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台湾学界研究韩国儒学的主要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04
颗粒名称: 一 台湾学界研究韩国儒学的主要成果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901-9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文讨论了四位学者的五本专书,其中包括李明辉、杨祖汉、蔡振丰和林月惠的作品,这些著作都在研究韩国儒学方面做出了贡献。李明辉的著作主要讨论了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特别关注了“四端七情”的道德情感。杨祖汉的著作着重探讨了韩国“四七之辩”、湖洛论争和其他重要论争,主要从当代儒学的视角进行评述。蔡振丰的专著主要研究了丁若镛的实学,特别关注丁氏对朱子学的批判。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比较哲学 道德情感

内容

本文将讨论的四位学者,共有五本专书。除此五本,历来尚有王苏的《退溪学论集》②,及蔡茂松的《退溪、栗谷性理学之比较研究》③《韩国近世思想文化史》①,共有八本专书。本文所讨论者不包括编辑各家论文集而为专书者、硕博士论文(有些是韩国学者留学时的毕业论文)、专书的单篇论文、期刊论文,以及台湾学者译注韩国专书。
  八本专书中,王苏与蔡茂松属早期,蔡茂松乃毕业于韩国成均馆,具备韩文能力,但主要是历史学的训练。此等前期作品,李明辉一文已处理,本文略过。
  本文所论四人五书,包括李明辉、杨祖汉、蔡振丰及林月惠等人作品,这些韩儒研究著作都还在发展中。其中较特别者乃杨祖汉,其于2005年出版《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以下简称《初编》),2017年又发表一本书《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续编》(以下简称《续编》),乃是杨教授近年来韩儒作品的收集;其《初编》对朱子学的见解系采牟宗三的判准,而新近《续编》则有新的论断,不全同于牟先生,因此本文亦将借助于杨老师的前后转变,而来评述台湾学者对韩儒研究的发展轨迹。
  以下,依出版顺序而来讨论,首先是李明辉作品。
  (一)李明辉《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
  前述五本书中,李明辉的著作最先出版,系出版于2005年,而笔者本文所参考者为其华东师大简体版,系出版于2008年。此书有三个附录,除了第一附录为张南轩《仁说》的原文外,余二附录为资料之选注,其中一个是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书信往返之选,系依书信时间先后做排序,让读者可以顺利地掌握两人论理的前后脉络。李教授又于其中做注,即帮读者找出退溪与高峰用语的出处,概皆出于《朱子语类》或《孟子》之原文。另一附录是关于成牛溪与李栗谷的论辩,对双方书信资料之选注。
  全书除《序言》《导论》外,共有九章,主题是四端与七情,讨论范围从康德、朱子、蕺山,再到韩国儒学。第六、七、八、九章与韩儒有关。第六章谈李退溪与奇高峰的四七之辩;第七章谈李栗谷与成牛溪的四七之辩;第八章谈李退溪与王阳明;第九章结论处谈李退溪的理能活动之意义。全书的主轴系以四端七情的道德情感贯穿之。
  “四七之辩”乃韩儒的三大论辩之一,因着退溪与栗谷两人立场的不同,退溪主要是理气互发之说,所谓的四端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是气发而理乘之。至于栗谷则为气发理乘一途说,即不论是四端或是七情所发者都是气在发,理不活动,而为气化活动的背后之主宰。也因着两人的争辩,而有后来东人与西人之分裂①,东人为退溪学派,或称为岭南学派;西人为畿湖学派,或称栗谷学派②。
  李明辉教授此书对于韩国“四七之辩”有着重要的判断,视退溪的理发之说乃违背朱子,而栗谷的见解则合于朱子。又退溪之说虽不合于朱子,但可以往阳明“心即理”的方向前进,李教授的见解系合于牟宗三先生对于朱子学的分判,以及牟先生对宋明理学三系说之见解。所谓牟先生的三系说,乃伊川与朱子为一系,系别子为宗,理为但理,存有不活动;至于阳明是为心学,心即理,但其客观面论述较少,却可合于先秦儒学;至于第三系,则为五峰、蕺山系③,所谓的心即理,主观的良知与客观的天理两面可相通而贯穿,此乃牟先生所谓的道德形上学,天道、性命相通为一。此中,阳明与五峰、蕺山系其实是一致的。
  李教授的贡献即是站在牟先生的立场,为韩国儒学相争数百年之久的“四七之辩”做一分判,以断定孰是孰非。乃栗谷为正,可得于朱子学之正统,而退溪虽不合于朱子,但可合于孟子、阳明学。此书的另一贡献,乃对于李退溪与奇高峰、成牛溪与李栗谷双方书信的整理,让后继研究者可以轻松上手,减少在文献整理上的时间。
  至于李教授另一文《台湾学界关于韩国儒学的研究概况》,则可谓对于台湾学界的韩儒研究文献一网打尽,做了很多下学工夫,相当仔细。其文分1992年为前期,1992年后为后期,前期以蔡茂松、王苏等人为主,后期的代表人物,则包括黄俊杰、杨祖汉、林月惠,以及他自己等。李教授以其留学德国的背景,于文中进行了中、西比较,视朱子学近于晚期康德,而杨时、湖湘学派等人近于席勒现象学伦理学。而其问题意识在于,四端之心是否可为形上之情?四端是否可以先天名之?这是李教授的贡献。
  本文的重心与李教授之文稍有不同,他是重在概况的介绍,而本文则重在述评,当然,拜读该文令本文的书写获益良多。
  (二)杨祖汉《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
  此书就出版次序而言,晚了李明辉一书数月,但在韩儒的研究上,杨老师起步甚早。1997年际,笔者即于“中央大学”修习杨老师的韩国儒学课程,此时杨老师已写了一些关于“四七之辩”的论文,对于李退溪、李栗谷二人之学已做讨论。
  杨老师此书除了处理“四七之辩”,更涉及“湖洛论争”:即李柬与韩元震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辩朱子学所言的心体未发时是纯善,还是有善有恶?另一争论点是人性、物性之同异。①韩元震认为人性、物性相异,而李柬认为人性、物性相同,二者的发言都是站在朱子学的观点。
  杨老师此书另有李晦斋与曹汉辅的无极太极论辩,此则似于中国的象山与朱子论辩《太极图说》是否受有道家、道教的影响。其书又介绍了中国明儒罗整庵之学传至韩国后受到栗谷的欣赏,当然也是有所质疑,因为整庵主要是修正朱子理气论,而视理气一物。至于杨教授判整庵则属朱子学②,理气虽不离,但还是不杂。
  除了四七之辩、湖洛论争、无极太极论辩外,该书还提到尹明斋之学。栗谷的弟子金长生,金长生之弟子有尤庵(宋时烈),尤庵又有弟子尹明斋,尤庵与明斋因着明斋父亲之墓志铭的导火线,遂有“怀尼之争”。在韩国称尤庵(宋时烈,1607—1689)为老派,明斋(尹拯,1629—1714)为少派,所谓的“怀尼之争”,其中的原因之一乃尹鑴著书质疑朱子,而为尤庵痛恶,至于尹明斋则表同情,故双方(怀与尼,此地名)更加交恶。双方的争辩点则在于如何评判人格之修养。
  杨老师该书所处理韩国儒门的论辩,都与朱子学相关,亦不好处理,相对而言,中国的朱子学便没有这么多的纷争,若有,其纷争形态亦不相同。
  又于书名处所见,杨老师系以“当代儒学”作为评判韩国儒学的标准,所云“当代儒学”,主要以其师牟宗三先生为准。牟先生视朱子的心是气,则合于栗谷,故杨老师视栗谷之说合于朱子,而退溪则是创造性的诠释,因为理既可活动,则下贯到心,因为心即理,此则合于孟子。
  但本文这里想强调的是,在孟子本身并无所谓心即理或不即理的问题,孟子本身没有理气论,理气论是后人加在孟子身上。此非指孟子不谈到理、不谈到气。其实孟子言理处甚少,如“始条理”“终条理”,“理义之悦我心”等,大概也只有这些。这几句看来,便与“心即理”不同。“心即理”指的是心就是理——天理就在人的良知处显!“心即理”比配于孟子,应为理义之即我心,而不是理义之悦我心。即在孟子本身没有理气论的问题。
  《初编》为杨老师于2005年时的想法,至2017年出版《续编》时,观点已有转变。无论如何,杨老师《初编》所论也是准确的,因为依其书名,本来该书即是站在“当代儒学”——牟先生的观点,来面对韩儒争论。此书的贡献在于又将韩儒研究更加推进,涉及范围更广,甚值推荐。
  (三)蔡振丰《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
  蔡教授一书出版于2010年,以研究丁若镛为主。韩国儒学近于宋明理学,若把宋明理学分为心学、理学、气学,则丁若镛较近于气学,或以时代为区分,丁氏可以被称为实学、古学。
  韩儒并非只有朱子学,尚有心学①、实学。实学家的丁若镛近于戴震之学,读其书,则甚近于戴震、焦循做学问的方式,系以复古为本,用古义来诠释孔孟,亦近于日本江户时代学者伊藤仁斋。这些学者被称为实学、朴学一派,而反对程朱学。
  台湾学界少有研究韩国实学②,蔡教授于此领域则颇具贡献。该书主要论点放在丁若镛的四书学,若与朱子相比,两者的四书学则有天壤之别。朱子以理气论置入《四书》,已非先秦原意,而茶山却是想要回到古义。蔡教授除了研究台湾学界所欠缺的茶山学,并把茶山学与日本江户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做一比较,此则不同于前举李明辉、杨祖汉、林月惠教授等,概皆与牟宗三先生有关;又茶山既是反对朱子学,故作者也要谈到朱子学,因此其学问面向可谓宽广。
  该书分别就丁茶山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研究,丁氏之实学本不赞同朱子学,这是学界所共认。而丁氏又受有西学天主教的影响,作品中常谈到“上帝”,此“上帝”究竟是天主教的上帝,还是中国古义的上帝?于学界未有定论。至于蔡教授则认为,丁氏书中的上帝虽受有西学影响,但上帝一词的内容则为古义中国学的上帝,而不是西学的上帝。
  (四)林月惠《异曲同调——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
  林教授一书亦出版于2010年,若说李明辉是以“四端七情”贯彻全书,则林教授概以“人心道心”贯穿全书,全书主题由整庵的人心、道心之说出发。整庵对于朱子的人心、道心之见解有所转变,本来在朱子学而言,人心乃人之虚灵知觉去知觉形气之私,道心乃心之知觉去知觉性命之正,而到了整庵,则以道心与人心分别代表着性与情,而为一种体用论。整庵之说流传到韩国,也造成了影响,而林教授此书即是以整庵的人心、道心发端而贯穿全书。
  林教授的贡献在于,透过对韩文文法的分析,对退溪的理到说做出更多义理上的理解。①前述杨祖汉教授已提到整庵与李栗谷的关系,而林教授则推进到奇高峰与李退溪对整庵的评价,以及李一斋与卢稣斋双方对整庵人心、道心的论辩。又林教授对于资料的搜集亦是最为完整,无论是中文、韩文、日文、英文等数据兼多述及,此对于接引后学裨益不少。而其对于整庵学的判断,依其书名看来——“异曲同调”,应是认为整庵与朱子学的思想仍是一致,未如大陆学者陈来教授所言的系已转往气学方向。
  (五)杨祖汉《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续编》
  杨老师在康德哲学、牟宗三哲学、韩国儒学等面向甚为精到,透过此书更可看出这项特点。本书收集了其近二十年的作品,除“自序”与“结论”外,共有十八章,加上“导论”,共有十九章,都曾发表于刊物上,其内容多与韩儒研究相关,重点亦多放在韩儒的论争。在《初编》时已讨论“四七之辩”与“湖洛论争”,而《续编》则及于第三大论争:朱子学可否为“心即理”之说;系以艮斋为主,而围绕着与李华西、李寒洲、柳重教等人的论辩。
  由《续编》的题目看来,本书仍以当代儒家为主题,其中有牟宗三先生的观点,也加进不少康德学、唐君毅先生的意见,已较前书涉猎更广。《初编》主要是依于牟先生的朱子学观点,视朱子学是别子为宗,而《续编》除了参考牟先生外,也参考唐先生,此二人对于朱子所言心义见解不同;牟先生认为心只是气②,而唐先生认为,心可以言及本心,则有理有气。
  如杨老师言:“从此处便可见到理本身的力量,此力量及作用不同于形气,故不必如形气般有具体之活动,而自有巨大之作用。”③此乃用来解释韩儒奇芦沙之言,亦自言其根据是以唐先生对朱子言理的见解为主,即理可以有活动,虽不同于气之活动。若如此,则唐先生可有近于奇庐沙的见解,亦可近于李退溪的见解。至于牟先生的见解则近于李栗谷,所谓“气发理乘一途”之说,发动者是气,理只是随气而活动。
  《初编》与《续编》二书已把韩儒三大论争都述及了。第三论争系以田艮斋为首,而艮斋其师承是忠于李柬、金昌协、宋时烈、栗谷这一脉,特别是尊栗谷,与奇庐沙之主理而近于退溪不同。故艮斋除了与“心即理”说一派做论辩①,亦与奇庐沙论辩。《续编》可谓以艮斋为首,而述及与艮斋论辩者如李华西、李寒洲、吴老洲、宋渊斋、柳重教等人。艮斋与奇庐沙之辩称为《猥笔论辩》,此外,尚论及郑三峰的辟佛论、任鹿门的主气说,以及对权尚夏的反对。权尚夏虽为宋时烈的弟子,但为湖派,而艮斋则近于洛派,故两人思想有所差异。
  杨老师的二书,对于韩儒的阐发可谓不遗余力,可谓台湾学者之中研究韩儒作品最多、最广者,与前期的蔡茂松一样地广泛,对韩国儒学研究很有贡献。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家和
责任者
王苏
相关人物
蔡茂松
相关人物
李明辉
相关人物
杨祖汉
相关人物
蔡振丰
相关人物
林月惠
相关人物
韩儒
相关人物
牟宗三
相关人物
张南轩
相关人物
李退溪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