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内含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之使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02
颗粒名称: 三、“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内含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之使命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将仁礼关系视为儒学的核心问题,并对“克己复礼为仁”进行了详细诠释,将其纳入理学体系中。在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建构理学的学术使命中,朱熹学习佛老之长,弥补儒学之短,并驳斥佛老之短,彰显儒学之长。他以“胜身之私欲”释“克己”,在理学体系大框架下进行诠释,使诠释理学化,并强调内省的训练和深植于个体人心当中的内在化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仁礼关系是儒学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礼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对于前者,朱熹的诠释较为简略,而对于后者,朱熹予以详细诠释,并将其纳入理学体系中进行了深度诠释。佛道挑战、儒学式微、人心陷溺、价值颠覆等问题迫切需要朱熹彰显仁与礼的价值,“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承载着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建构理学的学术使命。
  唐宋以来,佛道日炽。佛道特别是佛教,注重心性建构,拥有完整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儒学构成极大挑战,早在中唐韩愈、李翱就对佛教的盛行颇为忧虑,其中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⑦,坚定而激烈地反佛拒佛。到了宋代,被全祖望称为开宋代学术之先河的孙复更是大声疾呼,视佛老之徒横行中国为儒者耻辱。宋代儒者纷纷叹息佛门昌盛,忧虑道学失传,意识到佛教患达千年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不振,进而以复兴儒学为自身使命。
  与前人不同的是,朱熹集两宋学术之大成,又曾出入佛老,其应对佛老挑战,一方面学习佛老之长,弥补儒学之短。能“入室操戈”,吸收和“整合”佛道思想①,汲取佛家精致的本体思想和思辨的心性理论,主动加强本体形上世界、心性论和工夫论建构,加强儒学统摄人心的作用,生发仁体观念,建立自己的心性哲学,守护儒家的价值。朱熹诠释“克己复礼为仁”,以“天理”释礼,沟通礼、理,凸显仁体,强调“若更要真识得仁之体,只看夫子所谓‘克己复礼’;克去己私,如何便唤得做仁”②,“克去己私”的结果就是呈现“仁之体”。正因如此,陈来先生强调,“是佛道二氏使得儒家的仁体论被逼显出来”③。
  另一方面,驳斥佛老之短,彰显儒学之长。一是与佛老开展“虚实之辨”,凸显儒学与佛老之学的根本区别所在,强调儒家以“仁义礼智”为性,突出儒家所言之“理”为“实理”,批评佛家“作用释性”,批驳佛老“溺于空虚”。朱熹以“理”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仁”“礼”,反复强调的即是儒家这一实理不同于佛老的空虚。二是光大儒家礼义,以礼义这一儒家之本作为战胜佛教的法宝。欧阳修指出,“礼义者,胜佛之本也”④;孙复亦认为,“夫仁义礼乐,治世之本也”⑤,兴王道、正人伦都离不开这一根本。朱熹在诠释克己、复礼二者关系时,特别突出儒家“复礼”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力避佛老之空寂,在为弟子廖子晦作的《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一文中,更是严厉批评佛老“不务下学而溺于空虚”,虚空无实。①
  朱熹以“胜身之私欲”释“克己”,一方面,以理学体系特有的概念,在理学体系大框架下进行诠释,使诠释理学化,以贯彻其天理人欲观,体现其理学本体论思想;另一方面,“己”“礼”相对,以“天理”对治“人欲”,以此解决朱熹所处南宋时期亟需解决的人心陷溺、价值沦丧的现实危机。正因如此,朱熹“克己”诠释有了颠覆性的转变,在朱熹等新儒家学者的头脑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和内心的思想,他们强调内省的训练,强调深植于个体人心当中的内在化的道德观念,倾向于转向内在。②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陈来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廖子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