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论语集注》古今人物评价提出异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96
颗粒名称: (三)对《论语集注》古今人物评价提出异议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论语》中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和管仲的“如其仁”,以及朱熹和陈德调对这些经文的解读。陈德调认为伯夷、叔齐的宽容是一种清者的容量,而管仲的仁则是一种外在的功绩。
关键词: 清代 陈德调 基层学者

内容

《论语·公冶长》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朱熹《集注》云:“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陈德调则曰:
  此当与孟子之言参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其言皆从恶恶正面极力形容。圣人却把他不见有恶时翻转一看,觉更清到极处。“怨是用希”,为不善学夷、齐者进一良方,其实夷、齐意中一概不计。“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窃谓群圣皆可以量言,惟夷、齐不可以量言。盖夷、齐心头譬如一面实镜,本无尘滓,自然些子难容,及既脱去,仍是一片空明,含容宽恕,概无所用。
  朱熹对《孟子》的引用,重在一个“介”字,但即使如夷、齐有如此之介,仍对所恶之人,保持适度的宽容,因此别人对他们也“怨是用希”。朱熹对“怨是用希”的解释,立足于他人对夷、齐之态度与评价,着眼于日常层面,从人之常情道来。而陈德调对《孟子》的引用,则重在一个“清”字,立足于圣人的自我完善,意若对旧恶,一概不计,则我之心中自无怨恨可言。陈德调此处发明,其实是对明代林希元之说的发挥。旧恶,就是夙怨。不念旧恶,就是不念旧仇。林希元《四书存疑》中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妍媸因物之自取。盖所恶者,恶其恶也,非恶其人也。因其自取,非出于有心也。若恶其人而出于有心,则追念不忘矣。”陈德调所谓“夷、齐心头譬如一面实镜”,与林希元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似乎相同,所不同者陈德调比林希元对圣人明心见性的发挥更为彻底。林希元的圣人心如明镜止水,其恶虽出于无心,但仍是有恶的;而陈德调的圣人之心“本无尘滓,自然些子难容,及既脱去,仍是一片空明,含容宽恕,概无所用”。本来无怨,何生怨心?干净彻底,不落一点尘埃。
  《论语·宪问》:“如其仁,如其仁。”朱子《集注》:“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陈德调曰:
  按:夫子满口许管仲之仁。《注》言:“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则是在外者一仁,而在内者又一仁也。然则有大不仁者于此曰:“吾虽无仁人之事,而固有仁人之心矣。”可乎?
  照陈德调理解,仁无分内外,故不可将仁心与事功折解。如果说管仲未得为仁人,则其事功就未必合乎仁道。管仲为霸者之佐,自始至终事业不过以力借仁而已。孔子所言“如其仁”可能就不是朱熹《集注》说的“深许之”之意了。《论语》其他地方涉及管仲,孔子但皆取其功,至于仁,俱置之不论。按陈德调的意思,《集注》若不论心而但论功,是判心术与事功为二,这是很容易产生逻辑上漏洞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程继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