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97
颗粒名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朱熹对这一命题多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到清代,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成为汉宋之争的争点,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在当代儒学发展过程中,朱熹的“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也备受关注。由于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的“仁”“礼”“克己”牵涉面广,对此加以研究,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实现小切口大关怀,呈现朱熹学术体系的整体面貌,彰显朱熹学术的特征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与鲜活的生命力。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海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激烈争论,更是将对这方面的研究推向了高潮。相比之下,对宋、元、明、清儒者“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的文献较少。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更是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有鉴于此,郭园兰围绕这一问题撰写了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就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认为,本书有几个方面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本书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一方面,本书结合朱熹本人诠释和清代学者对此进行质疑、回应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合结合的形式全面开展研究。先从分的角度,深入挖掘了朱熹“克己”“复礼”“为仁”的深刻意涵,在此基础上,从合的角度,全面探究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三者关系的诠释,对克己与复礼、复礼与为仁、克己复礼与为仁,以及仁与爱、仁与理、仁与德、仁与本心、礼与理等关系的诠释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考察。如,本书对朱熹“克己”诠释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既突出了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与取舍、“克己”诠释的思想内涵、践履与影响,又从“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从“克己”诠释之汉宋分野看朱熹学术的影响,是对朱熹“克己”诠释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体现了对已有成果的超越。
  另一方面,本书研究不仅关涉学术、内圣,而且关涉政治、外王。如,不仅在学术上探讨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而且研究朱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劝导学者以此治心修身,进谏君王以此正心窒欲,还以道学之争为例,深入分析了朱熹“克己”诠释思想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再如,本书以“克己”为中心,从时代激发、佛道挑战、心性之学发展、学术风尚转移、个人际遇等既关涉学术又关涉政治的角度,对朱熹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既揭示了经典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双向互动在其内倾学术特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又凸显了朱熹学术内倾与其政治活动息息相关。这种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系统性、全面性研究也充分体现了朱熹学术本身“致广大、尽精微”的原貌,具有创新性。
  其次,本书有着独到而切合实际的研究视角。
  本书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切合儒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仁礼关系是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儒学发展和分化的晴雨表,是长期以来聚讼不已的焦点话题。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最能反映儒学仁礼关系的命题多有措意,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建构理学,振兴儒学,这是他应对佛道挑战、回应社会“人心陷溺”的现实选择;而到清代,朱熹理学遭到排斥和漠视,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甚至因此而成为汉宋之争的争点之一。从这两个方面不难看出,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不仅涉及儒学与外部的抗争(儒学与佛道之辩),还涉及儒学内部本身的争议(清代汉宋之争)。因而,本书的研究视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很好地贯彻了理学体系建构这一视角。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命题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克己”“复礼”“为仁”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皆进行了理学化的诠释,朱熹以其理学体系统领“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诠释“克己复礼为仁”过程中建构和完善理学体系,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刻揭示。如,本书对朱熹“克己”诠释的研究始终注重阐释朱熹为何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训“己”、以“胜”而不以“治”训“克”,给“克己”诠释严严实实地披上理学化的外衣,并揭示了朱熹“克己”诠释如何贯彻其理气观、理欲观等。又如,本书对“为仁”诠释研究指出,朱熹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是强调“克己复礼”是“为仁之工夫”;释“为仁”为“见仁”,是强调“克己复礼”工夫指示的方向和目标系“仁”的本体、全体;而释“为仁”为“到仁”“至仁”,则不仅强调“克己复礼”这一工夫,亦强调这一工夫指示的方向和目标乃“仁”之境界和地位。这些诠释均不是定义“仁”,而是借“克己复礼”工夫指示“仁”等,透过朱熹“为仁”诠释研究,突出了朱熹学术的工夫论倾向。
  此外,本书对历时性考察的重视值得称道。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特征。本书各章节皆注重全面梳理朱熹批判吸纳前人诠释思想、与儒学内部其他学派学者论辩往来、不断学习和思考的发展历程,注重突出朱熹经典诠释的动态发展与阶段性特征及其潜在的问题意识,并深刻揭示了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中的矛盾性及其成因。如,朱熹将“(复)礼”分别诠释为天理、节文、天理之节文等内容,如果放在同一个时间段来看,这些诠释肯定是自相矛盾的,但就朱熹各个时段面临的问题来看,又显得合情合理,朱熹早年重在建构理学,中晚年注重现实践履,晚年兼顾理学建构与现实践履,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并精到地归纳出体、用、兼体用和正、反、合的分析和叙述结构特征。这些都颇具学术价值。
  郭园兰本科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生阶段从事经学与文学的研究,研究清代经史学家钱大昕的文学思想,博士阶段跟随我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博士毕业后,又到清华大学国学院访问学习一年,并从高校“双肩挑”岗位转到哲学系担任专职教师,致力于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此一路走来,就兼有了文、史、哲三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学术基础,具有了开阔的学术视野。自读博近十年来,她一直坚持参加我组织的读书会,也乐于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为学勤勉,好学深思;她从博士论文中析出不少单篇论文进行反复修改,一方面利用这些小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如2019年参加“浙学论坛2019:浙学新视野暨‘东南三贤’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首届“浙学论坛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另一方面又将这些小论文投递到相关刊物上,前前后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得到了相关刊物和盲审专家的肯定;今年,她在前期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准备对仁礼关系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郭园兰博士通过自己长期的刻苦努力,逐渐茁壮成长起来,学术研究已初具规模,未来可期。在此,我衷心希望她再接再厉,潜心问学,深入开拓,不断为学术界奉献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
  2021年11月于岳麓书院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肖永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