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对立关系下的脉络性转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74
颗粒名称: (一)时间对立关系下的脉络性转换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33-536
摘要: 本文讨论了孟子与孔子思想的区别以及孟子思想在脉络性转换中的对立关系。冢田大峰指出,尽管孟子自称“私淑”孔子,但其学风并非孔子的正统,孟子的一些主张与孔子的思想不同。荻生徂徕则批评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差异,并将《孟子》视为与“先王之道”对立的经典。徂徕认为,孟子的思想中包含许多孔子未曾言及的内容,因此不以《孟子》解释孔子之道为妥当。徂徕通过批判孟子的各种论述,强调孟子的思想无法与先王之道兼容。徂徕的弟子太宰春台更进一步指出,因孟子的误导,儒学在千百年来对国家无补,只是教授和舌耕者的谈资。徂徕主张以古文辞为基础,通过学习六经来寻求真正的先王之道。徂徕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言语尽乎道”,并违背了孔子的默而识之原则。综上所述,孟子学在徂徕的观点中被用作与先王之道对立的对象,强调了时间轴中的古道传统。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思想区别

内容

孟子虽自称“私淑”孔子,但反对孟子思想者,常区分孔子与孟子之别,江户后期儒者冢田大峰《孟子断》的一句话可为代表①:
  夫孟子之志,则虽固宗孔子也,而其学风则非孔子之正统也。所谓四端之心以求仁义礼智,谓性善以明仁义之有于己,浩然之气以谓仁义之功用,及存心、放心、尽心之说,皆是孔子之所未尝言,言其所未尝言者,岂谓之嫡宗乎哉?孔子则不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孟轲则不主学,徒求之于心,四端、性善、养气、存心、尽心之说,皆是使人自思者也。以孔子见之,则是所谓以思无益而已。以其所谓无益者,如何得岂孔门之关钥。
  上述之言是针对伊藤仁斋视“孟子之书,为万世启孔门之关钥者也”之说,充分说明孟子的许多主张是“言孔子所未尝言”。对于仁斋视《论语》为“宇宙至极第一书”,《孟子》是《论语》的最佳解释者,批判这样论点最早的是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徕,徂徕对治仁斋学的思想武器则是“道存六经”。①从时间轴上,所谓“道存六经”一开始就切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把《孟子》作为对立关系来凸显其所谓的“先王之道”,认为孔子代表“先王之道”之继承者,孟子则是开创“儒家者流”的始作俑者。徂徕极力地浚别“先王之道”和“儒者之道”,曾叹道:“吁嗟!先王之道,降为儒家者流,斯有荀孟,则复有朱陆,朱陆不已,复树一党,益分益争,益繁益小,岂不悲乎。”②徂徕弟子太宰春台也一再说明:“古者未有儒家,子思、孟轲之流,降为儒家。秦汉之际,乃有是名,则与诸子百家为伍而已,曾谓先王之时有儒家乎!”③太宰春台更论孟子之害:
  轲自以为孔子之徒,而其不达道如是,自是先王之道,降为儒家者流,遂令后世谓儒者难与进取,千百年来,儒生之谈,无补于国家,由轲之误也。然此祸胚胎于子思氏,而成于孟氏,则荀卿之非二子,可谓知言也。④
  按此处所谓“儒家者流”,春台特指为“无补于国家”,不为世用,只知教授生徒,舌耕以食者,足见其非孟之深。⑤观其《孟子论》之作,一一批判孟子的养气论、经权论、心性论、王霸论以及管仲论等,《孟子》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几乎不为春台所接受。
  “先王之道”的经典在六经,由于经过孔子的整理,孔子乃有整理六经之功,“道”的源头还不在孔子,所以对于私淑孔子的孟子之著作,只是“私言”,但却被宋儒拿来解“孔子之道”对此,徂徕批评道⑥:
  近世诸老先生多以《孟子》解《论语》,亦未知孟子与外人争者也,岂足以解门内之言乎,其(诸子)解经,皆以理而不以道,可谓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矣,其专心四书而忽略六经,亦坐是故耳。
  如是,《孟子》成为与“先王之道”对立的经典,形成“古道”失真的源头,导致宋儒借《孟子》解《论语》,使孔子之道失真,如徂徕以下所说①:
  程朱诸公,虽豪杰之士,而不识古文辞,是以不能读六经而知之,独喜《中庸》《孟子》易读也,遂以其与外人争者言,为圣人之道本然。又以今文视古文,而谓乎其物,物与名离,而后义理孤行,于是乎先王孔子教法不可复见矣。
  以上批判宋儒“以今文视古文”“不能读《六经》”“独喜《中庸》《孟子》”,都凸显出时间轴上的“古”才是“道”的源头,寻“道”必从《六经》之古文辞,不可只从“今文”着手。徂徕的圣人观也是从“古”的立场而发:“古有圣人,今无圣人,故学必古。……故欲知今者,必通古;欲通古者,必史,史必志,而后六经益明,六经明而圣人之道无古今,夫然后天下可得而治,故君子必论世。”②如是徂徕所谓“圣人—古道—六经—古文辞”都是验证“先王之道”的关键。那么《孟子》的问题在哪里?徂徕说③:
  孔子尝曰:“默而识之”,为道之不可以言语解故也。孟子而下,此道泯焉,务欲以言语尽乎道也,以聒争于不知者之前焉。夫人不可以言喻也,况可以言服其心乎,故其言之明畅备悉,适足以为一偏之说耳。故性善性恶,聚讼万古,程朱性理,不过为坚白之辨,悲哉!
  原来孟子及宋儒的问题是“言语尽乎道”,心性论之辨开启宋儒聚讼纷纭的性理学,根本违反孔子“默而识之”的不可道的原则。徂徕认为“道”不能是那样被“言语尽乎道”的道,《孟子》成为徂徕用来凸显“古道”的对立者,由《孟子》的对立,照映出以下徂徕学的特质:
  第一,六经的“先王之道”之“古道”,并不等于孟子所谓的“王道”之“今道”。
  第二,六经之道具体地展现在先王制度之礼乐刑政,根本无孟子抽象的心性论的争议。
  第三,只有六经下的君臣绝对观,没有孟子的君臣相对论。
  第四,圣人是不可学而至,不是孟子所言“可学而至”。
  由此可知,宋儒以孟子为师,开发出更上层抽象玄理的性理学,如今徂徕从孟子的对立面釜底抽薪,找回时间轴的古道。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孟子》在徂徕学上扮演着脉络性转换的对立关系,“时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要素,孟子学成为徂徕回返先王之道轨迹的对立物。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崑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