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仁斋学与气学的思想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997
颗粒名称: 三 仁斋学与气学的思想关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思想家吴廷翰的《吉斋漫录》对伊藤仁斋的影响,以及仁斋与中国的气之思想的区别。吴廷翰在分类上属于“气之思想家”之一派,而仁斋则持以人道为中心,将天道与人道分而为二。虽然仁斋与气之思想家戴震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思想构造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戴震所生活的时代晚于仁斋近百年,两者被视为平行现象。
关键词: 明代 思想家 吴廷翰

内容

明代思想家吴廷翰的《吉斋漫录》一直被认为是伊藤仁斋的学问蓝本。①但仁斋并无阅览过该书之痕迹。虽然仁斋之弟子中江岷山在其著《理气辩论》中引用了吴廷翰之学说,然仁斋在总结自身思想经历后,吐露出此乃其自身之领悟体会。我们当然应该相信其亲口所言(《读予旧稿》《同志会笔记》等)。
  吴廷翰所述与仁斋类似之处,可以列举如下:“盖上天之事,只是气。理即气之条理,用即气之妙用”(《吉斋漫录》上);“凡言性,则已属之人物,即是气质”;“盖性即是气……故凡言性也者,即是气质。若说有气质之性,则性有不是气质者乎”(同上)。可见,吴廷翰在分类上属于所谓“气之思想家”之一派。②
  将宋代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分为三大系统进行整理的方法在中国及日本都不时可见。即朱子学理气二元论(又或“理之思想”)、阳明学心学(又或“心之思
  想”)、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王夫之直至戴震等“气之思想”。①同时部分
  论文中仁斋亦被编入“气之思想”这一系统之中。②
  然而仁斋与中国的气之思想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吴廷翰有如下论述:
  人之初生,得气以为生之之本,纯粹精一,其名曰性。性为之本,而外焉者形,内焉者心,皆从此生。(《吉斋漫录》上)
  生者,人之性也。性者,人之所以生也。盖人之有性,一气而已。朕兆之初,天地灵秀之气孕于无形,乃性之本,其后以渐而凝,则形色、象貌、精神、魂魄莫非性生,而心为大。(同上)此处言天地之气为心之性,亦即持以天道来阐述性之方法。而仁斋则有如下的论述:
  凡圣人所谓道者,皆举人道而论之。至于天道,则夫子之所罕言,而子贡之所以为不可得而闻也。(《语孟字义》上“道”四)
  道者人伦日用当行之路。(《语孟字义》上“道”二)
  仁斋在此将天道与人道分而为二,与吴廷翰之思想构造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同时,仁斋另有如下论述:
  晦庵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日用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倒说也。盖性者,以有于己而言,道者以达于天下而言。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也。故有人,则有性;无人,则无性。道者,不待有人与无人,本来自有之物,满于天地,彻于人伦,无时不然,无所不在。岂容谓待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而后有之哉?”若晦庵所说,则是性本而道末,性先而道后,岂非倒说乎?(《童子问》上,第十四章)
  此处仁斋批判朱熹在《中庸章句》第一章中,以天赋之性为先,视人道之道为后的论述乃是“倒说”。对于仁斋之批判,益轩展开了如下的反驳:
  道之有名,通天地人而言,其理乃一也。然在天在人,其事自殊,不可混而同之。盖一阴一阳者,在天之道也。此在人之先,为性之本。(《童子问批语》)
  这是说,益轩此著依旧停留在朱子学的立场上。①然须注意的是,相对于仁斋以人道为中心这一姿态,益轩则是以天道为根据展开论述。此正是仁斋与朱子学及气之思想家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朱子学与气之思想皆以天道为本来阐述人道。
  从根本上来讲,对朱子学进行批判时,理自然而然会成为批判之中心,而与之相对的气亦理所当然被放大。仁斋与素行相互之间并未接触过对方的著述,但在议论上却大同小异的理由亦在于此。两者皆以朱子学为与其自身思想对立之物,同时以朱子学的用语来组建自身之理论。另外,气之思想家们亦并不否定理之概念本身,而是认为问题在于朱子学对理的解释有误。②仁斋也并不否定理这一概念本身。气之思想家们试图从气的自然运动中寻得理的存在。而仁斋则尝试从日常社会中找寻人们应当追求之道。天与地皆有道,然其道非人类所应追寻之物,人所追寻者唯人道而已。这一限制性正是仁斋思想之特色所在。
  仁斋言天道乃一元气之生生,此正是仁斋被误解为气之思想家的原因,其曰:
  何以谓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耶?此不可以空言晓,请以譬喻明之。今若以版六片相合作匣,密以盖加其上,则自有气盈于其内。有气盈于其内,则自生白醭。既生白醭,则又自生蛀蟫。此自然之理也。盖天地一大匣也,阴阳匣中之气也,万物白醭蛀蟫也。是气也无所从而生,亦无所从而来。有匣则有气,无匣则无气。故知天地之间,只是此一元气而已矣。(《语孟字义》上“天道”三)
  然而,此处的论述并非在积极展开天道论的基础上设定人道论之基础,而是阐述天地乃一元气之生生不息,因此不可能尽获其理。生生不息这一现象虽亦出现在人道论中,但一元气生生之论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防止将天道论导入人道论的存在。仁斋思想的特色在于将人类所应关怀的对象限定在人道内。其所言一元气生生论,在提示了世界观的同时,亦使得追求天道之理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同时,仁斋以“性”为“气质之性”,此亦仅仅是利用朱子学之用语,而非为了将“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气拉上关系。
  另一方面,仁斋与气之思想家戴震间的相似之处亦时有耳闻。戴震所生活的时代晚于仁斋近百年,彼此互不知晓。因此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偶然的巧合①,然而有学者却认为这是朱子学扩散过程中,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现的平行现象②。仁斋虽在《论语古义》中频繁地引用明代《论语大全》,同时熟读罗钦顺的《困知记》,但其思想归根结底仍是仁斋在自身思考的基础上,蜕化自朱子学之结果,不可过度评价明代儒学所带来的影响。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廷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