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贝原益轩“大疑”之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998
颗粒名称: 四 贝原益轩“大疑”之由来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者贝原益轩在其晚年对朱子学产生怀疑,并将其疑问著录于《大疑录》中的情况。益轩的思想受到明代思想家吴廷翰等人的影响,但他对朱子学的批判主要是自我思考的结果。虽然益轩和另一位朱子学者伊藤仁斋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从整体来看,他们的思想并不相同。益轩认为“理”存在于“气”之中,强调从“气”的角度来理解“理”,这和仁斋的思想有所不同。
关键词: 朱子学 贝原益轩 疑问

内容

有学说认为,益轩《大疑录》中所述之朱子学批判亦是受中国思想家影响所致。①朱子学者贝原益轩至其晚年,将自身对朱子学所抱持的疑问著录于《大疑录》中一事十分有名。《大疑录》初稿的脱稿年代不明,而流传于世之版本皆为经过相当程度改订之物。②
  牧克己氏在调查了益轩所做的读书摘要《知约》后,认为《大疑录》之内容乃根据明代林希元、柯尚迁、魏壮渠、郝京、张燧,清代王嗣槐,南宋黄震等人而来。③同时注意到益轩曾读明代吴廷翰之《吉斋漫录》《瓮记》《椟记》,尤其对《吉斋漫录》爱不释手。④因此与仁斋不同,益轩思想中有着受明代思想家影响的可能性。特别是其对罗钦顺的“理只是气之理”(《困知记》一)、“理须就气上认取”(《困知记》二)等主张有着高度评价(《大疑录》上)。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这些部分毕竟仅是在受到外部思想刺激后而产生,本质性的核心部分依旧是益轩自身思考的结果,是其对朱子学之理产生疑问所致。三浦秀一氏注意到,益轩在其39岁时所著《近思录备考》中,已有对朱子学产生怀疑的内容,认为益轩自我思考的结果,便是完成《大疑录》的过程。⑤
  另外,益轩在日记中记述了曾与仁斋晤会,但最终并未达成意见上的一致。⑥同时益轩著述《童子问批语》,对仁斋主要著作之一的《童子问》进行了批判⑦,其曰:
  其说往往与时习新知所录同意者多矣。……初吾不知仁斋之所说之出处,还见郝景山之《时习新知》,始知其学有所本。盖仁斋所说,皆是郝景山之所见也,如合符节。亦即益轩认为仁斋之思想根源来自郝敬(1558—1639)。确实,郝敬有“天地之间惟气,人身亦惟气,人与天地相通亦惟气。……世儒离气言理,空谈性命,与孔孟之旨戻”(《时习新知》一)等论述,然此亦同于前述吴廷翰之情况相同,仅为结果上之相似,若从思想骨架等整体角度来看,则不可与仁斋之思想混作一同。①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