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归之路:主体人格的定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345
颗粒名称: (三)复归之路:主体人格的定位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子学和荻生徂徕的政治思维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朱子学在德川社会的封建制度下被视为正当化的思维方式,而徂徕则致力于排除封建社会毒素。徂徕认为“先王之道”应基于自然秩序,并赋予神所从事的任务给“圣人”。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古学 先王之道

内容

朱子学具有共同社会的思维方式。在日本德川社会封建制度理念正当化的社会气质下,朱子学占据着社会政治思维方式的代表性地位。五伦这种封建社会的根本规范同视为实体自然(人的先天本性和宇宙秩序)的朱子学结构,清楚地表现了德川封建秩序观并为其赋予理论意义,这也是朱子学形而上的深层根柢。
  丸山真男指出,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以自然秩序理念为实定的秩序提供基础,是与该秩序的勃兴时期乃至安定时期相对应的;而用主体性人格为实定的秩序赋予基础,则是要与该秩序的动摇时期乃至危机时期相对应的。徂徕生活在一个解构、腐蚀封建社会毒素急剧疯长的时代里,他付诸全部思索致力于排除这种毒素,但毒素成长、时代更迭,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注定了荻生徂徕是一位应运而生的“反动”的思想家。
  而中国宋代,社会虽然面临抗金的威胁,军事方面有忧患,但宋代理学昌盛时期,毕竟是宋代政治秩序相对勃兴或安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科技、制造业、文化艺术等等都安然地发展蓬勃,理学的兴盛也是一种历史必然。特别是科举制时代,理学家士大夫得君行道的理想是由内而外的伸展愿望,而不是要致力去解构一个封建时代要去面临的思维方式,所以宋儒对“先王之道”的理念自然站在一种由内而外的向度,把自然秩序思想彻底化,所以理学思想对于人格的优位性就异常坚固。
  而从荻生徂徕的使命,是要从圣人观念中清除所有形上学理念性的立论,并且使之现实化。所以荻生徂徕坚决拒绝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以“理”去推测先王之道,认为这种以理推测圣人的方式是对圣人的亵渎。他认为“循先王之道,谓之正;不循先王之道,谓之邪”,否定了先验性的正邪观念。徂徕把“天命”作为“先王之道”权威性的赋予,在自然秩序思想转换中,神所从事的任务则是徂徕学中“圣人”所扮演的角色。而徂徕视角中的先王之道与圣人之道、孔子之道又合通为一,则“先王之道”的权威性便在于“受天命”,“先王”从事神所从事的任务。为把对于秩序的主体性赋予给人,而人又以内在于秩序、以秩序为前提,所以必须把自由于一切价值判断的人格、他的现实存在本身来作为终极的依据。丸山真男认为这就是徂徕学说里,最初人格被绝对化。圣人的位置,被类推为德川将军,它首先即表现为这样一种政治绝对主义,徂徕在《政谈》中举例日本国中,如不能完全符合将军意旨,在幕府政治中就会有不便,世界万民全寄托在将军身上等诸如此类。徂徕政治理念的“封建性”,不是内在于自身价值,只是作为偶然地由当前政治统治者的意图和尽心制作出来的结果所呈现的封建性。这样一来,一旦时代发生变化,新的统治者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基于自己的意图,改变被统治的结构。而徂徕的初衷又是为了克服封建社会的危机,所以历史巨轮中“不可制御的魔鬼”,还会在他之后继续推进。
  跳出朱子与荻生徂徕的时代背景,“先王之道”首先是人为(圣人)制作的,还是首先应当服从于自然秩序(天理),从中国晚清的情况和效果来看,前者为改制立下理论基础,而后者表现为因循守旧,公羊家纷纷要改制变法。但从理学看来,如果现实政治不合天理,那么理学也要改制。相反,先王之道也必须服从于一定的“天理”或事物变化之律,也不应墨守成规。这便是问题的复杂所在。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