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912
颗粒名称: 北宋理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52-253
摘要: 本课题对北宋理学的经典诠释思想进行研究,展现不同人物的经典诠释思想及其对北宋理学思想形成的作用。揭示“意义的有效”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梳理北宋理学经典诠释范式的演变,提出北宋理学经典诠释的两种形态。
关键词: 北宋理学 课题研究

内容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课题意欲对宋明理学进行完整且深入的研究,北宋时期(960—1127年)是一个不能被绕开的时间段。北宋时期是宋明理学学术气质与思想框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该阶段思想交锋的激烈与观念形态的多样令人瞩目;北宋理学家群体对儒家经典文本进行了广泛而新颖的诠释,最终实现了理学形而上学话语体系的确立。然而,在当前哲学界的语境中,北宋时期的理学及其经典诠释理论往往意味着某种“不够成熟”或“尚未完成”,这种观点主要是以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及其经典诠释理论为参照系,以理学形而上学的真正确立为标准。相应地,以往学界对宋代理学经典诠释的研究,宏观上较多关注从“汉唐注疏”到“宋明义理”的转变,其中涉及北宋理学的经典诠释实践;微观上倾向于在南宋理学的脉络下讨论宋代理学经典诠释的内容与特质,需要上溯北宋理学的经典诠释理论。这种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热度的反差,恰好提醒我们需要注意:北宋时期理学的经典诠释,除了是今人熟悉的“宋学之兴起”、“经学变古”的表征之外,内部也存在着理学命题的演进和诠释范式的演变,其所包含的诸如经典诠释与北宋理学的关系等丰富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深入探讨上述问题,在学术价值方面,不仅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普遍的诠释学意义;在应用价值方面,能够为当下文化复兴中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提供借鉴启发,也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本成果以北宋理学的经典诠释思想为研究对象,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范仲淹、孙复、胡瑗、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张载、二程为个案,展现上述人物各自的经典诠释思想及其对北宋理学思想形成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呈现北宋理学人物不同的经典诠释理论、实践与特征,说明北宋理学经典诠释范式与形态的内部演变、北宋理学经典诠释与理学形成的关系、北宋理学经典诠释思想的比较哲学意义等问题。
  本课题主要观点:
  1.揭示“意义的有效”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本成果从北宋理学经典诠释思想中提炼出的“意义的有效”内涵有:对当时思想家普遍关注或致力解决的问题给予回答、言说方式或思维方式为当时的知识共同体所接受、提出的价值取向或理论基型被知识共同体所认同。相比现代逻辑学“逻辑的有效”、“实质的有效”或“修辞的有效”等评判,“意义的有效”能够为中国经典诠释的有效性判断提供更为适合的标准。
  2.梳理北宋理学经典诠释范式的演变。本成果细化了以往学界较多关注汉唐注疏到宋明义理的宏观转向的研究模式,呈现了北宋理学经典诠释范式从“达用”到“明体”的内部演变。范仲淹、孙复、胡瑗、欧阳修等理学家多采取“达用”的经典诠释范式,其目标在于经世致用;周敦颐、王安石、张载、二程等理学家则多采取“明体”的经典诠释范式,其目标主要是道德修养工夫及其背后的形上体系建构。
  3.提出北宋理学经典诠释的两种形态。本成果根据文本诠释与思想形成之关系的三种构成:文本、观念与思想,提出汉唐儒学的注疏训诂属于“文本的诠释”,范仲淹、孙复、胡瑗、欧阳修等理学人物的经典诠释属于“观念的诠释”,周敦颐、王安石、张载、二程等理学人物的经典诠释属于“思想的诠释”。北宋理学经典诠释形态的演变,是从“文本的诠释”转型为“观念的诠释”再渐化为“思想的诠释”的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朱子学年鉴.2021》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9部分: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收录《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元理》《明清朱子学将是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增长点》《2021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简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金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