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0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924-925

内容

在宋明理学史乃至儒家哲学史中,朱子具有集大成且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朱子哲学在形成的过程与发展流衍中,却也遭遇许多批判与质疑。于朱子当时,就有象山与其争议,批评朱子是“支离”①“学不见道”②“见道不明”③。朱子之后对其体系的检讨,可分为两方向:
  其一,即认为朱子的理与气会造成一种二元倾向,故想拉近理与气的距离,以至于欲提升气的地位,最后甚至造成一种“气本论”或“唯气论”,这样的主张以罗整庵、王廷相、刘蕺山、黄宗羲、王船山等人为代表。对于朱子理气二分的批评,并不在本文的主要讨论范围,故省略此部分的论述。
  其二,即为承袭象山的“支离”“不见道”之批评,把焦点置于朱子心与理为二,以及格物穷理与儒家内圣成德之学不相应的问题。这一脉宋明理学史的流衍,从明代陈白沙开其端而至阳明集大成。白沙首先指明此问题即在“心与理”的关系,他从朱门的吴康斋学,但发觉“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脗合处”,故他转向为“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①的体证道德本心形态。到了王阳明,他亦是从质疑朱子格物入手,他说“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为“析心与理为二”也,甚至批评为“此告子义外之说”②,故他主张“心即理”③“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④。总而言之,从象山到整个明代心学对朱子的批评,即不外于对其“心与理”为二,以及其格物形态为支离、义外,而产生了种种议论。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佳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