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心道心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91
颗粒名称: 三 人心道心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70-573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栗谷在人心道心方面的思想。栗谷认为,人心和道心都是气发的一种形式,而气有顺乎本然之理者,则气亦是本然之气,理乘其本然之气而为道心;气有变乎本然之理,则亦变乎本然之气,理亦乘其所变之气而为人心,而或过或不及。栗谷还强调了人心和道心的相互转化性,认为人心可以转化为道心,道心也可以转化为人心。
关键词: 中韩儒学 人心道

内容

人心道心最初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所谓的“十六字心法”中。起初,“人心”和“道心”是在本体论上谈论人的心的概念,但它变成伦理道德实践问题之后具有了复杂的样态。有学者认为,在宋明时期谈论人心道心的代表性的人物可以说是程子、朱熹和罗钦顺。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对“人心”和“道心”做了如下解释: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②
  朱子把人心、道心产生看作是“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朱子的这些语句后来成为理学界认识和说明人心和道心的根据。
  在人心道心论上,朱子对人心和道心、人心和人欲、天理和人欲进行区分。他认为,道心是觉于理的心,人心是觉于欲的心。①正心是道心,不正之心是人心。②至于人心,朱子跟程颐不同,没把人心看作人欲而予以否定,认为人心的危殆是因为它会成为人欲的萌芽。③所以人心本身不是恶的,但要是不精察,就会沦为人欲而变成恶。朱子虽然区别对待道心、人心和人欲,但是主张“自人心而收之则是道心,自道心而放之便是人心”④,提示人心和道心互相转化的可能性。对天理和人欲,朱子解释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着。”⑤也就是一心之中不能夹杂天理和人欲,天理存,人欲灭,天理和人欲不能共存。如此,朱子把人心看作既可以存天理而成为道心,又可以沦落成为人欲的,具有双重趋向的存在。
  韩国性理学相对于中国理学的特点在于更加注重“心性”问题,尤其对四端七情、人心道心的谈论上呈现出韩国性理学的特色——论辩。人心道心说是栗谷心性论的中心课题,也是栗谷与牛溪成浑(1535—1598)之间进行论辩的核心主题。在论辩过程中栗谷丰富和发展了人心道心说。
  栗谷继承了朱子的思想,认为“道义而发的心是道心,为口体而发的心是人心”⑥。栗谷把理气论和人心道心论看成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关系。他说:
  理气之说与人心道心之说,皆是一贯。若人心道心未透,则是于理气未透也。理气之不相离者,若已灼见,则人心道心之无二原,可以推此而知之耳。惟于理气有未透,以为或可相离各在一处,故亦于人心道心疑其
  ⑦有二元耳。⑦
  这是说,如果不理解理与气的“理气之妙”“体用一源”“理通气局”的关系,则人心道心的关系也无法透彻,将会误认为人心道心有“二元”。栗谷在“天人合一”的立场下,主张理气不是“二元”,所以人心道心也不能是“二元”的,人心道心都源于一心。
  栗谷在“理气之妙”的思维前提下,以“理”“气”来阐释“人心”“道心”。他认为在“气发理乘”的动静流行模式下,“人心”和“道心”都是“气发”的结果。要是“理”乘它的“本然之气”就会成为“道心”,要是“理”乘它的“所变之气”就会成为“人心”,而且具有过与不及。他说:
  人心道心俱是气发,而气有顺乎本然之理者,则气亦是本然之气也,故理乘其本然之气而为道心焉。气有变乎本然之理,则亦变乎本然之气也,故理亦乘其所变之气而为人心,而或过或不及焉。①
  可见,栗谷在人心、道心的产生上坚持了“气发理乘一途说”。栗谷又对朱子的“或原或生”解释道:“或原者,以其理之所重而言也。或生者,以其气之所重而言也。非当初有理气二苗脉也。”②认为虽然有重理而言“主理”,重气而言“主气”,但是其源是“一”,不要把朱子的真意误读为“二元”。对人心道心的理气论解释是在朱子那里几乎见不到的栗谷哲学的特点。
  栗谷人心道心论的特色是“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说”。这是栗谷早期对人心道心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栗谷早期把“人心”看成是恶的,晚年把“人心”看成是中立性的,“人欲”才是恶的,并主张栗谷早期和晚年的人心道心论不同。但笔者认为栗谷早期和晚年定论没有不同,在“气发理乘一途”的立场下,始终坚持了“人心”和“道心”的相互转化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栗谷那里,“人心”既是“一心”所发的“善的”和“恶的”结果的总称,又是相对于善的“道心”的恶的“人心”(人欲)的专称,既是“情”结果的“人心”,又是“意”结果的“人心”。栗谷继承朱子的立场,系统阐述了“人心的道心化”与“道心的人心化”为内容的“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说”。虽然朱子也谈论过“自人心而收之则是道心,自道心而放之便是人心”的人心道心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但只是一句之言,没有进一步深化和展开。而栗谷却把它升华为一种理论。
  那么,什么叫“人心道心相为终始”?栗谷解释道:
  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者何谓也。今人之心直出于性命之正,而或不能顺而遂之间之以私意,则是始以道心而终以人心也。或出于形气,而不咈乎正理,则固不违于道心矣,或咈乎正理,而知非制伏,不从其欲,则是始以人心而终以道心矣。①
  栗谷认为“性命之正”和“形气之私”谁主导谁,就决定“向人心”还是“向道心”转化的方向。那么,人心道心的相互转化如何可能?栗谷认为人心和道心不单单是情,还兼有意。因此人心和道心具有能够被意志改变的可能性。这就给栗谷的“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说”提供了根据。在这里窥见出栗谷重视意志的特点。这一特点进而在栗谷修养论中以强调“立志”的方式呈现。据于此,栗谷的以理气论来阐释人心道心和“人心道心相为终始说”是有别于朱子的特点。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红军
责任者
程子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罗钦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