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近思录栏外书》的见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64
颗粒名称: 二 《近思录栏外书》的见解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514-5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佐藤一斋在《近思录栏外书》中对朱熹和王守仁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他频繁引用王守仁的观点来解释《近思录》,与朱熹的学说存在明显的分歧。一斋认同王守仁采用“古本”,批评朱熹删去了某些重要内容。他赞同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批评朱熹模糊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异。此外,在一些论述中,一斋也认为朱熹的学说与程朱学相比,王守仁的学说更为优秀。根据他的注释,可以明确看出一斋明确站在阳明学的立场上,对王守仁的学说持支持态度。因此,一斋在《近思录栏外书》中呈现出明确的阳明学立场。
关键词: 佐藤一斋 朱熹 观点

内容

接下来,我们考察一下《近思录栏外书》中佐藤一斋的见解。②首先从结论来说,这本作为《近思录》的注释书是非常特殊的。尽管《近思录》是一部被称为“朱子学之圣典”的著作,但是,一斋却频繁地引用王守仁的观点来解释其中的内容。书中所引用的王守仁的观点共有34条,包括直接引文和一斋所概括的间接引文。除了引用朱熹学说(大多引自《朱子语类》)以外,引用王守仁的部分最多。③另有三处引用了陆九渊的学说。众所周知,王守仁的学说,大多是在对朱子学的反假定当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大多数的场合,一斋的引文内容与其说有助于对《近思录》的理解,倒不如说恰恰相反,大多是些与朱熹观点相对立的内容而有碍于理解《近思录》。例如,在《近思录》卷二“为学大要”第78条中,记述了程颐(伊川)与谢良佐(显道)之间的一段问答:
  谢显道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④
  在这段问答当中,程颐向谢良佐表明了修养工夫的必要性。对此,一斋引用了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卷《启问道通书》中讲的一段话:“《传习录》,周道通举此条为问。文成答曰:‘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在这段引文当中,王守仁认为,程颐与谢良佐的这段对话内容只不过是他们两人的个人见解,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孔子“天下何思何虑”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在引用了上述这段引文之后,一斋附上了自己的注释:
  愚谓文成见解都出其独特,与旧说不同。《朱子语类》云:程子道恰好工夫,便是教他著下学底工夫。文成释此语,又与朱异。
  在这里,一斋表明王守仁的理解“独特”,同时,他也表明这段问答所表述的正是朱熹教人“下学底工夫”的观点。关于王守仁的上述见解,因为与朱熹有所不同,后来受到了批评,但是,没有人进一步揭示朱王双方到底谁的理解更好。因此,从一斋的注释中我们看不到他到底偏向于朱熹和王守仁的哪一方。关于一斋大量引用王守仁学说的这种做法,上面提到的山崎道夫则表示:“在调和程朱学与陆王学之主张的过程中,一斋的学术是有其亮点与特色的。”①明确地为作为朱子学者的一斋进行辩护。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接下来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近思录》卷二“为学大要”第83条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②在有关此条的注释中,佐藤一斋表示:
  本书“天心”下尚有数语。曰:“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愚谓此语极精诣,与余姚致良知之旨相吻合。文公何以削之邪?
  在一斋看来,朱熹《近思录》将该文接下来的有关“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对比论述删去,这个做法是应当受到批判的,而批判的理由并不是来自文献学,而是来自是否与“余姚致良知之旨”相符这一纯粹哲学上的理由。众所周知,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是阳明学与朱子学的重大分歧点,两者之间没有“调和”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斋明确地站在阳明学的立场上,对朱熹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异模糊化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另外,从内容上也可看出,一斋在本书当中将朱熹、程子、王守仁这三位进行比较之后,所得出的往往是王守仁的学说最为优秀这一结论。《近思录》卷十三“异端之学”第4条载:
  释氏本怖死生,为利岂是公道?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是也?元不相连属,但有间断,非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彼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①
  这是批评佛教割裂了“上达”与“下学”。一斋对这条文字的注释是:
  朱子以“尽心知性”为知,以“存心养性”为行。程子则以“尽心知性”为上达,以“存心养性”为下学,故以存养一段为竺氏所无也。至于孟子本意,则如王子所云:“尽心知性是圣人分上事,存心养性是贤人分上事。”此说毕竟不可易耳。
  一斋认为,朱熹将“尽心知性”看作知、将“存心养性”看作行,而程子(程颢)将分别以“上达”和“下学”来区分“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相比之下,将这两项工夫内容分别认定为“圣人分上事”和“贤人分上事”的王守仁的学说才是不容更改的定论。
  另一方面,在本书中也能找到几处认为朱熹、程子的学说与王守仁的学说有着相同价值的评论。比如,在《近思录》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第5条:
  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得其分也。……故皆有定志,
  而天下之心可一。……①
  程颢认定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地位与德性是相符的,人人都有志向,人心皆安定。对此,一斋评注道:
  余姚《拔本塞源论》,可谓详尽无余蕴矣。然其论所归,不出于此条之范围。学者宜反复而得其意。
  在一斋看来,《传习录》中卷《答顾东桥书》(即《拔本塞源论》)中的论述比该条记述更加详细,不过所得出的结论则是一致的。然而,须注意的是,尽管与该条一样,《答顾东桥书》也描绘了古代社会安定祥和的景象,但是,正如其中所描述的: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
  这是说,三代社会景象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万物一体之教在当时的社会得以深深扎根的缘故。因此,这完全是根据王学的万物一体论②所得出的结论。一斋认定两者的结论相同,就此来看,他对该条的把握就是以王学的万物一体论为依据的。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佐藤一斋《近思录栏外书》“为学大要”第83条依据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对《近思录》文本进行了批评,此外,正如“异端之学”第4条所示,他对王守仁学说的评价往往高于对朱熹的评价,而在“治国平天下之道”第5条当中,他对程朱学说与王守仁的学说则给予了同样的评价。由此可见,这些评论都是站在王学立场上思考问题的结果。因此,佐藤一斋在《近思录栏外书》中所表现出来的阳明学的立场应当是确定无疑的。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佐藤一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