,在孔子时代,“仁”“礼”相连接而混同,今天应予以分疏、解构。“礼”是社会政治体制,作为一种公共奉行的社会性道德,只能规范、管辖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的力量;“仁”是个体内在心性修养和人性境界,作为个体追求的宗教性道德,涉及的是人性情感的培育塑造,纯系个体自愿的选择。将两者分疏区别开来,才能真正除去政教合一、法律与伦理的观念混同。“仁”“礼”分疏,区别于“仁”“礼”合一或“仁”“礼”对抗,旨在各得其所,以重教育而光大“仁”,以明法律而规范“礼”,由此使内在人性的陶冶塑造(仁)与外在行为的规范秩序(礼)在一定的自我约束(克己)下各得发展,这才可能是出路。①
  (三)研究路径选择:范畴归属、治学方法与内证文本。
  关于研究范畴归属问题。2005年至2007年,因“克己复礼”究属政治学、社会学还是伦理学范畴诸问题,引发了一场“百年误读”与“千年争论”的学术论争。赵书妍、李振宏认为,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思想界,把孔子的“克己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认为孔子是妄图复辟奴隶制度的思想家,这是“百年误读”,而“思想真谛”则是,孔子对于周礼是彻底反对的,“克己复礼”是纯粹的“修身之学”,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②而萧作永则认为,在“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中,“仁”“礼”是关键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范畴,“礼”是“仁”的外在规范,两者都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是孔子表述其政治态度与社会理想不可或缺的概念,“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把“克己复礼”完全限定在修身之学的范围内,不符合孔子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③熊燕军在回顾“克己复礼”释义的学术史基础上,综合上述观点指出,自汉代到近现代,关于“克己复礼”的释义一直存在激烈争论,恰当地讲,这是一个千年争论,而非百年误读,“克己复礼”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既包含伦理学又包含政治学的概念,“仁”与“礼”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仁高于礼的关系,不论是仁还是礼,它们的基础都是宗法制,孔子超越了周礼而没有背叛周礼。①
  关于历史学家与哲学家治学方法之分别。从宏观来看,何炳棣为历史学家,杜维明为哲学家,何、杜之间的论争,体现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治学方法的不同。劳榦指出,“做哲学工作的人们,心中早就具有‘我的看法’在内。即使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仍然不知不觉间,有‘六经皆我注脚’的观察点。做历史工作的,其中多数,并不觉得他自己是‘哲学家’。如其分析结果,产生了他本人很不愿出现的结论,也得承认”②。由何炳棣首发的“克己复礼为仁”论争结束后,傅伟勋、李显裕、杨志刚等学者就争论双方的治学方法进行了检讨。傅伟勋站在杜维明、刘述先、孙国栋的立场上,据“创造的诠释学”加以商榷,指出何炳棣之失:“从创造的诠释学观点予以评衡,则可以说,何氏只单纯地固守‘意谓’一层,就很容易扮演诠释学上帝的角色。……不但‘意谓’到‘蕴谓’有其诠释学的联贯性,‘意谓’←→‘当谓’←→‘创谓’也是辩证地联贯不断,构成创造的诠释学必需进路。”③李显裕则认为,史学与哲学处理问题的着重点不同,史学家向来必须先处理大量繁复的史料问题,何炳棣扣住史料,在历史脉络中,谨守解释的分际,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去古未远,具有客观的学术意义;而新儒家虽具有“宗教”抱负的道德承担,但其客观学术意义值得怀疑,他们提出的诸如“开出说”“良知自我坎陷说”等中国文化改造和转化的思想设计方案,还可能致使中国文化在创造转化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混乱。④杨志刚持中间立场,认为“何、杜、刘之间的论战,多少反映出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在治学方法、旨趣上的差异。但是,在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根本上的抵触。在有关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化的学术工作中,历史学与哲学需要携起手来,而且也是可以携起手来的”①。
  关于内证文本之优劣。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争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的内证文本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论争牵涉到《左传》与《论语》作为内证文本的优劣问题。何炳棣从《左传》文本中寻找有关“克己”解的内证,认为就诠释“克己复礼”而言,《左传》文本较《论语》文本优越,②《左传》有关楚灵王的纪事纪言都十分精彩,是加强了解、核证《论语》中孔子言论的绝佳资料。③刘述先历举《论语》文本中的材料,由《论语》文本来内证,主张《论语》文本比《左传》优越。④孙国栋也持这一论点,他甚至指出,“本文探讨孔子‘礼’的观念,全以《论语》中孔子之言为根据,不旁及其他文献。因为其他文献常会增减孔子的原意”⑤。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向世陵
相关人物
郑昌淦
相关人物
杜维明
相关人物
郑永健
相关人物
刘述先
相关人物
何炳棣
相关人物
孙国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