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朱子学诠释的三种观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09
颗粒名称: 一 朱子学诠释的三种观点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925-9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段文字讨论了朱子学的三大诠释方向,即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和唐君毅先生的观点。牟宗三先生认为朱子的心与理为二,心是知觉运用的心,理是存有而不活动的实体。钱穆先生认为朱子的心与理是一体贯通的,心是气的灵,具有理,但心不仅是气的心理学心。唐君毅先生认为朱子的心与理为二,但心中有本心,是具有万理的心体。
关键词: 朱子学 牟宗三 钱穆

内容

朱子学到了当代,在现代学术视角的研究之下,所产生的争议更大,但也更具哲学意义。朱子学的诠释与判定,大致可区分为三大方向。其一,是顺着陆王对朱子的批判来理解朱子,这可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其二,即是不以为朱子有理气二分、心与理为二等问题,不承认程朱、陆王有太大的差异,而视两者是可融合的,这是以钱穆先生为代表;其三,即为调和前述两种观点,不离理气二分、心与理为二的框架,却欲把心与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加朱子哲学的道德动力的诠释,是以唐君毅先生为代表。
  (一)牟宗三先生对朱子的格物形态及“心与理”之关系的论断
  牟宗三先生对朱子哲学的判定,于当代中国哲学之研究中,实为前无古人的成果。而且,他的观点亦为承接阳明乃至象山对朱子的批判而来,即是关注于“心与理为二”的问题,以及格物的思想形态之考察。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先生首先从“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的分判论起,牟先生以为朱子在“旧说”中的心是接近于孟子、陆王的道德本心,他说:“朱子对于大本之中,天命流行之体,乃至心性,全无谛当之契会。依前书,其应函之义理方向当该是纵贯系统,当该是孟子学,然而朱子未能洞彻明透也。……此旧说固蒙眬间可代表另一系义理,然朱子根本未能入也。”①因此,到了“新说”之后,朱子就确认其体系为“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此时的心已失去本心义,牟先生以为:“依朱子‘中和新说’书所表示之义理间架,心并不是道德的超越的本心,而只是知觉运用之实然的心,气之灵之心,即心理学的心。”②而且,此心并不具道德本心的自发、自律之动力,是为认知作用的心,故其心与理只能以一种认知的方式联结,是为“心与理为二”,故牟先生说:“心之具此理而成为其德是‘当具’而不是‘本具’,是外在地关联地具,而不是本质地必然地具,是认知地静摄地具,而不是本心直贯之自发自律的具,此显非孟子言本心之骨架。”③因此,对反于陆王的“心即理”,朱子虽有时也言“心与理一”④,但这是一种“当具”地合一,而非“本具”义。
  牟先生认为朱子是“心与理为二”,且工夫进路落实于格物穷理,故其讲道德成为一种“泛认知主义”,他说:“即就道德之事以穷之,其所穷至之理道而为外在的理道,纳于心知之明与此外在理道之摄取关系中,其道德力量亦减杀。是以其泛认知主义之格物论终于使道德成为他律道德也。此非先秦儒家立教之本义、正义与大义也。”⑤所以,牟先生以为朱子无法接上孔子言仁,以及孟子言良知本心之义,他是一种以知识来讲道德的形态,只能成为作道德实践的助缘而已。所以,牟先生对朱子的“理”的属性的判定,是为“只存有而不活动”,虽朱子说了许多形容天道生生不已的话语,但牟先生以为因其心与理为二,故此理并没有道德创生之动力,故只能是一存有论的解析下的“所以然之理”,故他说:“依朱子对于‘存在之然’所作的‘存有论的解析’,其由存在之然推证其所以然之理,其如此把握的实体(性体、道体)只能是理,而不能有心义与神义,此即实体只成存有而不活动者,因此,即丧失其创生义。”⑥如此,若参看朱子对理的“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或“净洁空阔底世界”⑦等描述,牟先生所论的确言之成理。
  (二)钱穆先生的朱子心学
  完全不同于牟先生的区分,即不承认程朱、陆王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或可说不认同象山、阳明对朱子的批判的,就是钱穆先生的朱子学。钱先生有《朱子心学略》一文,此文开宗明义即说:“程朱主性即理,陆王主心即理,学者遂称程朱为理学,陆王为心学,此特大较言之尔。朱子未尝外心言理,亦未尝外心言性,其文集语类,言心者极多,并极精邃,有极近陆王者,有可以矫陆王之偏失者。不通朱子之心学,则无以明朱学之大全,亦无以见朱陆异同之真际。”①这就表明了钱先生的观点,即程朱、陆王虽有差异,但不能说朱子的心不是良知本心,这两系统仅是在工夫上不同,甚至朱子可补陆王之不足与流弊,代表钱先生是宗朱的立场。
  钱先生并不二分理气,故心与理的关系在他来看是贯通为一的,是为“理气一体”②,又说“然朱子言理气,乃谓其一体浑成而可两分言之,非谓是两体对立而合一言之也”③,强调理与气是一体的,但是的确有分,可说是“理气两行,一体浑成”④。因此,心与理的关系也是如此,故钱先生说“故论心与理之关系当活看。自宇宙自然界言,则理气本是一体贯通,无气则理无存着处。自人言,则心与理亦一体贯通”⑤。以此,钱先生有一段话最能代表他的立场,他说:“就其本始言,则是心与理一。就其终极言,亦是心与理一。就其中间一段言,则人生不免有气禀物欲之蔽,非可不烦修为,便是具众理而可以应万事。此是朱子平实指陈,论其最后根据,则仍必推溯到其理气之一体两分说。”⑥若按钱先生的诠释,朱子仍主张人有“心即理”之心,但因为气禀物欲之杂,此“心即理”之心并不能表现,故不得说人是“心即理”,他又说:“人欲己私,就理之大原而言,固不得谓其与天俱来,亦不当谓是心所本有。然终不得谓人更无人欲己私。盖人心自属气一边,不得遽谓之心即理也。”⑦
  钱先生以为朱子之所以重格物穷理,并非是逐于外物,反倒是在恢复“心即理”的状态,他说:“因此格物穷理,不可说是向外逐物。若把心与物分隔了使不相接,则在物将不见有理,在心亦无理可得。只说心即理,便是说空说妙。一切空妙,则只有悟,不须学,朱子谓万无是事。”①以此,陆王是误解了朱子的格物穷理,且自身陷于单提“心即理”的说空说妙之虚玄境地。钱先生以为朱子是为物我内外合一之学,故他说:“理具于心,同时亦是物具于理。必待格物致知,使在物之理同时即是在心之理,而后内外合一,一理贯通,始可谓之心即理。期间尽有曲折次序,亦如生命之有成长历程,非可一蹴以几。”②
  (三)唐君毅先生的心本具理
  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以及《哲学论集》中,有多篇探讨朱子哲学形态的文章。③唐先生与前述的牟、钱二先生的相异之处,就是他既承认程朱、陆王的相异,而又能强调于朱子学的道德动力,如在关键的心与理的关系上,他就说:“此性理之原超越地内在于心,以为心之本体之义,朱子与陆王未有异。其与陆王的分别,唯在朱子于心之知觉,与其中之性理内容,必分别说。故心之虚灵知觉本身,不即是性理。”④唐先生明确朱子是心与理为二,但他的诠释的特色,就在于保持朱子的理气二分、心理为二,但却又能见出朱子对心的理解,是以一种“本具”的方式合一。
  唐先生与牟先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把朱子的心完全归属于气,他以为“则朱子之言心,实以心为贯通理气之概念。心乃一方属于气,而为气之灵,而具理于其内,以为性者。……心之为气之灵,即心之所以赖以成用,心之所以能感而遂通,性之所以得见乎情者。故依朱子,心之所以为心,要在其为兼绾和理气”①,由于并不把朱子的心视为形而下的气心,更不会把其仅当作心理学式的认知心,故唐先生有时把朱子的心讲得有接近陆王的纯善心体,如他说:“朱子在心性论上,确立此心体之自存自在,而依乎此心体之虚灵明觉,以言其内具万理,以主乎性;外应万事,以主乎情。……则其发用流行,亦当心理如如,不特体上是一,用上亦当一。”②这就指出了心中性理是以一种“内具”的方式结合,且朱子体系中有一“心理如如为一”的“心体”。是以,唐先生是承认朱子思想中有纯善的“具理”之本心,他说朱子“未尝不言‘超乎一般之动静存亡之概念之上’之本心或心体。此本心或心体,乃内具万理以为德,而能外应万事以为用,亦原自光明莹净,广大光明”③。
  所以,唐先生以为就具有纯善的本心而言,朱子与象山的分别不大,他说:“自此核心上看,则其言本心,明有同于象山言本心‘不以其一时之自沉陷自限隔而不在’之旨者。此中之异点,盖唯在依象山义,此‘去物欲气禀’之工夫,即此本心之自明自立之所致;而朱子则有一套涵养主敬之工夫,以直接对治此气禀物欲之杂,此一套工夫又似纯属后天之人为者。”④就此而言,朱陆的差异并非在于本心之有无,而是在于朱子专在对治与本心夹杂的气禀物欲,而陆王是专就于挺立发明本心而已。因此,唐先生也不会以“他律道德”或“泛认知主义”来看格物穷理,他说:“此心之接事物,而更求知其理,即所以昭显此性理。此心之‘似由内而往外,以求理于外,而摄取之于内’之格物穷理之事,即所以去其‘形气之梏,闻见之滞’,以使此心所得于天之‘超越地内在于心之性理’,由上而下,由内而出,以昭显于心之前,而为吾人之心所自明之事。……其与陆王之言性理即心之体,由心之发用中见者,正无殊异。……则朱子固可谓此求之于外所得之理,亦原是吾心中所固有之理,求诸外,正所以明诸内。”⑤唐先生以为格物穷理虽看似向外求理,但其实是明“吾心中所固有之理”,其最终所达至的目的与陆王是一致的。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佳铭
责任者
牟宗三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
唐君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