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全书》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异文校勘商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477
颗粒名称: 《朱子全书》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异文校勘商榷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98-105
摘要: 本文整理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的校点本中存在的若干错误,并进行了辨析和修正。其中包括将“夏屋”错改为“厦屋”,将“奸究”错改为“奸宄”,以及将“鉴”错改为“监”等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辨析和修正,本文希望能够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提供帮助。
关键词: 辨析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由朱杰人、严佐之等先生主编,刘永翔、朱幼文先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联合出版的《朱子全书》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为人们研读该《文集》提供了便利。但笔者发现该校点本也有若干以不误为误,错改底本者,现整理出来,望能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的完善和阅读有所助益。
  一、夏—厦
  《文集》卷一“白鹿洞赋”:“尹悉心以纲纪,吏竭蹷而奔趋。士释经而敦事,工殚巧而献图。曾日月之几何,屹夏屋之渠渠。”
  校勘记:“夏屋”,原作①“厦屋”,据浙本改。(263)②
  按:淳熙本亦作“厦屋”。“夏”为“大”义。“夏屋之渠渠”典出《诗·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夏,大也。”《尔雅·释诂上》:“夏,大也。”《方言》卷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夏”后作“廈”①。《说文解字·广部》新附:“廈,屋也。”清郑珍《说文新附考·廈》:“古止作‘夏’……盖‘夏’有大义,故大屋谓之夏屋。俗加‘广’,以别‘华夏’字。”《集韵·马韵》:“廈,大屋。”汉扬雄《太玄·强》:“大廈微。”范望注:“廈,屋也。”晋左思《魏都赋》:“廈屋一揆,华屏齐荣。”宋苏轼《灵裨张氏园亭记》:“华堂廈屋有吴、蜀之巧。”
  “厦”为“廈”的异体字。《正字通·厂部》:“厦,俗廈字。”《康熙字典·厂部》:“厦,《集韵》所嫁切,沙去声。旁屋也。或作〓。《韵会》作廈。”《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后汉书·崔骃传》:“夫广厦成而茂木畅远求存而良马絷。”
  可见,“夏”“厦(廈)”是古今字,《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马韵》:“厦,大屋,通作夏。”四部丛刊本和淳熙本作“厦屋”亦无误。
  二、宄—究
  《文集》卷九十五上“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上”:“诏书曰:‘卿以小宗伯之职赞天营之事,乃能总合诸师,来赴行在之急,俾奸宄不敢辄肆。威声既振,妖孽宵奔,致朝廷于安平无事之地,卿之功大矣。宜勿复辞。’”
  校勘记:“宄”原作“究”,据天顺本改。(4392)
  按:文中奸宄是指作乱或盗窃的坏人。“宄”“究”为异体字。明梅鼎祚编《东汉文纪》卷三十二“酸枣令刘熊碑”:“仁恩如冬日,威猛烈炎夏。贪究革情,清脩劝慕,德恵潜流,鬯芳旁布。”《隶辨·上声·五旨》:“究,刘熊碑‘贪究革情’《隶释》云:‘以究为宄。’”“宄”“究”异体字还可以从《龙龛手镜》的版本异文间得以证明。《龙龛手镜·宀部》:“〓(古)究(正),居水反。”而《龙龛手镜·宀部》(高丽本)则为:“〓(古)宄(正),居水反。”
  在古代文献中,用“奸究”表示“违法作乱的人”,其例不少。例如,《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七“吕本中”:“今江南二浙科须实繁,闾里告病,尤当戒谨,倘有水旱乏絶之虞,奸究窃发未审,何以待之?”清舒赫德《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八“何煟奏言本月二十五日接奉”:“况徐绩在山东不能经理地方,察诘奸究,致有邪教纠众滋扰之事,其罪已无可宽。”清朱轼《史传三编·名臣传·刘蕡》:“然不能择贤而任之,以致失其操柄,纪纲日紊,国祚日衰,奸究日强,黎元日困。”可见,四部丛刊本“究”字不误,无烦改作。
  三、鉴—监
  《文集》卷九十三“左司张公墓志铭”:“公力争不能止,至是复以命公,而诏问所以经画状,且曰:‘鉴前失,毋伤民。’公即条奏曰:‘前事之失,民以陛下为不知,故独归其怨于有司。’”
  校勘记:“鉴”,原作“监”,据浙本、天顺本改。(4313)
  按:“监”。甲骨文做,金文做〓,《说文解字·卧部》:“监,临下也。从卧,?省声。〓,古文监,从言。”唐兰《殷墟文字记》:“监,像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吴王夫差监》:“(古人)以水为监,则当有器以盛水,故监字正象人立于皿旁而垂视之形,此监之本义也。临水正容为监,盛水正容之器亦为监。”②可知“监”本义为用盆水照视容颜,也指用来照视自己形象的器具。汉贾谊《新书·胎教》:“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晋陆云《喜齐赋》:“天监作照,幽明毕觌。”《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传:“视水见己形,视民行事见吉凶。”《新唐书·魏征传》:“夫监形之美恶,必就止水。”“监”由具体的照形,引申为抽象的借鉴、参考义。《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监”后来为其他引申义所专用,“照形”“照形的器具”“借鉴”等义便另加义符“金”写作“鑑”。林义光《文源》:“监即鑑之本字,上世未制铜镜时,以水为鑑。”①《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唐陆德明释文:“鑑,本或作监。”《广雅·释器》:“鑑,谓之镜。”《广韵·鉴韵》:“鑑,镜也。”《庄子·德充符》:“鑑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成玄英疏:“鑑,镜也。”《广雅·释诂三》:“鑑,照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献车于季武子,美泽可以鑑。”杜预注:“光鑑形也。”《广韵·鉴韵》:“鑑,诫也。亦作监。”《正字通·金部》:“考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鑑。”《墨子·非命下》:“为鑑不远,在彼殷王。”
  “鉴”为“鑑”的异体字。《广韵·鉴韵》:“鉴,同鑑。”《诗·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南史·后妃传序》:“梁武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朱子语类》卷四〇:“盖子路所言却是实地,二子却鉴他子路为夫子所哂,故退后说。”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左司张公墓志铭》中“鉴前失”,义即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监”“鉴(鑑)”是古今字,四部丛刊本“监”字不误,无烦改作。
  四、葱珑—嵸巃
  《文集》卷一“白鹿洞赋”:“山葱珑而绕舍,水汩?而循除。谅昔人之乐此,羌异世而同符。”
  校勘记:“葱珑”,《记疑》云:疑当作“嵸巃”。(263)
  按:文中“葱瓏”修饰“山”,意思应是指云气、雾气聚集朦胧,这符合原文“绕”的动作特征,并与下句水声“汩?”相对应。又如宋陈与义《登海山楼》:“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远游为两眸,岂惜劳我躬。仙人欲吾语,薄暮山葱珑。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宋方岳《夏日珠溪赋》:“土甘蔬亦香,小摘空蒙蒙。革革有鸣禽,留我幽花丛,木屑落飞谈,烟霏晚葱珑。”
  “葱珑”是叠韵连绵词,“连绵词的词义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语言来体现,那么记录连绵词的汉字只要与词的语音相同即可。由于汉字同音的很多,所以连绵词的书面形式很不统一”。②因此,“葱珑”的写法形式多样。
  有“葱茏”。唐元稹《会真诗》:“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宋范成大《浣溪沙》词:“催下珠帘护绮丛,花枝红裹烛枝红,烛光花影夜葱茏。”明唐寅《题自画山水诗》之七:“乱山杂雾晓葱茏,遥见悬鱼是梵宫。”“葱茏”亦作“蔥茏”。“葱”“蔥”异体字,《说文解字·艸部》:“蔥,菜也。从艸,囱声。”《集韵·东韵》:“葱,古作蔥。”唐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上阳宫里晓锺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濶境疑非下界,飘颻身似在寥天。星河隠映初生日,楼阁蔥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西苑侍直恭纪十首》:“林沼蔥茏带晓烟,湖光一片漾清涟。残霞半映金堤栁,灵雨先滋玉井莲。”
  有“葱茏”(“蔥茏”)的逆序词“茏葱”(“茏蔥”)。“茏葱”如:明陆深《念奴娇·叠寿答桂洲》:“神仙宰相,原来同是人杰。同朝瑞霭茏葱,蓬莱阆苑,青鸟翩翩发。”清毛奇龄《奉和扈从登封应制四首》:“钩陈罗列动星文,佳气茏葱绕圣君。骑接百灵巖曲稔,龙躔三观岭头分。”“茏蔥”如:清汤倓《匡庐山赋》:“圣灯则照耀迷途,石门则茏蔥野雾。”
  有“珑璁”。唐李贺《十二月乐词·九月》:“鸡人罢唱晓珑璁,鸦啼金井下疏桐。”宋周邦彦《塞翁吟》词:“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珑璁。”明沈受先《三元记·祝寿》:“南极星光,东风扇煖,华堂瑞霭珑璁。”
  有“嵸巃”。明唐寅《题画》诗:“山意嵸巃酿早寒,数家茅屋是渔滩。”明袁宗道《游百丈泉》诗:“青嶂岧嶢赴郢东,寒泉飞处郁嵸巃。”
  有“嵸巃”的逆序词“巃嵸”。《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洪兴祖补注引五臣注:“巃嵸,云气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鸟铩国》:“山气巃嵸,触石兴云。”
  有“巄嵷”。晋蔡洪《围棋赋》:“屈则尺蠖,舒则龙翻。崔嵬云起,巄嵷浪传。”明栗应麟《逰五龙庙》:“绝巘龙祠紫翠中,褰帷拂晓入巄嵷。三山海气蒸初日,万壑松涛走半空。”
  叠韵连绵词“嵸巃”表示“云气、雾气聚集朦胧”义,有多种写法,原文作“葱瓏”是其中的一种写法,无烦改作。
  五、宦—官
  (1)《文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今方粗支,然尚未敢出门户也。未论其他,观此气象,岂复更堪远宦?今亦无可奈何,且一面呼迓兵,为舆病独往
  之计。”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浙本改。(1517)
  (2)《文集》卷九十三“江君清卿墓志铭”:“父同産有适人而老且贫者,迎养周给,以立其家,始终不懈。乡人有死于远宦者,为之纠合亲故,还其丧而乏之。”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闽本、浙本改。(4311)
  按:两例中的“远宦”都是指在远方做官。又如:唐钱起《送沈少府还江宁》诗:“远宦碧云外,此行佳兴牵。”明冯梦龙《洒雪堂·团圆证梦》:“兄弟,我因念你孤身远宦,特来看你。”
  “远官”原指地方官,《国语·晋语四》:“异姓之能,掌其远官。”韦昭注:“远官,县鄙。”因为“地方官”往往远离京城,“远官”后引申出“在远处做官”义,又如:清叶梦珠《阅世编·赋税》:“抑或有奸民冒立官儒户名,而本人实未知者有之;或远官远馆,而所托匪人,侵蚀误欠者有之。”
  在《文集》中“宦”“官”二词以同义词异文形式出现的次数非常多,然而“校勘记”大都以为误而改之。
  又如:仕宦仕官
  (3)《文集》卷三十七“与庆国卓夫人”:“且闻尊意欲为经营干官差遣,不知然否?熹则窃以为不可。近世人家子弟多因为此坏却心性,一生仕宦费力。”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浙本改。(1656)
  (4)《文集》卷九十二“宣教郎方君墓志铭”:“然不一岁,竟亦以公事免。君不戚戚,归家日治具,召宾友饮酒赋诗以相娱乐。后虽以恩得还旧秩,而君已无复仕宦意矣。”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闽本、浙本、天顺本改。(4275)
  “仕宦”“仕官”均有“出仕;为官”义,其古籍文献用例颇多。“仕宦”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谚谓:‘三世仕宦,方解着衣喫饭。’”“仕官”如:《汉书·疏广传》:“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明归有光《谕祭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鹏文》:“惟尔初由俊造,荐服仕官,遗惠爱于桐乡,肃纪法于栢府。”
  又如:从宦—从官
  (5)《文集》卷二十五“与吕伯恭书”:“到家未几,忽闻除命,出于望外,不知所为。然向年所叨异恩,已是朝廷愍劳惠养之意,况今又两三年,精力益衰,岂复尚堪从宦?不免复以此意恳辞,当以力请必得为期耳。”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淳熙本、浙本补版改。(1138)
  (6)《文集》卷九十三“江君清卿墓志铭”:“呜呼!君家比三世,以儒学起家从宦,而皆不大显,至君而学益明,行益修,人曰是必且为世用而有以大其门矣,而又不位不年以没于地,于是人莫不以是疑于造物之理而为君惜之。”
  校勘记:“宦”,原作“官”,据浙本改。(4311)
  “从宦”“从官”均有“做官”义。“从宦”例又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伟长从宦于青土。”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宦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从官”例又如:《宋名臣奏议》卷四十二富弼“上神宗荅诏论彗星·手剳子”:“臣未致仕前虽有旧疾,筋力粗可驱策尚不能从官。今致仕已数年,衰老益甚,退伏草野未尝与人相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神宗”:“括自小官不数年至翰林院学士,不能终始一心尽事君之节,乃阴附大臣,倾害政事,斥逐未久遽复从官,中外固已疑骇。”《汉语大词典》“从官”条失收“做官”义,可据补。
  对于同样的“宦”“官”异文,《文集》“校勘记”大都改“官”为“宦”,但也有只出异同校,不改字的,校改原则不统一。如:
  (7)《文集》卷九十四“宣教郎致仕陈公墓志铭”:“起居晨夜,必以身率之,其勤约人所不堪,而君处之裕如也。已而诸子举进士有名,仲子孔硕登科,从官所莅多可纪。人意其绳约少宽,而君训饬弥厉,未尝假以言色。”
  校勘记:“官”,浙本作“宦”。(4349)
  可见,“宦”“官”为同义词,以它们为语素的词语“远宦”与“远官”、“仕宦”与“仕官”、“从宦”与“从官”也分别都是同义词。《文集》中“宦”“官”同义异文数量不少,以上仅举数例。“校勘记”将“宦”在四部丛刊本中的异文“官”当作讹误校改,不妥。
  六、告—言
  《文集》卷六十五“尧典”:“咨,嗟也。嗟叹而告之也。”
  校勘记:“告”原作“言”,据浙本、天顺本改。(3199)
  按:“言”也有告诉、告知义,如:《礼记·哀公问》:“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郑玄注:“言,语也。”孔颖达疏:“民既从顺,然后示语其丧纪节数以教之。”《韩非子·内储说上》:“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
  可见,此处“告”“言”为同义词,用“言”亦可。
  (原刊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5卷第7期,2016年7月)

附注

①该校点本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十一年张大轮、胡岳校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为底本(文中简称“四部丛刊本”),校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元明递修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闽本”)、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元明递修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浙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天顺四年贺沈、胡缉所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天顺本”)、影印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淳熙末闽中坊刻本《晦庵先生文集》(简称“淳熙本”)。 ②括号内数字是该“校勘记”在《朱子全书》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的页码,下同。 ①为避免与其他字形相混,此“廈”及下文的“鑑”“蔥”三个具有区别意义的繁体字保持原字形不简化。 ①唐兰:《殷墟文字记》,北京大学,1934年,第100页。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八,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37页。 ①林义光:《文源》,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214页。 ②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9页。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平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