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诚”及“敬”的修养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85
颗粒名称: 三“诚”及“敬”的修养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56-559
摘要: 本文探讨了李穑在性理学上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本心、本性作为太极,本质上是“绝对善性”。然而现实中存在矛盾,原因在于“气质”和“物欲”两种因素。他主张通过“克己复礼”的方法恢复“本然之善”,具体方法是实践“智仁勇”,践行“诚”的心态,并保持“戒慎恐惧”的敬畏态度。
关键词: 李穑 性理学 太极

内容

所有的人与天都是统一体的,人类的本心、本性作为太极,本质上具有“绝对善性”。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不善”的现象也确实存在,那这是为什么呢?李穑在《可明说》③中提及这个问题,通过如下引文,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本然之善固在也,而人有贤不肖智愚之相去也,何哉?气质敝之于前,物欲拘之于后,日趋于晦昧之地,否塞沈痼,不可救药矣。呜呼!人而至此,可不悲哉?一日克己复礼,则如清风兴而群阴之消也,方寸之间,粲烂光明,察乎天地,通于神明矣。溯而求之,则尧之克明峻德,光被四表者也。④
  李穑首先指出对人类而言“善”是本来就有的、普遍存在的。然后,指出在现实生活之所以出现矛盾是因为“气质”和“物欲”两种因素。这与朱子在注释《大学·明明德》时的主张是一致的。朱子指出作为人类,不管是谁天生都有虚灵不昧的明德,但是当“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①,即品质被掩蔽,被人欲所束缚时,明德就会变得晦暗。李穑在《可明说》中如下感叹道:“呜呼,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非二物也。而天与人判而离也久矣。”②由此可见,本来归为一体的“天/人”之所以分开的原因,也是因为“气质”和“物欲”两种因素。那么,要想找回原来的“善性”,如何才能恢复“天人一致”呢?李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修养论“克己复礼”起源于《大学·传首章》中所引用的“克明俊德”。那么,“克己复礼”“明明德”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李穑进行了如下论述:
  生知鲜矣,困学之士,惟力行一言,实入道之门也。力行之道,孜孜屹屹,不舍昼夜。始也,吾心也昭昭之明也;终也,吾心也与日月合其明。③则尧之放勋光被④,亦不能远过于此。其克明之大验欤,可明其思所以践名与字也乎无也。将欲践之,必自三达德,将践三达德,必自一,一者何?诚而已。⑤
  李穑提出了作为修养方法的“力行”⑥,也就是说需要不断的努力。《周易·乾卦》中的《大象传》所说“自强不息”,以及乾卦三爻的“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其具体的实例,通过渐渐的持续的努力,最终达成主体与客体统合,即“主客合一”的结果。
  “力行”的具体方法是实践“智仁勇”,然而要想实践“智仁勇”,就得践行“诚”。这种逻辑借鉴于《中庸》20章:“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①对此,朱子解释道,所谓的“达德”上下古今是同一道理,而“一”即是“诚”。②朱子认为达德是人类普遍被赋予的道德内涵,但是如果没有“诚”,就会被“人欲”所阻碍,难以实现达德。③
  胡云峰认为“诚”的概念源于“不欺”“不息”“无妄”“真实无妄”等观点。④“诚”字在《尚书》的“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章句中第一次出现,《中庸》则用来讲述鬼神的诚实。⑤由此可见,“诚”是面对超自然的绝对者,善良之人所具有的心态,是一种没有任何虚伪、纯粹的内心表现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大学·诚意章》中章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⑥而要想“毋自欺也”,就必须“慎独”。因为在不能被别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地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自己欺骗自己。如果像曾子所教诲的那样:“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⑦那么,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会时刻畏惧。《中庸》中所提及的“戒慎恐惧”是具体的“慎独”方法。所以,李穑主张用“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来践行“戒慎恐惧”。
  戒慎之何?存天理也。慎独焉何?遏人欲也。存天理,遏人欲,皆至其极,圣学斯毕矣。⑧
  戒慎恐惧是什么呢?是“存天理”,“慎独”是什么呢?是“去人欲”。只有“存天理,去人欲”,才能达到极致的境界,完成圣学。只有去掉会遏制“本然之善”“明德”的物欲(人欲),“本然之善”“明德”才能被恢复,被分开的“人”和“天”才能重新合而为一。李穑在《子复说》指出“复”的效果就是净化私欲。①李穑在《寂庵记》中将“戒慎恐惧”与“敬”联系在一起,如下所述:
  大(太)极,寂之本也,一动一静而万物化醇焉。人心,寂之次也,一感一应而万善流行焉。是以大学纲领在于静定②,非寂之谓乎?中庸枢纽在于戒惧,非寂之谓乎?戒惧,敬也;静定,亦敬也。敬者,主一无适而已矣。主一,有所守也;无适,无所移也。有所守而无所移,不日寂不可也。③
  李穑将《大学》的“静定”、《中庸》的“戒慎恐惧”都定义为“敬”,并且展示了学习“敬”的方法:“主一无适。”“主一”就是指将内心集中在一处,树立主体性。“无适”就是指内心不要被外物所牵制干扰,不要关心其他地方。因此,“主一”与“无适”并非两种观点。④朱子强调,如果集中一件事情的话,不要向东,也不要向西,而是要集中在中间。因为不到处走,所以只存在于内心。保存好内心,天理自然可以清晰可见。⑤也就是说,坚定地确立主体性,不要被外物所牵制动摇,坚守中心,这就是所谓的“敬”。李穑认为:“尊敬上天,向上帝呈上祭享,向四方的神灵敬上至诚,这些都是离不开‘敬’的。”⑥所以,李穑在学问以及政治方面一直强调“敬”。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甜甜
责任者
李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