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改本《大学》重释《论》《孟》《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30
颗粒名称: (三)以改本《大学》重释《论》《孟》《庸》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3
页码: 016-018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子在经典诠释中的方法和态度。朱子强调直求本源,认为养浩然之气在于直,而直则在于集义。同时,他主张读书要切问近思,逐项理会,不可思量别项。然而,在实践中,朱子却以《大学》诠释《论》《孟》,以义理领导训诂,将理学注入诠释经典之中。
关键词: 朱子 理气论 矛盾

内容

《朱子语类》记载:
  因言:“欲养浩然之气,则在于直。要得直,则在于集义。集义者,事事要得合义也。事事合义,则仰不愧,俯不怍。”赵又问:“‘夫有所受之也’是如何?”曰:“公如此看文字不得。且须逐项理会,理会这一项时,全不知有那一项,始得。读《大学》时,心只在《大学》上;读《论语》时,心只在《论语》上,更不可又去思量别项。”
  此乃朱子与赵丞的对话,二人论及《不动心章》,而赵丞却语出“夫有所受之也”是如何?这已经超越了此章的范围,因为此句是《孟子》的另一章。而朱子认为,如此读书不切问近思,容易有误。若以朱子教人的读书法自是如此,面对一章一节,则不愿思其外。但若以《孟子》解《孟子》,也许赵丞之发问还不至于离谱。
  然朱子自己立的法,即读此章则不思其外的方法,朱子自身是否遵守呢?例如,朱子的体系便是以《大学》诠释《论语》《孟子》,如此做法便已越出各部经典之外,已属外部诠释。再者,《大学》真的可以用来诠释《论》《孟》吗?
  《大学》本是《礼记》一篇,有人视《礼记》为荀学系统,如船山认为《礼记·乐记》视乐为外来,而与孟子的“仁义礼智乐”为内在者不同。故以《大学》或《礼记》不见得能诠解《论语》《孟子》。
  又伊藤仁斋认为,《论语》与《大学》有多处不合:
  1.朱子的大学、小学之分于《论语》无据。在论述《论语·子夏之门人小子》处,朱子认为:“子游讥子夏弟子,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即子夏只知教学生以小学的洒扫应对进退,而不知教之以大学正心诚意。而伊藤仁斋的质疑是,两人(子游、子夏)同学于孔门,而子夏知有小学、大学之分,而子张不知,岂真如此乎?此看出朱子以《大学》解《论语》之不恰当。
  2.又《论语》提到“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依《大学》的标准,则孔子是心不正、心不在焉,以至于食而不知其味,故《大学》《论语》二书难以相入。
  以上说明,朱子虽反对学生于章节之外做思考,要人读书专一于一处,不愿乎其外,于其所即之一段处切问,自己却以《大学》解《论》《孟》!这也看出,朱子的体系建构,即是置入理气论。朱子主张“四书”的修学顺序,要从《大学》入手,便是为配合自家以《大学》作为骨架,而填充入《论》《孟》《中庸》的体系建构。
  而其方法,即是以义理领导训诂,其义理是理学,以理学领导训诂,故诠释“四书”时都以合于理学的方式来做建构。先在《大学》处删补经文以合于其体系(如格物穷理),再以《大学》为标准,而把《论》《孟》《中庸》都诠释为理学。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家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