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熹对《太极图说》内容的修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41
颗粒名称: (二)朱熹对《太极图说》内容的修订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2
页码: 028-0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修订《太极图说》版本是基于他对周敦颐思想的诠释和评价,将太极图置于篇首,认为太极图是《通书》的纲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包含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之道,并认为“太极”是本然之理,具有本体论地位。朱熹将“太极”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
关键词: 朱熹 周敦颐 太极图说

内容

根据前文对《太极图说》版本的考证,我们已经知道,朱熹将太极图置于《通书》篇首,是出于其对周子《太极图说》的理解。在“建安本”后序中朱熹写道:“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先生既手以授二程,本《图》附《书》后。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旨,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复不知有所总摄。此则诸本皆失之。”可以看出朱熹对《太极图说》版本的修订,是出于对周敦颐太极一《图》和《通书》的定位不同,实即出于他个人对周敦颐太极思想的诠释和评价。朱熹认为《太极图》是《通书》之纲领,而《通书》则是《太极图》之展开。由此,朱熹将太极图置于《太极图说》之前,不是基于考据的,而是基于义理的。而基于义理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对《太极图说》的修订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这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原因所在。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兼有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思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使用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等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发生的过程。从发生过程看,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周敦颐的这种宇宙“生成之道”,其逻辑演化公式可以表述为这样一种由“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等概念范畴组成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循环过程。由于“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在太极本身的这种“动静”推力之下,从“太极”之中分化出了“阴阳”二气,之后又由于它们的聚合变化,而生出“五行”,即水、火、金、木、土;进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后又由于五行之间的相生与阴阳之间的交感流行,五气四时顺布,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所谓“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就这样,在这种不停息的相互转化、往复循环中,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
  周敦颐的“太极”思想同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他认为,万物是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实物演变而来,而这五种实物又从阴阳二气中产生,阴阳二气又是从“太极”的变化中产生,而“太极本无极”也。也就是“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万”。在这里,周敦颐将万物统归于“无极”,“无极”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虚无,虚无并不等于没有。周敦颐用“无极”来指称太极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而这种不可名状的状态,产生太极。所以,“无极”就成为世间万物的本原,同时具有了本体论的地位。
  朱熹在注解《太极图说》中,则将“太极”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指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朱熹注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念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一理统驭万事,万事统于一理。”朱熹认为太极即是本然之理,是天地万物之理,且只有这一个理。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苗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