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03
颗粒名称: 四、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汉学家和宋代理学家在“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上的分歧。汉学家以“修身”训“克己”,以“礼”代“理”,以“相人偶”释“仁”,并批评宋代理学家的诠释。而宋代理学家则以“克己”为“胜身之私欲”,以“理”释“礼”,以“心德”释“仁”。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汉学、宋学在“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上存在分野,清代汉学家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对朱熹等宋学家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了全面批驳,对此,清代学者方东树撰写《汉学商兑》,站在朱熹等宋代理学家的立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驳。③
  清代汉学家以“修身”训“克己”,反驳朱熹等宋学家训“克己”为“胜身之私欲”。毛奇龄、惠士奇等从训诂上批评朱熹释“己”为“己私”是添字解经,阮元、陈澧、戴东原等又指出,以“己私”释“己”,与“为仁由己”之“己”的释义不同,导致同一文本上下文文义不一致。毛奇龄、焦循、陈澧还从源头入手,溯源纠谬,稽查宋儒“克己”解谬误之出处与流变。④方东树反驳,称汉学家著书,睥睨程朱,一派妄说,粗谬已极。
  清代汉学家以“礼”代“理”,反驳宋儒以“理”释“礼”。戴震、焦循禁言理,认为宋儒言性言理,“以理为学”,“探之茫茫,索之冥冥”,“如风如影”;方东树认为宋儒所谓理,是仁、义、礼、智、信五者“所存所发自然之条理”,是实理、实德,不曾茫茫冥冥,“实事求是,莫如程朱”。江藩认为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对此,方东树则认为,宋儒性命之旨就是礼乐之源,自汉晋以来,唯独宋儒周程诸子,能知其本源合一处。
  清代汉学家以“相人偶”释“仁”①,咎责朱熹以“心德”释“仁”为谬误。阮元在其《揅经室集》之《论语论仁论》中发挥郑玄“相人偶”注解,并结合曾子“人相与”和孟子“仁者人也”等释义,认为一个人独居闭户,谈不到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定仁字是指两人相人偶的关系。②方东树反驳认为,以“人偶”论“仁”之用则可,以之论“仁”之体,则不可,程子以“爱非仁”“仁性爱情”言仁之体,朱子“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发明程子意最详尽。
  关于汉宋之别,阮元和刘师培从源头上加以区分。阮元说:“汉唐注疏之学,乃荀子之流衍,宋明心性之学,乃孟子之流衍,汉宋之别,亦犹荀孟之别也。”③阮视汉唐注疏之学与宋明心性之学为荀、孟的流布,把汉宋之别区分为荀、孟之分。后来,刘师培进一步强调:“曾子、子思、孟子皆成一家者也,是为宋学之祖;子夏、荀子皆传六艺者也,是为汉学之祖。”④刘以曾子、子思、孟子自成一家之言,为宋学之祖,以子夏、荀子为传六艺之学者,为汉学之祖。不过,就发端而言,孔子均具师儒之长,汉学、宋学都渊源于孔子,都是得孔学之一端发展而成,都是孔学道统的继承人。梁涛认为,“孔子思想中的不同倾向,在孟子、荀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分化,不仅表现为仁学与礼学的对立,还衍化为汉学与宋学的分歧”—。与阮、刘不同的是,梁指出汉宋之分是孟、荀分化的衍化,仁礼对立是孟、荀分化的表现。
  在阮、刘、梁等人看来,汉学家主宗荀子,宋学家主宗孟子,孟荀有别,仁礼相对,汉宋论争。不过,汉学家宋学家固然有宗孟宗荀、偏仁偏礼之区别,但对于“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同一仁、礼以及克己,汉宋学者的诠释亦迥然不同,可见,汉宋学者诠释不同,与宗孟宗荀、偏仁偏礼并无必然联系,朱熹在理学建构视角下,结合天理人欲、专言偏言、理一分殊、体用等理学专门术语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而清代汉学家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其实,清代汉学家与朱熹等宋学家的最大隔阂并不在于宗孟还是宗荀、崇仁还是尚礼,而在于他们学术产生的背景和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不同的问题意识致使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共情,尤其是清代汉学家对朱熹理学体系建构采取的是漠然和抵斥的态度,他们驳斥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自然有失公允。由此可见,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研究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非常重要,对此开展深入研究,对于平议汉宋之争不无裨益。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毛奇龄
相关人物
惠士奇
相关人物
毛奇龄
相关人物
焦循
相关人物
陈澧
相关人物
戴震
相关人物
刘师培
相关人物
阮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