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论汉至唐的注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71
颗粒名称: 三 论汉至唐的注释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760-7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茶山对汉注的态度复杂,认为汉易九家保留了古《易》元素,但汉学家治《易》的最大问题是胡乱训诂,导致纷争不断。他批评郑玄不懂卦变、爻变之理,乱解《易经》,而王弼注则一字一句皆以老庄之旨为依归。相对之下,他对唐易学较为肯定,认为唐注多集汉魏六朝精华。
关键词: 韩国儒学 茶山学 易学思想

内容

茶山对汉注的态度复杂。他同意东汉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将汉易分经学及筮学两大系统。③他以前者为正道,经常引用汉经学家的注释,因其保留不少古《易》元素,有助借此恢复《易》在先秦的面貌。此外,他又赞许汉儒有师承及文学修养:“汉儒师承专明章句,故句读多雅,非后世之所能及。”④另一方面,茶山对汉学者的批评亦十分严厉。他认为汉学者治《易》的最大问题是胡乱训诂,弄至纷争不断,而且解说支离破碎:
  《周易》免于秦火,经文无缺。据《汉书》所论,商瞿以降,师承不绝。降及九家,名闻韡烨,其训诂义理,宜若无谬。胡乃传闻各殊,秉执相舛,傅会穿凿,破碎缠绕,诚不足以建一统于来世。⑤
  此外,他又指出汉人不懂爻变,令《易》不明,故曰:“自汉以来,爻变之说绝无师承,此《易》之所以晦盲也。”⑥“自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以来,不知何故,遂遭泯昧。千年长夜,无复三圣之旧义。不亦悲哉!爻不变则象不合,象不合则《说卦》从而废,而《易》不可读矣。”①
  茶山指出西汉淮南九家易学派常犯低级错误,对时人过分推崇郑玄(127—200)最不以为然。他认为郑玄不懂卦变、爻变之理,乱解《易经》,贻害后代至深:
  唯此郑说,其傅会无理,反甚于诸家之说,而独为后世之所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遂为不刊之典,而风水、看相、算命、择吉之流,无不以此为渊薮。穷理之学,实业之家,皆以此说为天经地义。岂不嗟哉!②
  此外,他不满郑玄胡乱改字:“郑不知卦变爻变,则物象无缘得白,所以多改。今观诸改字亦与本卦物象全然无涉。”③他甚至怀疑郑玄注释的纬书《易乾凿度》根本就是玄所作伪书。对于在汉代出现《易》的纬书,茶山认为全是谬论,不合圣人本旨。
  茶山对东汉末荀爽(128—190)及三国东吴虞翻(164—233)相当重视,以二人为汉易两大宗师,并常引述其解说。④他赞曰:“其中荀爽、虞翻二家之说,多合经旨。盖易学三十余家,其集大成者,九家也。九家之中,其集大成者二家也。”⑤他认为两人均明推移之义,他们提出的卦变说对其影响尤大。⑥他对东汉马融(79—166)的见解亦颇肯定,曾谓:“马融以北辰为太极。今人愕然不信。然求诸字义,极无错误。”⑦
  茶山对六朝易学的评价更为严厉,特别是批评魏王弼(226—249)为易学罪人,以其《周易注》为极劣之作:“王氏之《易》,不唯卦象全缺,并与字句训诂绝无可考。……自有笺注以来,无此孟浪。”⑧“不幸有所谓王弼者,起以私意、小智扫荡百家。凡自商瞿以来相承相传之说,尽行殄灭。”①王弼只看文字,得意忘象,完全不用《说卦》。茶山认为若不用《说卦》,不依物象,不能了解《周易》文字。他数王弼之罪以引老庄入《易》为大:
  王弼之学深于老氏,其注《易经》一字一句,咸以其所谓玄虚冲漠之旨,擩之染之,使三圣人御世经国之精义大法,沦之于异瑞之流,岂不惜哉!②将王弼注进一步补充的东晋韩康伯(332—380)则被批“其注大传,凡卦象爻象之义,一无所发明,意欲引《易》以合于老庄”③。“王辅嗣、韩康伯不以物象,而全用老庄之旨。诸法悉废。”④“韩康伯之注全是玄谈,非《易》本旨。”⑤
  讽刺的是,茶山最不喜欢、批评最多的易学者正是唐以前两个最有影响力的郑玄与王弼。他认为汉易九家之中,以郑玄最差,而王弼比郑玄更差,曰:“案:郑王二家皆不言卦变爻变,将无同矣。然郑氏犹用物象互体,王氏并二者而废之,益孟浪矣。”⑥“(郑)于九家诸《易》之中,最为下乘,反不如王弼之尽扫物象也。自唐以前,诸《易》尽衰,唯郑王二家霸于一世,岂不异哉?”⑦
  茶山较为肯定唐易学,因唐注多集汉魏六朝精华,十分方便参考。他称赞孔颖达(574—648)“邃学精识,独步千古”,但批评他的《周易正义》使用王弼之注及郑玄的解说,而且只重经文,不明象数。⑧此外,他称许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及陆德明(550?—630)在《易释文》(又称《周易音义》)致力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⑨他指出《周易正义》及《周易集解》的贡献在汇集汉魏诸家之说,而且兼采义理及象数,认为学《易》的最佳途径是以《周易集解》为主,辅以《周易正义》及《易释文》,互相补充以复汉注旧貌。他如此建议:
  今之学者诚欲学《易》,唯取李鼎祚《集解》十卷,以为拱璧。又就其中,择善而固执之,则庶乎其得之矣。孔颖达《正义》、陆德明《释文》或引汉魏诸家之说。若采而辑之,以补《集解》之缺,亦好古者之所取也。①他推崇《易释文》不但因它保留汉魏古法,亦因其使用以字音通字义的方法。他又赞陆德明明白卦变爻变之义。不过他认为《易释文》亦讨论王弼注的部分没有价值。
  唐注之中,茶山不喜郭京的《周易举正》,因其胡乱篡改文字:“《周易》不经秦火,本无错简误字。唐人好改经文。……今郭京改《易》亦是此法。假托王辅嗣手写耳。俗儒犹或疑之,今列举数十条以见真伪妄。”②茶山不喜王弼及韩康伯,但郭京却假托得其手稿,因此令茶山反感。他对郭京的改字逐一驳斥,订正多达103处。③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伟明
责任者
虞翻
相关人物
王辅嗣
相关人物
韩康伯
相关人物
李鼎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