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19
颗粒名称: 前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384-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学者荻生徂徕,他以自称为“海内第一流人物”和批评其他人物为特点。他病重时留下遗言,认为自己是宇宙间一流人物,上天为他的离世而感动得降下大雪。他除了孔子以外,对其他如孟子、程朱、陆王等中日儒学史上的第一流人物都持批评态度。他还期望中国“圣人”在日本重现,认为只有他才能承担起重振圣人之道的大任。这段摘要展示了徂徕的狂放性格和强烈批判性,以及他对自身学识的高度自信。
关键词: 日本 徂徕 人物特点

内容

日本德川幕府享保十三年戊申(1728)正月十九日,江户城内,漫天大雪,荻生徂徕(字茂卿,1666—1728)病重垂危,他留下的一番“临终”感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海内第一流人物茂卿将殒命,天为使此世界银。①
  徂徕以“海内第一流人物”自许,并且说上天为他的行将离世而感动得降下大雪,将世界大地披上银装,语气中透露出徂徕的狂放性格。
  徂徕曾在回答学问之外有何爱好的提问时,这样说道:
  余无他嗜玩,惟啮炒豆,而诋毁宇宙间人物而已。②
  所谓“诋毁宇宙间人物”应当是徂徕的一句大实话,这一点从其思想的强烈批判性可以得到印证,徂徕除了孔子以外,孟子、程朱、陆王乃至日本的仁斋等一大批中日儒学史上的第一流人物均不在他的眼里,都是其思想的批判对象。可以说,徂徕学的批判性在“诋毁宇宙间人物”与“海内第一流人物”这两句自述中已经表露无遗。
  不仅如此,徂徕还期望着中国“圣人”在日本重现,据徂徕二传弟子汤浅常山(1708—1781)《文会杂记》所载,徂徕平时常念叨一句话:
  徂徕每自言:“熊泽之知,伊藤之行,加之以我之学,则东海始出一圣人。”①
  “东海”这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一个称呼,熊泽即阳明学派中江藤树(1608—1648)的弟子熊泽蕃山(1619—1691),他的“经世论”在江户时代很出名,伊藤即古学派代表人物伊藤仁斋(1627—1705),以恢复儒学古义为一生事业。关于熊泽,徂徕所言不多,至于仁斋,则是徂徕中年以后的攻击对象,但他对此二人都表示了尊重,徂徕曾说熊泽和仁斋是德川之世百年来的两位“儒者巨擘”,余者皆碌碌之辈。②可证上引汤浅常山之记述当非虚言。
  其实,“圣人”概念在徂徕的心目中分量很重。按照他的历史观来判断,“圣人”产自中国,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广义上还可包括伏羲、神农和黄帝,孔子因其诏述六经有功而亦可算是圣人。徂徕对圣人有一项严格定义:“圣者作者之称也。”③所谓“作者”盖谓圣人“制作礼乐”④,据此,圣人必须是能为天下制定礼乐秩序的拥有君主地位的天子,故圣人又等同于“天子”⑤,不仅如此,圣人制作礼乐须符合“天时”,只有在“革命之秋”才可能实现⑥。因此,中国圣人唯存在于上古“而今无圣人”①,至于日本则从未有过圣人,他说:“东海不出圣人,西海不出圣人。”②然而,现在我们却得知徂徕心中其实渴望着“东海”有圣人重现于世。只是徂徕纵有冲天之豪气,尚不至于以“圣人”自许。
  可是,若从学术立场出发,徂徕却坚信圣人之道在孔子之后的彼邦中国既已踏上日薄西山之一途,及至宋儒以降则已完全失传,甚至宋代大儒朱熹或者德川大儒仁斋都无以承担起重振圣人之道的大任,唯有他才有资格担此大任,这由其亲口所述可以为证:
  呜呼,孔子没而千有余年,道至今日而始明焉,岂不佞之力哉!天之
  命之也。不佞藉此而死不朽矣!③若与徂徕自许“海内第一流人物”合观,可以断言上述这句徂徕语不啻是说“孔子之后第一人”非他莫属,而且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他亦可借此而“永垂不朽”了。
  至此,我们不禁会想:徂徕到底是何许人也?徂徕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