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韩国“心学”的文本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96
颗粒名称: 三 韩国“心学”的文本特征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588-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宋末元初,中国儒学对朝鲜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真西山所著的《大学衍义》和《四书章图》等文本,对朝鲜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本强调了“心”的概念和修身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抑制人心和坚持道心来实现圣学。此外,《四书章图》还通过图解方式来解释四书,为初学者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韩国儒学 心学因素

内容

在上一节,我们确认了一点:即在宋末元初之际而展开的“作为圣贤之学的继承者特定的尊朱立场”,与此相关,朝鲜心学则继承了这一立场。那么,朝鲜儒学是否就只是单纯接受了中国儒学?为了验证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确认对朝鲜儒学产生影响的“心学”相关文本的特征。以下所列举的文本共有《大学衍义》《四书章图》《圣学心法》《性理大全》《心经附注》五种。③
  (一)《大学衍义》
  由于元朝同高丽曾有着密切联系,明太祖朱元璋一直特别警惕朝鲜王朝同北元的联合动向。④因此,在尚处朝鲜王朝建国初期的太宗元年(1392)、三年、四年,朱元璋就接连下赐《大学衍义》,同时要求弃用高丽时代所使用的“直译体”(受蒙古语影响的口语体而并非正规汉文)而改用正规汉语,并在太宗二年就立即设置了司译院,加速推进了汉语教育的准备工作。①对于十分重视同明朝关系的朝鲜王朝来说,比起世宗时代所下赐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建国初期所下赐的真西山《大学衍义》是必须学习的最重要文本。②
  作为南宋朱子学派的代表性儒者之一,真西山在反抗韩佐胄(1152-1207)所实行的伪学逆党之禁(将朱熹及二程之书列为禁书)的同时,致力于道学的复兴。③除了《大学衍义》43卷之外,真西山还著有为李退溪所爱读的《心经》及《西山读书记》61卷等书,对朝鲜儒教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真西山的思想特征,是主张把“端庄静一”作为修养工夫;比起致知更强调诚意,比起穷理更强调存养;并把“用敬”作为第一工夫,对理的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心经》是征引了如《尚书·大禹谟》“大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敬斋箴》《求放心斋铭》《尊德性斋铭》等有关“心”的圣贤格言而编纂成的书。在正文开头,真德秀把《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称作“万世心学”④,并把抑制大心且坚持道心之事称作“心学”。从此以后,朱子后学逐渐习惯性地把朱子学称作“心学”,于是,关注朱子学的心学面相便逐渐蔚为大的潮流。⑤
  《大学衍义》开头的《帝王为治之序》中,记有:“盖人君一身,实天下国家之本,而谨之一言,又修身之本也。‘思永’者,欲其悠久而不息也。为人君者,孰不知身之当修,然此心一放,则能暂而不能久必也。常思所以致其谨者,今日如是,明日亦如是,以至无往而不如是,夫然后谓之永。”①因为人君一身是天下国家之本,所以成为人君之人,无论哪一天都不能大意,必须永远把“谨”也就是修身放在心上。
  又,《帝王为学之本》中记有:“臣按,人心惟危以下十六字(引者按,即《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乃尧、舜、禹传授之心法,万世圣学之渊源。人主欲学尧舜、亦学此而已矣。”②正因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抑制人心且坚持道心才是“尧、舜、禹传授之心法,万世圣学之渊源”。而对于帝王来说,“修身”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被反复提及。可以说,《大学衍义》是王者必须时常挂在心头的修身解说之文本。③
  (二)《四书章图》
  在14世纪初的元朝,出现了空前的出版风潮,面向初学者的插图本或附有图解的解说本大为流行。作为二程后裔的程复心(1257—1340)著有《四书章图》(1337?),此书是通过图解来阐释四书的文本,是作为这一风潮中的一环而诞生的读物。④
  在《四书章图》书前《蕖括总要》的“圣贤论心之要”中,关于“敬”有如下说明:
  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也。学者熟究于主一无适之说,整齐严肃之说,与夫其心收敛,常惺惺法之说,则其为工夫也,尽而优入于圣,亦不难矣。①
  “一身之主宰”是为心,“一心之主宰”是为敬。学者探明了“主一无适”的内面工夫(《近思录》“存养”篇四八章)与“整齐严肃”的外面工夫(《近思录》“存养”篇四五章),“其心收敛”不容一物(尹和靖语),探求“常惺惺”之法(《上蔡先生语录》卷中),那么进入圣域也就不困难了。
  那么,“心”与“天理”的关系究竟如何。程复心继“圣贤论心之要”之后,又以“论心之虚灵”为题,论述如下:
  《朱子语类》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虚也。耳目之视听,所以视听者即其心也,岂有形象。然有耳目以视听之,则犹有形象也。若心之虚灵,何尝有物?”(卷五,人杰录)窃谓心之本体虚,故具众理,而仁义礼智之性,无不全备,寂然不动者是也;心之本体灵,故应万事,而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情,随事发见,感而遂通者是也。②
  从《朱子语类》中,程复心引用了“虚灵自是心之本体”的观点,并将心定义成是“具众理”且“感而遂通”之物。程复心更是在“论心之神明”的末尾叙述道:“主吾身统性情,天也,道也,性也,心也。皆一理也。其妙于无迹者,则言天。其托于有形者,则言道。其赋予于人者,则言性。其存主于人者,则言心。”③认为在都具有“主吾身统性情”这一“妙”行为的特点上,天、道、性及心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为什么“敬”(活敬)的修养会带来“心”与“天理”的相合这一问题,程复心试图用所谓的“妙”,即神秘主义的解释来进行回答。
  (三)《圣学心法》
  《圣学心法》是明成祖永乐帝(1403—1424在位)在永乐七年(1409)时,为了训诫子孙(实际上是皇太子朱高炽)而编纂的书。①从各种经传里所记载的圣贤言语中,选择整理出与《大学》的理论,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的内容。特别是选取了王遂《心学》中所载北宋五子(周、邵、二程、张)的话语,以及南宋张拭、吕祖谦、朱熹、刘清之的话语,同时编者还引用了自己的文章。②这本书在中国被批评为“模糊事实的欺骗之书”③,但在朝鲜却被广泛接受④。
  比起作为自我修养的“敬”,“永保天命”的“敬天”之“敬”更被重视。天有“视听”人类的能力,天与人是“相为感通”的,所以人心若是无视敬天,那么天命就会离去。故可以认为,象山心学所标榜的“人君之心,莫重于敬天”的观点,在被人们引用的同时也受到了重视。即便永乐帝的意图在书中被强烈体现,但明初的“敬”并非仅仅是为了修己,而是为了强调不能失去天命或是皇权,因此才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这样的解释长期以来从未变更过。这说明当时“敬以直内”正向“敬天”发生转移,或者说“性理之学”正在向“心学”转向。
  (四)《性理大全》
  明代永乐帝命人编纂了《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即所谓的三大全。三大全的刊行与传播,带来了儒学史上的一代变革,即科举考试全以此为据,排斥除此以外的所有诸家解释。另一方面,对于逐渐固定化的朱子学解释,也出现了批判的声音。同时,又随着阳明学的出现以及显学化,明末出版了大量的四书解释书。在这一过程中,唤起了对于心之修养的强烈关注。①
  实际上,《性理大全》看上去虽然好像收录了各种学说,但若仔细阅读,会发现多数收录的还是真西山及吴澄等心学的言论。在《性理大全》的“圣学”一项中,作为“朱子曰”的内容,采录了如下言论:
  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②
  帝王之学,虽与韦布不同,经纶之业固与章句有异,然其本末之序,窃以为无二道也。圣贤之言平铺放着,自有无穷之味。于此从容潜玩默识而心通焉,则学之根本于是乎立,而用可得而推矣。③
  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④
  这些言说所指示出的是,借由“人主”即“帝王”的“一心”之状态,可决定“天下之事”,这个被重新构筑起来的学问就是“圣学”。以下所采录的作为“西山真曰”的言说也好,还是作为“临川吴氏曰”的言说也好,都很明显是在进一步补充加强这一结构。
  西山真曰:惟学可以养此心,惟敬可以存心,惟亲近君子可以维持此心。①人主之学,其要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为出洽之本。②
  临川吴氏曰:心学之妙,自周子、程子发其秘学者,始有所悟,以致其存存之功。周子云无欲故静,程子云有主则虚。此二言者,万世心学之纲要也。③
  伊洛大儒,嗣圣传于已绝,提敬之一字为作圣之梯阶。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新安大儒继之,直指此为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本根,其示学者切矣。夫人之一身,心为之主,人之一心,敬为之主。主于敬,则心常虚。虚者物不入也。主于敬,则心常实。实者我不出也。敬也者当若何而用力耶。必有事焉,非但守此一言而可得也。④
  《性理大全》这一庞大的选集,是为了指示出“圣学”即“人主之学”乃致力于“敬”之“存心”的学问而编成的文本。而且忠实地沿袭了《圣学心法》的理念。由于《性理大全》,学习“圣学”成为朝鲜儒学家们的义务,他们也因此不得不特别关注“心”与“敬”的问题。李退溪把收录于《性理大全》中的朱子仁说,几乎全文⑤引用在他的《圣学十图》第七《仁说图》中,这是一个能够充分说明《性理大全》给予朝鲜儒学多大影响的典型例子。①
  (五)《心经附注》
  程敏政(号篁墩,1444-1499),徽州人,受标榜“和会朱陆”的新安理学派影响,对陆象山的心学有极大关注。程敏政曾给元代徽州婺源(朱子故乡)的学者程复心《心学图》作注,撰有《心经附注》(1492)。②此书作为李退溪一生的指针而被其钟爱。在书的前序中,程敏政对于“敬”有如下叙述:
  盖尝反复纟由绎,得程子之说,曰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亦曰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直内是本。朱子亦曰:程先生有功于后学,最是敬之一字,敬者圣学始终之要也。盖是经所训不出敬之一言。③
  程敏政在此引用了朱子的“敬者圣学始终之要”,并称经书之教应以“敬之一言”为基础。同时在文中,相对于真德秀“《易·坤》之六二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的说法,《附注》中作为“程子曰”而引用了“尹和靖尝言:(程子)先生教人,只是专令敬以直内。若用此理,则百事不敢妄作,不愧屋漏矣。习之既久,自然直所得也”的言论。且程敏政还加上了按语,评论道:“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诚学者希圣之枢要。然敬以直内,其本也。”④认为“敬以直内”才是根本。又引用了“朱子曰”的一段话:“问人有专务敬以直内,不务方外何如。程子曰: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惟恐不直内,内直则外必方。”并加上按语:“敬义之说,先儒多对举而互言之。考程子此言及胡氏朱子之说,又有宾主轻重之辨。学者详之。”⑤可以看出,程敏政认为,敬与义的“宾主轻重”之区别是必要的,而敬才是最为主要的。
  至此,我们概览了《大学衍义》《四书章图》《圣学心法》《性理大全》《心经附注》的一些思想特征,从这些文本中可抽出一个共通的“心学”命题,如《四书章图》中“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敬又一心之主宰”、《性理大全》中“人之一身,心为之主,人之一心,敬为之主”等命题所揭示的那样,“心”的问题及其与此相关的作为德目之“敬”的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朝鲜儒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于个人修养而言,最重要的修养是作为一身之主的“心”之修养,而“心”之修养又必须以“敬”为主。
  朝鲜受同时代中国即元明时代成为主流的带有“心学”倾向之思潮的强烈影响,在熟读与“心学”相关的文本的过程中,朝鲜儒者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受同时代中国思想的影响,朝鲜儒学家引发了有关人主即帝王的“治心”问题的强烈要求,并开始关注德目之“敬”的问题,致力于探讨“心之修养在于敬之修养”这一共同命题。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朝侠
责任者
戚子君
责任者
朱元璋
相关人物
韩佐胄
相关人物
李退溪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真德秀
相关人物
程复心
相关人物
张拭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刘清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