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21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页码: 639-642

内容

研究朱子学时,学者常会为朱子言论之不一而感到困扰,例如,关于“心”的意涵:心是气之灵,所以要归属于气?还是心本具性理?究是本心或气心,历来各家的诠释多不相同。①又如,冯友兰曾言:朱子需要两个世界。②而刘蕺山、黄宗羲等人也以朱子“有物先天地”③之说,而判朱子似有割裂理气之嫌。朱子自己曾言:“山河大地陷了,理还是在。”④如此看来,理与气应当可以分属两个世界,然而朱子又说理气不离,那么,好像又只有一个世界。此外,朱子判理、气的先后,有时是理先气后,有时是理气同时。而朱子谈论孟告之辩时,认为告子四变其说,即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辞①,不过也说告子的错谬根源,在于“生之谓性”的主张。②
  当面对朱子言论前后不一致的时候该当如何解读?何者才是朱子的定论?关于朱子所留下的文献,或整理自《大全》③,或整理自书信,或出于《四书章句集注》,又或者出于《朱子语类》等,彼此间各有各的谈论重点,而这便是在研究朱子学时所必须面对的方法学问题。④虽然从大方向来看,朱子学整体体系的宗旨相当一致,但是论述之间若干的不一致也是存在着的。当此之时,也就需要寻求解决方法,以下试举几种:
  1.思想前、后期的改变:可将朱子思想内涵视如一持续变动的有机体,又或者,当朱子建构学说体系时,也有可能前、后时期出现差异。如朱子中和旧说的“性体心用”与新说的“心统性情”,此可视为前、后期的思想改变。⑤又例如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方法运用,也是使用前、后期思想改变的原则方法。⑥
  2.视诠释对象而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关于“心”的定义,在面对佛学时,由于佛家也重视“心”,朱子此时便视“心”的地位居次,而以“性”为重,心即是气,即是佛家所言之“心”,而只到气此一形下之层面;然而,如果面对《孟子》的“本心”时,心便不只是气,而是理气合、心性合的“本心”,涵具形上之层面。
  3.从文献的创作背景来衡量:例如,当《四书章句集注》与《语类》冲突时,则当该以《集注》为主。因为《语类》是上课学生笔记,可以推论这样的记载比起《集注》而言,应当还属思索当中,《集注》则由朱子亲自执笔,则可视为是朱子认真思考后的作品。又由于《语类》是学生笔记,出现讹误的可能性也较大。
  4.无法从单一文本而判为定论:例如,当朱子在文章中强调“理气不离”时,却不能因此认定“理气不离”即是定说,亦需考虑到朱子在其他文章也谈“理气不杂”,也就是说,朱子可能兼采二说,此二说于朱子学说中各有妙用、各代表着朱子思想的不同层面。
  5.谈论的次数多寡:例如,朱子有时言“知觉是智之事”,此属形上,有时则言“知觉不可训仁”,此属形下①,“知觉”究属形上或形下?这可以透过搜录相关言论,从中分析朱子讲述时的次数多寡,而来判定何者较接近朱子心目中的想法或是主要意思,其中,谈论次数较少的,便要尊重次数较多的说法。
  6.对朱子学说纲领、精神的掌握:有些争议是朱子学说内部的问题,例如,韩儒论争的“四七之辩”、未发心体是属纯善或有善有恶、朱子学是否也是“心即理”之说等,这些问题主要仍需透过对朱子学说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得到比较清晰的结论,当然也可辅以其他或前述各种方法而来归纳、整理出头绪。
  在当代新儒家中,研究朱子学较具代表性者,当推牟宗三与唐君毅两位先生。牟先生认为朱子是别子为宗②,而唐先生虽也见及朱子的援引外学③,却以“伟大”来形容朱子之学。唐先生亦不去分别宋明儒学之中谁是正统、谁是别子,而牟先生则认为阳明为正统、朱子为别子。至于牟先生认定朱子的心是气,而唐先生却不如此。④唐、牟二先生的看法会有如此差距并不意外,这在韩国儒学史上业已是存在已久的论争,如韩儒“四七之辩”之中,李滉(字景浩,号退溪,1501—1570)依着陈淳的见解,视心是理气合①,至于李珥(字叔献,号栗谷,1536—1584)则认为心是气,发者是气发,而理乘气,理不活动;此双方阵营也都有朱子文本以为根据,而难以得出定论。以下,先透过唐君毅先生之文,来对韩儒面对朱子言论不一的因应之道进行了解。先谈韩元震。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家和
责任者
冯友兰
相关人物
刘蕺山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