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费/隐”的形而上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83
颗粒名称: 一 “费/隐”的形而上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49-5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宋代朱子学的特征,即由形而上的“理”学和形而下的“气”学组成的二重构造。其中,“费”是指作用深远广泛的形而下现象世界,“隐”是指本质隐秘的形而上世界。李穑在《之显说》中强调了“显/隐”适用于人心的观点,认为心本质是“隐”,而作用是“费”。同时,他也认为可以感受到的世界为“显”,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为“隐”。
关键词: 宋代 朱子学 形而上学

内容

宋代朱子学的特征是由构成世界的形而上的“理”学和形而下的“气”学而组成的二重构造。后者是通过感觉可以感受到的现象世界,即外显的世界。而前者则无法在现实世界里确实感受,是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内在“秘密世界”。这种世界观的原型,可以在《中庸》第12章的“费/隐”以及《周易》的《系辞传》上篇第12章中“道/器”等部分里找到,而李穑是根据“费/隐”构建了其世界观的核心观念。
  朱子在解释《中庸》的“君子之道,费而隐”时,将“费/隐”的概念定义如下:
  费用之广,隐体之微。①
  也就是说,“费”是指“用之广”,即作用的深远广泛;“隐”是指“体之微”,即本质的隐秘。君子之道具有两面性,即“深远广泛的作用”和“隐秘的本质”。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解释中得以诠释。
  或说形而下者为费,形而上者为隐。曰形而下者甚广,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而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②
  “费”作为形而下的现象世界,内在蕴含了运行其中却用感觉无法感受到的形而上者的“隐”。朱子认为“莺飞戾天,鱼跃于渊”的自然现象就是由于形而上者的“理”作用的结果,其根据就是“隐”。③以这种世界观为基础,李穑在《之显说》中,做出如下论述:
  隐不可见之谓也。其理也微,然其著于事物之间者,其迹也粲然。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日月星辰之布列,山河岳渎之流峙,不日显乎?然知其所以然者鲜矣。尊君卑臣,百度修举,诗书礼乐之·胃兴,典章文物之贲饰,不日显乎?然知其所由来者亦鲜。④
  这篇文章中对“隐”和“显”进行了对比⑤,“隐”是无法感受到的道理,而“显”不仅是指出现这种道理的自然现象,而且还包括“诗书礼乐,典章文物”之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点与将“费”主要解释成为自然现象的现存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李穑的特征可以从《之显说》中关于“显/隐”适用于人心的句子中可见一斑。
  求之人心,鉴空衡平,物之来也无少私,云行水流,物之过也无少滞。其体也,寂然不动,其用也,感而遂通,光明粲烂,纯粹笃实。谓之隐,则彻首彻尾,谓之显,则无声无臭。故曰:“君子之道,费而隐。”鬼神之德,莺鱼之诗,可见矣。是以显之道,观乎吾心,达乎天德而已矣。①
  在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完全将心空出来,不向任何一方倾斜,寂然无声的本质是“隐”,而可以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使“道”得以发挥的作用就是“费”。②如果用18世纪“未发论”的术语来表达的话,那么,“隐=未发;费=已发”。③李穑强调显/隐之道便是达到了最终实体的境界,即:天德。关于李穑认为可以感受到的世界为“显”,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为“隐”的观点,在如下章句中有所体现,即:
  夫理无形也,寓于物。物之象也,理之著也。④
  从引文可知牧隐认为世界是无形的“理”,其“理”是由物象构成。同时,从“虽道之在大虚,本无形也,而能形之者唯气为然”⑤这句话来看,无形的“道”是通过“气”显现并且具体化的。从这篇文章总体来看,可以得知,他将无形的“道”和有形的“气”结合起来,形成形而上学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从权近的《牧隐先生文集序》中得以印证。
  有天地自然之理,即有天地自然之文。日月星辰得之以照临,风雨霜露得之以变化,山河得之以流峙,草木得之以敷荣,鸢鱼得之以飞跃。凡万物之有声色而盈两仪者,莫不各有自然之文焉。其在人也,大而礼乐刑政之懿,小而威仪文辞之著,何莫非此理之发现也?①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知道,“显/隐”的结构分别与“理/文”的结构相对应。引文主张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的现象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类的行为都是“理”的发现。由此让人联想到朱子在注解中强调:苍鹰翱翔,鱼儿跳跃都是由于“理”发挥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两个领域并不是分开的,只是世界的两个层面而已。李穑对此提出真知卓识,即隐和显并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体用同出一源。②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甜甜
责任者
李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