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大之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342
颗粒名称: 1.小、大之辨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2
页码: 253-25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先王之道的诸多方面,以及人的性质的不同分类。其中,“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分并不取决于道德水平,而是根据是否参与“治国安天下”的政治行为来划分其社会角色。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古学 先王之道

内容

先王之道有很多方面,人的性质也有很多种。“君子”与“小人”之间不是以道德水准为判断依据,尽管徂徕说“君子从大体,小人从小体”,此语中的“大小”则是从是否参与“治国安天下”的政治行为来划分其社会角色。徂徕这样讲“仁政”:
  有称仁政而曰仁者,如曰知及之,仁能守之。……问政者,一邑之教也,皆其人为宰而问今日所行焉。问仁者,一国之教也,皆为其它日或得为一国之政而预问也。如孔子之告颜子子张,直以天下言之,可以见已。行仁政,以修身为本。身苟不修,虽行仁政,民不从之。……且先王之道,本为安民立之。故其言修身者,亦皆以为行仁之本己,岂徒成已哉!后儒狃闻庄周内圣外王之说,而谓天下国家举而措之,是以其解仁,或以天理,或以爱,专归重于内,而止于成己,岂不悲哉!
  “一邑之教”和“一国之教”分别属“问政者”和“问仁者”,所指的功能性不同,“仁”较之“政”在此处更是国家命脉的基本,至于邑之政事则是具体的行仁政表现。徂徕一方面强调修身对行仁政的作用,一方面抨击后儒的“内圣外王”皆止于成己。事实上,徂徕没有明说,他其实认同成己的作用,毕竟行仁政之本就在修身,而修身首先得是修己身,而非他身。他强调的是“无安民之心,亦小人之归”,一个人如只致力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只关心一己温饱,没有为“治国安民”做出实际贡献,那么这个人不能算“君子”,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