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反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15
颗粒名称: 三 反思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973-9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近几年来朱子学研究的两大领域:一是以东亚视野进行思想史研究,二是直接研究日本、朝鲜的近世儒学思想与文化或进行比较思想研究。
关键词: 朱子学 东亚 思想史研究

内容

通过上文之介绍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归纳出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方法与关注焦点非常分散与多样化,但是并没有出现新的方法论或体系性构造的研究。
  第二,除了个别学者之外,所有研究都秉承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以扎实的文献资料为基本来展开论述,很少有浮夸之言辞或者高飞车的结论。
  其次,近几年来,不仅是朱子学研究,整个近世思想研究的领域都逐渐把目光转向广阔的“东亚”视野。进一步可以分为两大领域:
  第一,中国的近世儒学如何在东亚其他国家之间传播和流通(版本与文献考证为主);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官方层面如何看待朱子学与阳明学(政治、文化、社会层面);民间以及思想家如何看待朱子学、阳明学(思想、哲学、文化)。
  第二,直接研究日本、朝鲜的近世儒学思想与文化,或者相应进行比较思想研究。
  当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的情况,例如日本朱子学者如何实践“家礼”就是如此,但大致上第二块研究课题不是什么新的领域,战后日本和韩国都有相应的研究,只是在过去中国朱子学研究者很少关心日本、韩国的朱子学,而这几年则不然,研究者的核心人物均不同程度的转向上述两大领域的研究:吾妻重二的研究先前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先前提到的市来津由彦则参与了小岛毅等人组织的“宁波计划”,并在去年编辑出版了《江戸儒学の中庸注釈》(东京:汲古书院,2012年),马渊昌也则在2011年编辑出版了《東アジアの陽明学——接触·流通·变容》;其他朱子学研究的重镇,例如大东文化大学的三浦国雄近年来在研究日本朱子学(山崎闇斋门派);土田健次郎则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日本思想史研究和现实问题,去年还出版了《“日常”の回復:江戸儒学の“仁”の思想に学ぶ》(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但是笔者想要首先指出的是,从“东亚”的视角进行思想史研究,其实这种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1967年,岛田虔次在名著《朱子学と陽明学》(东京:岩波书店)中倡议“从中国、朝鲜、日本的通史角度”来撰写朱子学史。那么,为什么在近十年来日本的朱子学思想界才开始有所行动呢?在以“东亚”为主题的各种研究层出不穷,甚至设立新学科点(东亚文化研究课)等表面的繁荣景象之下,反观传统的朱子学研究,我们不得不感到一丝凉意,但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东亚朱子学研究”所造成的反差,而是近二三十年来日本的朱子学研究一直都在走下坡路的现状之反映。
  笔者丝毫没有否认以“东亚”这样的广阔视角进行朱子学研究意义的想法。笔者想追问的是,对于朱熹也好、朱子门人与后学也好,其研究本身难道已经到了无可研究的地步吗?笔者先前在研究南宋的真德秀,作为《大学衍义》的作者,其在世的时候正是朱子学从“伪学”逐渐转变为“正统”的时期,像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近几年来大陆方面陆续有一些研究著作出现,但是日本这边除了总计三四篇论文之外就乏人问津;又例如刚才笔者在介绍马渊的文章时提出的对“朱子后学”的界定问题。其次,朱熹本人虽然只有在朝四十余日,但是他与南宋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政治、历史层面去认真梳理朱熹以及朱子后学(真德秀、明代东林党等)之处境的研究,过去日本学者曾做出一些重要研究,但急需探讨之课题以及问题依然很多。笔者希望目前方兴未艾的以东亚为视野的朱子学研究能够产生马太效应,而对传统的思想、历史等研究领域产生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佳铭
责任者
吾妻重二
相关人物
马渊昌
相关人物
土田健次郎
相关人物
真德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