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韩儒的“心学”与“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97
颗粒名称: 四 韩儒的“心学”与“敬”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596-5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朝鲜儒学家对“心”之修养以“敬”为主的概念做了实际工作,并经常把“敬”的修养方法作为探讨对象。其中,李退溪、权近、李睟光和朴世采等人的著作均涉及“心学”和“敬”的修养方法。
关键词: 韩国儒学 心学因素

内容

那么,朝鲜儒学家对于“心”之修养应以“敬”为主这一命题,究竟做了哪些实际的工作。接着,我们就以权近《入学图说》、李退溪《圣学十图》、李睟光《芝峰类说》、朴世采《心学至诀》作为典型案例,来一窥其基本特征。
  首先,权近(1352—1409)《入学图说》(1397)载《天人心性分释之图》,在对“心”的解说中,叙述道:“其(命)端微而难见,故曰道心惟微,必当主敬以扩充之。其生于形气者谓之人心,而属乎意,其几有善有恶,其势危而欲坠。故曰人心惟危。尤必当主敬以克治之。”①引用《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句,经由“主敬”来作为修养的解决方法。
  接着,在李退溪(1501—1570)《圣学十图》(1568)中,“第九《敬斋箴图》”内引用了真德秀的一段话:“西山真氏曰:敬之为义。至是无复余蕴。有志于圣学者,宜熟复之。”②其中第四图《大学图》并不是朱子的《大学图》(见《朱子语类》卷十五末),反而采用了朝鲜儒学家权近的《大学图》。至于其中缘由,陈荣捷认为:“朱子之《图》乃为大学整个思想而作。退溪所用之《图》乃为人主修养而作。其目的不同,故所采之《图》亦异。《十图》皆根据于朱子思想,则退溪诚忠于朱子者也。”①退溪基于朱子思想的同时,又因为关注作为人主之心的“治心”问题,故采用了权近的《大学图》。众所周知,对于退溪而言,“敬”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其核心即《戊辰六条疏》“其三曰敦圣学以立治本”条中所言:“或曰帝王之学不与经生学子同,此谓拘文义工缀缉之类云耳。至如敬以为本,而穷理以致知,反躬以践实,此乃妙心法,而传道学之要。帝王之与恒人,岂有异哉?”②退溪主张“道学之要”对于帝王与“恒人”(常人、凡人)而言,并不存在差异。在退溪看来,“帝王之学”以真西山《大学衍义》展开论述的“敬”为核心,而“帝王之学”则具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性,对此,退溪进行了思想的重新解释,而他的《圣学十图》则是一部如实反映其独特思想的论著。
  其次,李睟光(号芝峰,1563—1628)《芝峰类说》(1614)卷五儒道部“心学”条载:“薛文清曰:人有斯须之不敬,则暴慢之心生而非礼矣。有斯须之不和,则乖戾之心生而非乐矣。赵静庵曰:持己当使严中有泰,泰中有严,此所谓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者也,此言好。夫存心之法,自有持敬工夫,先儒言之尽矣。”薛文清(1389—1464),明初儒者,名瑄,号敬轩,谥文清,他的“人有斯须之不敬”之语取自于赵静庵(光祖)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者”,主张“存心之法”在于“持敬”工夫之中。看上去似乎忠实于朱子解释,但李睟光在此文章后半段叙述道:“王阳明曰:‘此心廓然与太虚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凡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即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无碍也。’余谓此言固善。但从佛语中来。”他对王阳明的太虚说显示出了好感,故其在主张“持敬”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折衷的解释。
  最后,朴世采(1631—1695)《心学至诀》(1683)是从经典或先儒之说中抽选了有关“敬”的言说编集而成。卷一收录了《敬之纲·敬之工夫》五项目、《敬之事义》十项目、《敬之病痛》七项目、《敬之地头》十四项目,卷二收录了《敬之配合》三项目、《敬之管摄》十九项目、《敬之功效》三项目。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从唐虞的“执中”到孔子的“为人”,最终表现为宋代的“居敬”。朴氏还认为,居敬是宋代心学最核心的部分,该书卷一论及了“敬”之工夫的要点、补蔽以及方法,而其记录大多采自真西山《心经》的引文,他坚定认为“心学”要诀在于“敬”的修养。①
  由上可见,不仅被称作性理学泰斗的李退溪,从建国期的儒者权近开始,到实学派的李睟光及少论派的朴世采,即使他们的学问立场并不相同,朝鲜儒学家从总体而言,他们都对“心学”(或心法)持有主要的理论关注,且经常把“敬”的修养方法作为探讨的对象。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朝侠
责任者
戚子君
责任者
李退溪
相关人物
真德秀
相关人物
朴世采
相关人物
李睟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