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能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05
颗粒名称: 六、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能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理学体系建构的视角,研究了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形成、内涵和发展变化。在应对佛道挑战和复兴儒学的背景下,朱熹建构了理学,并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这一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凸显出朱熹的经典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同时,研究也为我们认识儒学、发展儒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李泽厚“说巫史传统”③分周公、孔子两大步,第一步是“由巫到礼”,第二步是“释礼归仁”,①提倡“儒学四期说”②,以周(由巫到礼,政治脱魅)、孔(建构情理,释礼归仁)替代“儒学三期说”(牟宗三)的孔、孟,认为道德形上学挽救不了也复兴不了中国,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要期待于“礼”的完善,即良好的国家体制。颜炳罡提出“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种儒学发展方式。③杨国荣力图在更高历史层面回到“仁”和“礼”统一的原初儒学。④梁涛则提出发展仁学、改造礼学、统合孟荀、构建儒家新道统的期盼。⑤当代学人从“仁”“礼”视域,关怀着儒学发展,为儒学的未来把脉。从理学体系建构的独特视角深入研究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形成、内涵和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面临外来佛教、本土道教冲击时是如何积极应对的,儒学面临不同社会政治问题时是如何创造性地进行理论建设的,这恰恰能够为我们认识儒学、发展儒学提供借鉴和思考,能引导我们与时俱进,直面当今社会问题,全面促进儒学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为了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朱熹建构理学,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朱熹的经典诠释与理学建构相互作用。而朱熹建构理学,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理学化的诠释又遭到了清代汉学家的漠视与针锋相对的驳斥,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可见,不论是朱熹应对佛老挑战、复兴儒学,还是清代汉学家对朱熹的漠视和驳斥,都聚焦于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理学建构,这意味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
  以理学体系建构这一视角研究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不仅可以透过朱熹经典诠释和理学建构的互动,深入理解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内涵和朱熹的学术特征,还有助于了解宋代乃至明代、清代儒学的分化和发展,对于平议汉宋之争不无裨益,亦可为当代儒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从而彰显出朱熹的经典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深远的影响和鲜活的生命力。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泽厚
相关人物
梁涛
相关人物
颜炳罡
相关人物
杨国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