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08
颗粒名称: 朱熹“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157-164
摘要: 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的“和”思想,包括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群体社会和谐等方面。朱熹认为,人们应该以“修身为本”,通过刻苦修炼,努力成圣,使自己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同时,他也强调了“贵德重礼”和“明职分履道义”的重要性,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朱熹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一、朱熹“和”的思想
  朱熹的政治志向是治国平天下,而人格追求是圣人之人格,为此,他非常注重“和”。朱熹“和”思想,主要着眼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个人身心和谐、人格和谐。朱熹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①为什么要立志学做圣人?朱熹认为,是因为圣人身上具备“仁德”和“人伦”的至上品格,“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②圣人还具有知识、才力等智者的品格,“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那个事理会不得?所以圣人教人要博学”;③圣人还具有“治者”、“王者”的风范,“天只生得许多人物,与你许多道理。然天却自做不得,所以生得圣人为之修道之教,以教化百姓,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是也。盖天做不得底,却须圣人为他做也。”④总之,圣人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其身心是和谐的,其志趣是纯洁高尚的;圣人和谐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中和”。所以,朱熹主张: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刻苦修炼,努力成圣,“圣人与我同类”,使自己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
  第二,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朱熹说:“和以处众曰群。”①又说:“人和,得民心之和。”②人们处世要以“和”为纲,“和为贵”。人格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而人际关系和谐又是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类战胜困难与邪恶的保证,是完成理想大业的必须具备的客观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就是人心和谐一致即同心一致。要使人际关系和谐一致,朱熹认为必须“贵德重礼”和“明职分履道义”。“贵德”是重视伦理道德,加强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人人都是文明的人;“重礼”是重视礼仪、法律、制度,就是用礼仪、法律、制度来规范、统一人们的言行,人人都讲礼仪、讲法律、守秩序、守规矩,人人都是懂法守法有规矩的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话说:“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又引范氏话说:“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又说:“敬与和,亦只是一事。敬则和,和则自然敬。”③可见,“贵德”与“重礼”的目的都在于促使人们互相尊敬,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和谐,进而达到群体社会和谐。“明职分履道义”,强调人人都要懂得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朱熹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④又说:“为君当知为君之道,不可不使臣以礼;为臣当尽为臣之道,不可不事君以忠。君臣上下两尽其道,天下其有不治者哉?”⑤人人都“贵德重礼”,都“明职分履道义”,那么人人就都具有了君子心诚之德——中庸。朱熹说:“中庸者”“惟君子惟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①贵德重礼,诚实无妄,戒谨处中,则为君子;无德无礼,虚伪妄行,肆无忌惮,则为小人。朱熹教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心诚处中而做君子,不要反是而做小人。人人都为君子,人与人的关系能不和谐吗?群体社会能不和谐吗?
  第三,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上,朱熹强调“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宇宙自然要和谐一致。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②又说:“天人本只一理”、“天即人,人即天。”③朱熹明确指出:天人万物一体、天人万物一理,天人是合一的。什么是天人万物一体、一理?朱熹认为,“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大本为“道之体也”,达道为“道之用也”。依此而行,便可“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这就是万物一体、一理的道理。如此者,便能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同流、万物一体一理了。因此,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就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圣人法天”、“天者,理势之当然也”、“顺得这势,尽得这道理”。若不顺天而获罪于天,那必被天惩罚。因此,人类不仅必须爱护自然,爱护万物,而且还要不断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规律,不断承担起修复被人类破坏了的自然环境的任务,以使生态环境得到平衡。朱熹说:“‘赞天地之化育。’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焙物,而薪炊必用人。裁成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至于尽物,则鸟兽虫鱼,草木动植,皆有以处之,使其各得其宜。”④人物各自有分,各得其所,各成其宜。人类爱护自然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文化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万物共生共长共荣,“这才真正是人类生存的本质”。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而天地之气亦顺矣。”⑤天人万物一体、天人万物一理,天即人,人即天,人类就要与宇宙自然沟通,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我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就可保持天人平衡、天人和谐,万物也就生长发育,欣欣向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①
  第四,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天下太平。朱熹说:“仁者爱之理。”②人有了仁爱之心,就能“立人”“达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就会讲推己及人,向众人施行仁爱,而且还能宽容待人,与人为善。就会做到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的那样:“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这就是“忠恕”之道。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③又说:“问‘如心为恕’。曰:‘如此也比自家心推将去。仁之与恕,只争些子。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④忠,尽心尽力,忠实厚道,忠诚坚定,诚信有加;恕,己心如人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对人宽容。施行“忠恕”之道,宽容待人,与人为善,忠于民众,忠于人类,把仁爱推向天下众人,使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天下太平。
  朱熹又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⑤“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面对事物的矛盾和道德价值的冲突,采取“中庸”、“中和”的方式来处理,即在坚持根本、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交换意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统一认识,达到共识,使事物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即向最好的方向发展:“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⑥在处理国与国即国际关系上,采用“中庸”、“中和”方式来处理,既坚持了原则又化解了矛盾,使人类处于和睦与友谊之中,国与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世界和谐、天下太平。
  从上所述,我们认为,朱熹的“和”思想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个人道德和谐、身心和谐,即人自身和谐。朱熹强调要学做圣人,进行道德修养,使个人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二是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和谐。朱熹一向把“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作为人们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崇高道德观念。因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能使人们具有君子心诚之德——中庸。人人都是君子,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社会就自然安定、和谐了。三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谐,即人与宇宙自然的整体和谐。朱熹强调“万物一体”、“万物一理”和仁者“爱物”;还强调“中和”为万物一体之大本、达道,把“中和”的德性升华为与天地万物一体、一理的整体和谐的宇宙观。四是人与群体社会的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天下太平,即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朱熹强调推行“忠恕之道”、“中庸之道”,把仁爱推向所有社会成员,使社会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和谐社会,①使世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②“保合大和万国咸宁”,③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天下太平。这也是粱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说的:“中国古人却正有见于人类生命之和谐。——人自身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这实质上是提倡以“不同”为前提而保持“多元和谐”的“大和”即“太和”——最高境界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多元和谐观。总之,朱熹的“和”思想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通俗化,以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使孩童、成人、老人、妇女、各种阶级阶层、各色人等在日用言行、起居生活都遵守着一定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万物欣欣向荣。所以,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整体和谐、群体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
  二、朱熹“和”思想的当代意义
  朱熹“和”思想是我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为封建统治者赢得民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它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友好交融、维系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当代对我国乃至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笫一,弘扬朱熹“和”思想,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改革开放,我国的科学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应该凭借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而越来越充实、高尚,但是有的人却因此而失去了人生方向,把追逐财富、追逐物欲看成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并由此而自私自利、奢华无度、贪污腐败、滥用职权、损害公民利益等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朱熹的人的身心和谐、人格和谐的“和”思想给了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在对财富进行合理追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更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清除身上的恶念与邪欲,恢复善的本性,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做到毛泽东同志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①
  第二,弘扬朱熹“和”思想,坚持以“人和”为核心的伦理观这一和谐文化的根基,提倡“贵德重礼”,遵守社会公德,“明职分履道义”,明晓职责履行义务,坚持原则,宽容待人,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的精神,使人际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提携,共同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多元共存、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三,弘扬朱熹“和”思想,在政治生活中提倡民主协商。政治民主是国家文明的主要体现。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朱熹主张“公议”,君民共同公议朝政,这可以充分发挥臣民的作用,既可以避免君主专制主义的出现,也有利于纠弊,以实现开明政治。朱熹同孔孟先儒一样也主张“君子不党”、“和而不同”。朱熹教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心诚处中而做君子,不要反是做小人,也就是“君子不党”、“和而不同”。“不党”就是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不搞阴谋鬼计。“不党”就不会有不同的利益冲突,不同力量之间也容易沟通。“不党”就会公正无私、公平合理。“和而不同”就是重视和尊重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之间可以通过协商,求同存异,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可见,朱熹政治生活上也是要求和谐的。但是,因为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和阶级地位的局限,朱熹所主张的政治生活的和谐和所希望的开明政治是不会实现的。不过朱熹政治生活中的“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坚持政治民主制度,提倡民主协商的政治生活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力资源。
  第四,弘扬朱熹“和”思想,弘扬“大同”的崇高和合目标这一和谐文化旨归,在台海关系上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坚持两岸人民“平等协商,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近20多年来,台海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同胞情谊日益加深,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但是少数台独分子挑拨两岸关系、推行“两个中国”、制造国家分裂的活动也变本加厉。因此,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坚决揭露、打击台独分裂阴谋,又要弘扬朱熹“和”思想,弘扬“大同”的崇高和合目标这一和谐文化旨归,使两岸人民理性了解仁爱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大道理,懂得台海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利害关系,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坚持两岸人民“平等协商,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五,弘扬朱熹“和”思想,坚持“尚中贵和”这一和谐文化的本质,扩大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和睦,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也有极大的增强。对此,世界大多数国家是肯定和欢迎的,但也有一些持偏见的国家表示忧虑,国际上的右翼反华势力和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论者趁机大肆散布“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制裁、分裂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弘扬朱熹“和”思想,坚持“尚中贵和”这一和谐文化的本质,与世界各国和西方文化及各种宗教文化平等对话,协商讨论,交流互补,求同存异,反对霸权,反对恐怖活动,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扩大国际合作,建立友好伙伴关系,促进人类和睦,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弘扬朱熹“和”思想,在人与宇宙自然关系上,坚持“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这一和谐文化的内核,提倡参赞化育。朱熹从来不认为人类和天地万物是互不联系、各自孤立的,也不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类控制和改造的对象,而是认为万物和人类都是由天地生成的。因此,人类不仅与天地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人类还是属于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在天地万物中既是最灵最贵的又是充满仁德的,因此就有责任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关护万物,使万物各正性命,使万物和人类一起和谐生存、生长、繁荣。如果将“人定胜天”推向极致,那么不仅万物不能生存,而且人类也会陷入生存的困境。这种思
  想既考虑到了人类要依靠自然界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考虑到了人类有责任帮助万物生存和发展,因此是正确的。我们要弘扬朱熹“和”思想,坚持“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这一和谐文化的内核,与宇宙自然和谐,保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原刊于《武夷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2008年6月)

附注

①《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4页。 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32页。 ③《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380~2381页。 ④《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9页。 ①《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1页。 ②《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③《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19页。 ④《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845页。 ⑤《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25页。 ①《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②《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③《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87页。 ④《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69~1570页。 ⑤《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①吴兆基、武春华:《中国古典文化精华》,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64页。 ③《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④《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89页。 ⑤《四书集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8页。 ⑥佚名:《中国古典文化精华》,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①寻国宾:《解读五经经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寻国宾:《解读五经经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③佚名:《中国古典文化精华》,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0页。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