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22
颗粒名称: 一 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序》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642-6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在朝鲜朝被视为正统,但朱子言论存在前后不一的问题。韩国儒者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对此进行了考究。唐君毅先生认为,朱子人心、道心之说,前、后历经四变(此处未全抄出),而此一灵感的抒发,则是来自韩国儒者韩元震(字德昭,号南塘,1682—1751)《朱子言论同异考》一作。
关键词: 朱子学 正统 朱子言论

内容

朱子文本之中常有论述前后不一的情形,此前辈早已见及。如唐君毅先生:“韩元震《朱书同异考》,尝谓其前后有四说。兹本其言,更加以引申而论之。大率朱子初以人心为私欲,道心为天理’(答张敬夫书)……至于其答吕子约书,谓‘操舍存亡,虽是人心之危;然只操之而存,则道心之微,便亦在此’,此则以由人心之操而存,即见道心之微。……”②,唐先生认为,朱子人心、道心之说,前、后历经四变(此处未全抄出),而此一灵感的抒发,则是来自韩国儒者韩元震(字德昭,号南塘,1682—1751)《朱子言论同异考》一作。③
  在韩国儒学发展史上,朝鲜一朝之学风大致对朱子相当崇敬,主流即是程朱学,陆王心学反而不显,甚至还会被视为异端。韩国儒者对朱子言论考究得相当精细,依着唐先生的介绍,可以发现韩元震已注意到朱子言论不一致的问题,以下抄出韩元震《朱子言论同异考序》之文:
  前圣而作经莫盛于孔子,后贤而传义又莫备于朱子,故学者必读孔子之书而后可以尽天下之义理,又必读朱子之书而后可以读孔子之书也。然孔子生而知者也,故其言无初晚之可择;朱子学而知者也,故其言不能无初晚之异同,而学者各以其意之所向为之取舍,往往有以初为晚,以晚为初而失其本指者多矣。朱子之书多失其指,则孔子之书亦不可读也,而道于是乎不明不行矣。尤翁晚岁深以此为忧,既释《大全》之书,又欲考论其同异而辨正之。既始,其功才到十余条而止,呜呼,其可恨也已。元震自早岁即已受读朱子书,反复通考,盖用一生之力其于异同之辨,庶几得其八九于十。于是悉疏而出,或考其日月之先后,或参以证左之判合,或断以义理之当否,以别其初晚,表其定论,而言异指同者,亦皆疏释而会通之,编为一书以续成尤翁之志。僭猥则有之矣,而学者或有取焉,亦庶几乎为读是书之一助耳。元震于此重有感焉,孔子,天地间一人而已矣,朱子,孔子后一人而已矣,有孔子则不可无朱子,而尊朱子者乃所以尊孔子也。不幸世衰道微,邪说并起,甚有以侵侮朱子,改易其说为能事,是诚不知尊孔子也,而其祸将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吁,亦痛矣。①韩元震谓:孔子作经最盛。然而,考察典籍所载,应该说孔子述经、删经而不是作经,一般依《礼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②《论语》中孔子则自明:
  “述而不作。”③但《孟子》一书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④如果孟子所言是真,那么孔子至多也只是作《春秋》,而无他经之作,应也不至于“作经莫盛于孔子”。
  然而,韩氏之语当是别有旨趣。韩氏所属时代为中国清朝,在当时,不仅《五经》,包括《四书》也称得上是“经”,此时《四书》业已经过朱子的编订批注①,其中,《论语》记载孔子语言,《大学》的《经一章》,依于朱子,亦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述记,而《中庸》为子思所编,内容甚多“子曰”之处。另外,如《易传》,一般也被尊奉为孔子及其后学所完成。因此,韩氏认为孔子作经最盛,亦诚有所本。
  韩氏又谓:“后贤而传义又莫备于朱子!”此指朱子之遍注群经,居功厥伟而可称为道统的接续者。②又曰:“必读孔子之书而后可以尽天下之义理,又必读朱子之书而后可以读孔子之书。”③这是站在朝鲜朝之尊孔、尊朱思想上来说。然而,对于孔子或《四书》之言,众家的诠释不尽相同,以宋明理学为例,便有心学、理学与气学等不同学派的诠释。而韩氏则以为,朱子之说最为正统,以朱子诠解《论语》最为准确,此外的心学、气学则不可信。
  韩氏又说明,在阅读孔子与朱子的文献时需有不同的切入方法,理由是,孔子与朱子不同。孔子是生而知者——这是程朱与韩氏对孔子的尊称,孔子虽自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④又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⑤不过对于《八佾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之叙述,朱子则引尹和靖之语而谓:“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⑥此指孔子是生而知者。又如《论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①朱子则诠释为:“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以勉人。”②亦是在说孔子为生而知者。朱子是引《中庸》“生知、安行”之说而来赞美孔子。
  韩氏之所以先说孔子是生而知者,显是语带玄机,这是为了要与朱子做一对比,其问题意识便是:孔子是生知之圣,而朱子是学而后得,是“学知、利行”一流,于是在学知的过程里便会经常转变说法,以致有前、后不一的论调。孔子言语未尝有异,朱子则非,而《朱子言论同异考》的著作,便是要替朱子的话语爬梳条理。
  朱子既为“学知、利行”者,思想有其前、后转变,那么当该如何得出定见?韩氏认为,这非得经过一番翔实考证不可,不可各凭己意而来解读朱子,否则若将朱子前期说法视为后期,后期视为前期,则离朱子本意愈来愈远,最好能够依着朱子年谱或是书信上所嘱时间等数据,而来进行各种说法的时间考证,才能判读出何者为前期或后期之说。
  韩氏此处有可能是在批评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同书以为,朱子晚年思想有所悔悟而转向良知说,举朱子主张心可以顿悟以及“本心”的相关说法等,而视朱子归宗到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此举也许是明知故意;朱子早期的“中和旧说”因受胡宏影响,而有性体心用、心能顿悟的说法,不过这也已是朱子早期的文献,后来也有“新说”的提出,王阳明把朱子早期说法当作晚年定论,令人不解。又“本心”二字本是孟子提出,只是在朱子“心具理”的义理下也可论及“本心”,这仍是放在朱子理学体系下来谈论,与王阳明的良知学有段距离。
  又韩氏所讥嫌的,也有可能是继王阳明之后的李绂(1675—1750)。李绂的代表著作《朱子晚年全论》,内容即是顺着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说法,而且更为激烈;王阳明只抄出朱子的少数文字,李绂却摘录了大量的朱子言论,以证明朱子晚年悔悟而改正为心学。李绂的说法同样不足采信,而韩氏的生年(1682)较李绂稍晚,当时中韩之间的文化传播极为便利,有可能韩氏已接收到李绂的作品内容,所以提出贬斥。
  那么,为何一定要对朱子思想之前或后期做出判定?韩氏以为,朱子的思想若不考据出前、后期之分野,则容易产生误解,而朱子思想真意既不可得,也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孔子,如此,真正的大道、真理也就无从得知。这也是韩氏念兹在兹、用心再三的原因。
  韩氏又说,这并非是自己个人的担忧,早在师辈级宋时烈(初名圣赉、字英甫、号尤庵,1607—1689)时便已发现这一问题。①宋时烈是在阅读《大全》②、《朱子语类》时,有感于因为各书之间或是同一书中本身论述的不一致,以致造成后学的纷乱与争论,于是着手编撰《朱子言论同异考》一作,不过由于年纪太大,只编列十几条。③而韩氏感念于此,遂而接续宋时烈之慧命,编撰《朱子言论同异考》。
  因此,《朱子言论同异考》一书有两个版本,一是宋时烈所编,只有二十多条,另一为韩氏所编,内容较多。不过,韩氏所编版本迄今未收入《韩国文集丛刊》。而当面对朱子言论不一之时,韩氏如何解决?在此韩氏对自己的方法学做了简述。韩氏说,自早便对朱子学熟读再三,对于朱子思想奥义颇为精熟,此为理解朱子思想的基本条件之一,若非如此,则欲处理朱子文献前、后之不同,反而容易失误;而以自己积累的能力来查考朱子言论的异同,大致可以判准出十分之八九。④
  关于韩氏之方法论,依序有如下步骤:
  1.考查年代为基本功。如中国清代的王白田有《朱子年谱》之考查,而今人束景南也有《朱子大传》《朱子年谱长编》等作品,这些都是为了研究朱子学所下的深功夫。即是从朱子的书信中进行年代的分析与条理,以推断朱子言论的改变。
  2.就考查出的证据研究彼此之间的异同。即韩氏所言“参以证左之判合”。
  3.就文献的义理来推断前或后期思想。不过,在这一点上,很容易流为各说各话,例如湖、洛论争之时,韩氏与李柬(字公举,号巍岩,1677—1727)两人便对朱子学的未发心体究为纯善或有善有恶、人性与物性为异或同等问题上进行争辩。
  4.精熟于朱子学才能不为所惑。即是说,朱子的言论乍看之下显得矛盾,不过这仅是表面的冲突,无关于前、后期思想的不同,如果能熟悉朱子学说,也就不会随着字面上的互斥而感到困惑。例如,朱子既言理同气异,也言气同理异;理同者,指人、物皆分受同一天理,无有偏倚,而气异者,则指人、物之气禀彼此不同。又气同者,指人、物皆有其动物性、有其知觉,而理异者,指由于气质的不同,人、物的气质之性也不同。
  在此,笔者亦补充几点方法如下:第一,若《语类》之言论则不如朱子自注的《章句集注》来得重要。第二,文献证据数量较少者,便要尊重数量较多者。例如李滉的“理发、理到”之说,虽然朱子也提过,但若与朱子理学整体之相关论述来比较的话,则见出朱子提及“理发、理到”的场合极少,这就比较不能作为朱子的定论。①第三,尽量做到不受派系情结之影响,而让文献自行说话。
  以上是韩氏研究朱子说法歧异时的方法论,后文韩氏再度尊朱,强调必须尊朱才能尊孔。韩氏之尊朱,并与尊孔做一联结,有其时代之背景,若是说要透过阳明学以切入、遵奉孔子,亦无不可。然究实而言,朱子以其学术贡献与对《四书》的发扬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亦是当之无愧。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家和
责任者
唐君毅
相关人物
韩元震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李绂
相关人物
宋时烈
相关人物
李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