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语与反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24
颗粒名称: 三 结语与反思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653-6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国儒学中的“四七之辩”,认为李滉的“理发、理到”说法源于《朱子语类》笔记者的失误。作者提出研究朱子学的方法论,并强调在面对争端时,应先找出彼此的共识,以此作为达成共识的起点。建议将“四七之辩”视为朱子后学的一种开展与诠释,以此丰富朱子学的生命。
关键词: 四七之辩 韩国儒学

内容

本文虽欲阐发韩儒宋时烈(尤庵)“四七之辩”之论,然而碍于未能将宋氏相关论著通盘地做一研读,因此只能将题目锁定于宋氏《朱子言论同异考》之研究朱学的方法论以及同书所载“四七之辩”见解的讨论。就同书所载而论,宋氏对于“四七之辩”争论的解决,即是认为李滉(退溪)“理发、理到”此一不正确的说法,系是源于《朱子语类》笔记者的失误所致。
  宋氏于此的论学特色,除了宗于李珥(栗谷)之外,也有自己的体会;宋氏以为,李珥等前贤诸家未能意识到“恻隐其所不当恻隐”,否则,则得借此而来解消李滉“四端理发、七情气发”的分割太甚。又宋氏因见及朱子言论不一的情况,而有《朱子言论同异考》的创发与编写,对于朱子学之研究可说一大贡献。
  又本文的写作亦是针对朱子言论之不一致,而该如何会归于一,来提出一些浅见;除了前贤业已提出的方法,诸如思想前、后期的划分、字义上表面的冲突等,这里想特别补充的,便是在进行朱子文献之解读时,容易发生的个人派系见解或情感的纠葛其中,对此则应尽量避免。
  以韩元震(南塘)为例,虽然早已意识到朱子言论容易引起纷争的情形,后来还是不免和李柬(巍岩)激发争论,所争辩者,以未发之心体究为纯善还是有善有恶、人性与物性的异同等为主。即是说,包括韩元震与宋时烈,都容易依着师承李珥一派的说法而发言,纵使依笔者之见,李珥一派的说法似也较合乎朱子原意,不过,却也难保不会有个人派系情感的介入,若能尽量降低派系色彩,将会使议论更加公正而令人信服。
  朱子的思想可谓宏大精细,所留下的著作、语录等相当丰富,要在这些作品之中条理出朱子的正宗实非易事,即使如韩国儒者大家之毕其一生精力,亦难以得出定论。个中原因之一,拿朱子本身的诠释工作来说,尽管面对着不同重点、脉络或作者的诸部经典,却又欲将其统统会归于自家理气论之统一体系之下,于是朱子努力回护、疏通、贯合,左右照顾、正反皆言,过程中也就容易产生言论不一的情况。当然,或者如宋时烈所指出,义理间的互斥可能源于笔记者的误记或体会不同所致。
  这些在在说明研究朱子学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朱子欲如大海之融会百川的企图心以及学识精深的实力。对此,本文也提出几个研究方法以供参考,例如,《集注》会较《语类》来得重要,更符合朱子之原意;朱子思想有其前、后期的区分等。当然,对于朱子思想精熟的研究与掌握,则是学者面对朱子言论不一时的基本功。又如在面对争端时,最好先能找出彼此的共识,才来进行更多的论辩,也许也可以作为达成共识的起点。
  至于“四七之辩”究竟何说为正,心是否该为气?这里建议,不如就开放解答,视为朱子后学的一种开展与诠释,借此丰富朱子学的生命。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家和
责任者
宋时烈
相关人物
李滉
相关人物
李珥
相关人物
韩元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