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370
颗粒名称: 纲领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12
页码: 1624-1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鲁隐初僭史,举贤而成燕说,学《春秋》者多凿根据,但担心夫子家奴出来说夫子当时之意不同。
关键词: 《春秋》 内外征伐 孔子

内容

《春秋》煞有不可晓处。泳。
  人道《春秋》难晓,据某理会来,无难晓处。只是据他有这个事在,据他载得恁地。但是看今年有甚么事,明年有甚么事,礼乐征伐不知是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只是恁地。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知得他肚里事!义刚。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想孔子当时只是要备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写在这里,何尝云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邪?且如书会盟侵伐,大意不过见诸侯擅兴自肆耳。书郊禘,大意不过见鲁僭礼耳。至如三卜四卜,牛伤牛死,是失礼之中又失礼也。如“不郊,犹三望”,是不必望而犹望也。如书“仲遂卒,犹绎”,是不必绎而犹绎也。如此等义,却自分明。近世如苏子由、吕居仁,却看得平。闳祖。
  《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贬。初间王政不行,天下都无统属;及五伯出来扶持,方有统属,“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后来五伯又衰,政自大夫出。到孔子时,皇、帝、王、伯之道扫地,故孔子作《春秋》,据他事实写在那里,教人见得当时事是如此,安知用旧史与不用旧史?今硬说那个字是孔子文,那个字是旧史文,如何验得?更圣人所书,好恶自易见。如葵丘之会,召陵之师,践土之盟,自是好,本末自是别。及后来五伯既衰,溴梁之盟,大夫亦出与诸侯之会,这个自是差异不好。今要去一字两字上讨意思,甚至以日月、爵氏、名字上皆寓褒贬。如“王人子突救卫”,自是卫当救。当时是有个子突,孔子因存他名字。今诸公解却道王人本不书字,缘其救卫,故书字。孟子说:“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说得极是了。又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此等皆看得地步阔。圣人之意只是如此,不解恁地细碎。淳。义刚录云:“某不敢似诸公道圣人是于一字半字上定去取圣人只是存得那事在,要见当时治乱兴衰;见得其初王政不行,天下皆无统属,及五伯出来如此扶持,方有统属。恁地,便见得天王都做主不起。”后同。
  问《春秋》。曰:“此是圣人据鲁史以书其事,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尔。其事则齐威、晋文有足称,其义则诛乱臣贼子。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如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继故不书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若威公之书即位,则是威公自正其即位之礼耳。其他崩、薨、卒、葬,亦无意义。”人杰。
  《春秋》有书“天王”者,有书“王”者,此皆难晓。或以为王不称“天”,贬之。某谓,若书“天王”,其罪自见。宰咺以为冢宰,亦未敢信。其他如莒去疾、莒展舆、齐阳生,恐只据旧史文。若谓添一个字,减一个字,便是褒贬,某不敢信。威公不书秋冬,史阙文也。或谓贬天王之失刑,不成议论,可谓乱道!夫子平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至作《春秋》,却因恶鲁威而及天子,可谓“桑树著刀,榖树汁出”者!鲁威之弑,天王之不能讨,罪恶自著,何待于去秋冬而后见乎!又如贬滕称“子”,而滕遂至于终春秋称“子”,岂有此理!今朝廷立法,降官者犹经赦叙复,岂有因滕子之朝威,遂并其子孙而降爵乎!人杰。
  《春秋》所书,如某人为某事,本据鲁史旧文笔削而成。今人看《春秋》,必要谓某字讥某人。如此,则是孔子专任私意,妄为褒贬!孔子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今若必要如此推说,须是得鲁史旧文,参校笔削异同,然后为可见,而亦岂复可得也?谟。
  书“人”,恐只是微者。然朝非微者之礼,而有书“人”者,此类亦不可晓。闳祖。
  或有解《春秋》者,专以日月为褒贬,书时月则以为贬,书日则以为褒,穿凿得全无义理!若胡文定公所解,乃是以义理穿凿,故可观。人杰。
  “世间人解经,多是杜撰。且如《春秋》只据赴告而书之,孔子只因旧史而作《春秋》,非有许多曲折。且如书郑忽与突事,才书‘忽’,又书‘郑、忽’,又书‘郑伯、突’,胡文定便要说突有君国之德,须要因‘郑伯’两字上求他是处,似此皆是杜撰。大概自成、襄已前,旧史不全,有舛逸,故所记各有不同。若昭、哀已后,皆圣人亲见其事,故记得其实,不至于有遗处。如何却说圣人予其爵,削其爵,赏其功,罚其罪?是甚说话!”祖道问:“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如何?”曰:“只是被孔子写取在此,人见者自有所畏惧耳。若要说孔子去褒贬他,去其爵,与其爵,赏其功,罚其罪,岂不是谬也!其爵之有无与人之有功有罪,孔子也予夺他不得。”祖道。人杰录云:“苏子由解《春秋》,谓其从赴告,此说亦是。既书‘郑伯、突’,又书‘郑世子、忽’,据史文而书耳。定、哀之时,圣人亲见,据实而书。隐、威之世,时既远,史册亦有简略处,夫子亦但据史册而写出耳。”
  或说:“沈卿说《春秋》,云:‘不当以褒贬看。圣人只备录是非,使人自见。如“克段”之书,而兄弟之义自见;如蔑之书,而私盟之罪自见;来赗仲子,便自见得以天王之尊下赗诸侯之妾。圣人以公平正大之心,何尝规规于褒贬?’”曰:“只是中间不可以一例说,自有晓不得处。公且道如‘翚帅师’之类,是如何?”曰:“未赐族,如挟、柔、无骇之类。无骇,鲁卿,隐二年书‘无骇’,九年书‘挟卒’,庄十一年书‘柔’,皆未命也。到庄以后,却不待赐,而诸侯自予之。”曰:“便是这般所在,那里见得这个是赐?那个是未赐?《三传》唯《左氏》近之。或云左氏是楚左史倚相之后,故载楚史较详。《国语》与《左传》似出一手,然《国语》使人厌看,如齐、楚、吴、越诸处又精采。如纪周、鲁自是无可说,将虚文敷衍,如说籍田等处,令人厌看。左氏必不解是丘明,如圣人所称,煞是正直底人。如《左传》之文,自有纵横意思。《史记》却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云,左丘明,左丘其姓也。《左传》自是左姓人作。又如秦始有腊祭,而《左氏》谓‘虞不腊矣’!是秦时文字分明。”贺孙。
  《春秋传》例多不可信。圣人记事,安有许多义例!如书伐国,恶诸侯之擅兴;书山崩、地震、螽、蝗之类,知灾异有所自致也。德明。
  或论及《春秋》之凡例。先生曰:“《春秋》之有例固矣,奈何非夫子之为也。昔尝有人言及命格,予曰:‘命格,谁之所为乎?’曰:‘善谈五行者为之也。’予曰:‘然则何贵?设若自天而降,具言其为美为恶,则诚可信矣。今特出于人为,乌可信也?’知此,则知《春秋》之例矣。”又曰:“‘季子来归’,以为季子之在鲁,不过有立僖之私恩耳,初何有大功于鲁!又况通于成风,与庆父之徒何异?然则其归也,何足喜?盖以启季氏之事而书之乎!”壮祖。
  或人论《春秋》,以为多有变例,所以前后所书之法多有不同。曰:“此乌可信!圣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贬恶,示万世不易之法。今乃忽用此说以诛人,未几又用此说以赏人,使天下后世皆求之而莫识其意,是乃后世弄法舞文之吏之所为也,曾谓大中至正之道而如此乎!”壮祖。
  张元德问《春秋》《周礼》疑难。曰:“此等皆无佐证,强说不得。若穿凿说出来,便是侮圣言。不如且研穷义理,义理明,则皆可遍通矣。”因曰:“看文字且先看明白易晓者。此语是某发出来,诸公可记取。”时举。以下看《春秋》法。
  问:“《春秋》当如何看?”曰:“只如看史样看。”曰:“程子所谓‘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如何?”曰:“便是亦有不可考处。”曰:“其间不知是圣人果有褒贬否?”曰:“也见不得。”“如许世子、止尝药之类如何?”曰:“圣人亦只因国史所载而立之耳。圣人光明正大,不应以一二字加褒贬于人。若如此屑屑求之,恐非圣人之本意。”时举。
  看《春秋》,且须看得一部《左传》首尾意思通贯,方能略见圣人笔削,与当时事之大意。时举。
  叔器问读《左传》法。曰:“也只是平心看那事理、事情、事势。春秋十二公时各不同。如隐、威之时,王室新东迁,号令不行,天下都星散无主。庄僖之时,威、文迭伯,政自诸侯出,天下始有统一。宣公之时,楚庄王盛强,夷狄主盟,中国诸侯服齐者亦皆朝楚,服晋者亦皆朝楚。及成公之世,悼公出来整顿一番,楚始退去;继而吴、越又强入来争伯。定、哀之时,政皆自大夫出,鲁有三家,晋有六卿,齐有田氏,宋有华向,被他肆意做,终春秋之世,更没奈何。但是某尝说,春秋之末,与初年大不同。然是时诸侯征战,只如戏样,亦无甚大杀戮。及战国七国争雄,那时便多是胡相杀。如雁门斩首四万,不知怎生杀了许多;长平之战,四十万人坑死,不知如何有许多人!后来项羽也坑十五万,不知他如何地掘那坑后,那死底都不知,当时不知如何地对副许多人。”安卿曰:“恐非掘坑。”曰:“是掘坑。尝见邓艾伐蜀,坑许多人,载说是掘坑。”义刚。
  《春秋》之书,且据《左氏》。当时天下大乱,圣人且据实而书之,其是非得失,付诸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意。若必于一字一辞之间求褒贬所在,窃恐不然。齐桓、晋文所以有功于王室者,盖当时楚最强大,时复加兵于郑,郑则在王畿之内;又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其势与六国不同。盖六国势均力敌,不敢先动。楚在春秋时,他国皆不及其强;向非威、文有以遏之,则周室为其所并矣。又,诸侯不朝聘于周,而周反下聘于列国,是甚道理!”广。以下论《左氏》。
  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
  元城说,左氏不识大体,只是时时见得小可底事,便以为是。义刚。
  因举陈君举说《左传》,曰:“左氏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有贬死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之类,是何议论!其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义理。此段不如《谷梁》说‘君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议论。某平生不敢说《春秋》。若说时,只是将胡文定说扶持说去。毕竟去圣人千百年后,如何知得圣人之心?且如先蔑奔秦,书,则是贬先蔑;不书时,又不见得此事。若如今人说,教圣人如何书则是?吕伯恭爱教人看《左传》,某谓不如教人看《论》《孟》。伯恭云,恐人去外面走。某谓,看《论》《孟》未走得三步,看《左传》底已走十百步了!人若读得《左传》熟,直是会趋利避害。然世间利害,如何被人趋避了!君子只看道理合如何,可则行,不可则止,祸福自有天命。且如一个善择利害底人,有一事,自谓择得十分利处了,毕竟也须带二三分害来,自没奈何。仲舒云:‘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部《左传》无此一句。若人人择利害后,到得临难死节底事,更有谁做?其间有为国杀身底人,只是枉死了,始得!”因举“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盖‘民之秉彝’,又自有不可埋没,自然发出来处。”璘。可学录云:“天下事,不可顾利害。凡人做事多要趋利避害;不知才有利,必有害,吾虽处得十分利,有害随在背后,不如且就理上求之。孟子曰:‘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欤?’且如临难致死,义也。若不明其理而顾利害,则见危致命者反不如偷生苟免之人。‘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民之秉彝’不可磨灭如此,岂不是自然!”
  林黄中谓:“《左传》‘君子曰’,是刘歆之辞。胡先生谓《周礼》是刘歆所作,不知是如何。”“《左传》‘君子曰’,最无意思。”因举“芟夷蕴崇之”一段,“是关上文甚事”?贺孙。
  左氏见识甚卑,如言赵盾弑君之事,却云:“孔子闻之,曰:‘惜哉!越境乃免。’”如此,则专是回避占便宜者得计,圣人岂有是意!圣人“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岂反为之解免耶!端蒙。
  问:“《左传》载卜筮,有能先知数世后事,有此理否?”曰:“此恐不然。只当时子孙欲僭窃,故为此以欺上罔下尔。如汉、高帝蛇,也只是脱空。陈胜王凡六月,便只是他做不成,故人以为非;高帝做得成,故人以为符瑞。”
  《左传》《国语》惟是周室一种十大夫说得道理大故细密。这便是文、武、周、召在王国立学校,教得人恁地。惟是周室人会恁地说。且如《烝民诗》大故说得好,“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之类,大故说得细密。义刚。兼论《国语》。
  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公、谷专解经,事则多出揣度。必大。以下《三传》。
  《春秋》制度大纲,《左传》较可据,《公》《谷》较难凭。胡文定义理正当,然此样处,多是臆度说。
  李丈问:“《左传》如何?”曰:“《左传》一部载许多事,未知是与不是。但道理亦是如此,今且把来参考。”问:“《公》《谷》如何?”曰:“据他说亦是有那道理,但恐圣人当初无此等意。如孙明复、赵、啖、陆淳、胡文定,皆说得好,道理皆是如此。但后世因《春秋》去考时,当如此区处。若论圣人当初作《春秋》时,其意不解有许多说话。”择之说:“文定说得理太多,尽堆在里面。”曰:“不是如此底,亦压从这理上来。”淳。义刚录少异。
  《左氏传》是个博记人做,只是以世俗见识断当它事,皆功利之说。《公》《谷》虽陋,亦有是处,但皆得于传闻,多讹谬。德明。
  国秀问《三传》优劣。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谷考事甚疏,然义理却精。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往都不曾见国史。”时举。
  《左传》是后来人做,为见陈氏有齐,所以言“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三家分晋,所以言“公侯子孙,必复其始”。以《三传》言之,《左氏》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如迁固之史,大概只是计较利害。范晔更低,只主张做贼底,后来他自做却败。温公《通鉴》,凡涉智数险诈底事,往往不载,却不见得当时风俗。如陈平说高祖间楚事,亦不载上一段;不若全载了,可以见当时事情,却于其下论破,乃佳。又如亚夫得剧孟事,《通鉴》亦节去,意谓得剧孟不足道;不知当时风俗事势,剧孟辈亦系轻重。知周休且能一夜得三万人,只缘吴王败后各自散去,其事无成。温公于此事却不知不觉载之,盖以周休名不甚显,不若剧孟耳。想温公平日尀耐剧孟。不知温公为将,设遇此人,奈得它何否?又如论唐太宗事,亦殊未是。吕氏《大事记》周赧后便系秦,亦未当。当如记楚、汉事,并书之;项籍死后,方可专书汉也。㽦。
  “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说,所以公、谷、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当初若是全无传授,如何凿空撰得?”问:“今欲看《春秋》,且将胡文定说为正,如何?”曰:“便是他亦有太过处。苏子由教人只读《左传》,只是他《春秋》亦自分晓。且如‘公与夫人如齐’,必竟是理会甚事,自可见。又如季氏逐昭公,毕竟因甚如此?今理会得一个义理后,将他事来处置,合于义理者为是,不合于义理者为非。亦有唤做是而未尽善者,亦有谓之不是而彼善于此者。且如读《史记》,便见得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及至后来刘、项事,又知刘之所以得,项之所以失,不难判断。只是《春秋》却精细,也都不说破,教后人自将义理去折衷。”文蔚。
  问:“《公》《谷传》大概皆同?”曰:“所以林黄中说,只是一人,只是看他文字疑若非一手者。”或曰:“疑当时皆有所传授,其后门人弟子始笔之于书尔。”曰:“想得皆是齐、鲁间儒,其所著之书,恐有所传授,但皆杂以己意,所以多差舛。其有合道理者,疑是圣人之旧。”僩。以下《公》《谷》。
  《春秋》难理会。《公》《谷》甚不好,然又有甚好处。如序隐公逊国,宣公逊其侄处,甚好。何休注甚谬。
  《公羊》说得宏大,如“君子大居正”之类。《谷梁》虽精细,但有些邹搜狭窄。㽦。
  公羊是个村朴秀才,谷梁又较黠得些。振。
  “《春秋》难看,三家皆非亲见孔子。或以‘左丘明耻之’,是姓左丘;左氏乃楚左史倚相之后,故载楚事极详。吕舍人《春秋》不甚主张胡氏,要是此书难看。如刘原父《春秋》亦好。”可学云:“文定解‘宋灾故’一段,乃是原父说。”曰:“林黄中《春秋》又怪异,云,隐公篡威公!”可学云:“黄中说,‘归仲子之赗’,乃是周王以此为正其分。”曰:“要正分,更有多少般,却如此不契勘!”可学云:“杜预每到不通处。多云告辞略。《经》《传》互异,不云传误,云经误。”曰:“可怪!是何识见!”可学。以下诸家解《春秋》。
  问:“《春秋传序》引夫子答颜子为邦之语,为颜子尝闻《春秋》大法,何也?”曰:“此不是孔子将《春秋》大法向颜子说。盖三代制作极备矣,孔子更不可复作,故告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秋》,善者则取之,恶者则诛之,意亦只是如此,故伊川引以为据耳。”淳。
  程子所谓“《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者,如“成宋乱”,“宋灾故”之类,乃是圣人直著诛贬,自是分明。如胡氏谓书“晋侯”为以常情待晋襄,书“秦人”为以王事责秦穆处,却恐未必如此。须是己之心果与圣人之心神交心契,始可断他所书之旨;不然,则未易言也。程子所谓“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耳。人杰。
  或问伊川《春秋序》后条。曰:“四代之礼乐,此是经世之大法也。《春秋》之书,亦经世之大法也。然四代之礼乐是以善者为法,《春秋》是以不善者为戒。”又问:“孔子有取乎五霸,岂非时措从宜?”曰:“是。”又曰:“观其予五霸,其中便有一个夺底意思。”贺孙。
  《春秋序》云:“虽德非汤、武,亦可以法三王之治。”如是,则无本者亦可以措之治乎?语有欠。因云:“伊川甚么样子细,尚如此。难!难!”扬。
  今日得程《春秋解》,中间有说好处;如难理会处,他亦不为决然之论。向见沙随《春秋解》,只有说滕子来朝一处最好。隐十一年方书“滕侯、薛侯”来朝,如何桓二年便书“滕子来朝”?先辈为说甚多:或以为时王所黜,故降而书“子”,不知是时时王已不能行黜陟之典;就使能黜陟诸侯,当时亦不止一滕之可黜。或以《春秋》恶其朝桓,特削而书“子”;自此之后,滕一向书“子”,岂《春秋》恶其朝桓,而并后代子孙削之乎!或以为当丧未君;前又不见滕侯卒。皆不通之论。沙随谓此见得春秋时小国事大国,其朝聘贡赋之多寡,随其爵之崇卑。滕子之事鲁,以侯礼见,则所供者多;故自贬降而以子礼见,庶得贡赋省少易供。此说却恐是。何故?缘后面郑朝晋云:“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赋。”见得郑本是男爵,后袭用侯伯之礼,以交于大国,初焉不觉其贡赋之难办,后来益困于此,方说出此等话。非独是郑伯,当时小国多是如此。今程公《春秋》亦如此说滕子。程是绍兴以前文字。不知沙随见此而为之说,还是自见得此意?贺孙。
  问:“诸家《春秋》解如何?”曰:“某尽信不及。如胡文定《春秋》,某也信不及,知得圣人意里是如此说否?今只眼前朝报差除,尚未知朝廷意思如何,况生乎千百载之下,欲逆推乎千百载上圣人之心!况自家之心,又未如得圣人,如何知得圣人肚里事!某所以都不敢信诸家解,除非是得孔子还魂亲说出,不知如何。”僩。
  胡文定《春秋》非不好,却不合这件事圣人意是如何下字,那件事圣人意又如何下字。要之,圣人只是直笔据见在而书,岂有许多忉怛!友仁。
  问:“胡《春秋》如何?”曰:“胡《春秋》大义正,但《春秋》自难理会。如《左氏》尤有浅陋处,如‘君子曰’之类,病处甚多。林黄中尝疑之,却见得是。”时举。
  胡《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闳祖。
  问胡《春秋》。曰:“亦有过当处。”文蔚
  问:“胡文定据《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一句作骨。如此,则是圣人有意诛赏。”曰:“文定是如此说,道理也是恁地。但圣人只是书放那里,使后世因此去考见道理如何便为是,如何便为不是。若说道圣人当时之意,说他当如此,我便书这一字;淳录云:“以褒之。”他当如彼,我便书那一字,淳录云:“以贬之。”别本云:“如此便为予,如彼便为夺。”则恐圣人不解恁地。圣人当初只直写那事在上面,如说张三打李四,李四打张三,未尝断他罪,某人杖六十,某人杖八十。如孟子便是说得那地步阔。圣人之意,只是如此,不解恁地细碎。且如‘季子来归’,诸公说得恁地好。据某看来,季友之罪与庆父也不争多。但是他归来后,会平了难,鲁人归之,故如此说。况他世执鲁之大权,人自是怕他。史官书得恁地,孔子因而存此,盖以见他执权之渐耳。”义刚。淳录略。
  《春秋》今来大纲是从胡文定说,但中间亦自有难稳处。如叔孙婼祈死事,把他做死节,本自无据;后却将“至自晋”一项说,又因谷梁“公孙舍”云云。他若是到归来,也须问我屋里人,如何同去弑君?也须诛讨斯得。自死是如何?《春秋》难说。若只消轻看过,不知是如何。如孟子说道“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只将这意看如何。左氏是三晋之后,不知是甚么人。看他说魏毕万之后必大,如说陈氏代齐之类,皆是后来设为豫定之言。《春秋》分明处,只是如“晋士匄侵齐,至闻齐侯卒,乃还”,这分明是与他。贺孙。
  问:“胡氏传春秋盟誓处,以为《春秋》皆恶之,杨龟山亦尝议之矣。自今观之,岂不可因其言盟之能守与否而褒贬之乎?今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之时,而遽责以未施信而民信之事,恐非化俗以渐之意。”曰:“不然。盟诅,毕竟非君之所为,故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将欲变之,非去盟崇信,俗不可得而善也。故伊川有言:‘凡委靡随俗者不能随时,惟刚毅特立乃所以随时。’斯言可见矣。”问洽:“寻常如何理会是‘自命’?”曰:“尝考之矣。当从刘侍读之说。自王命不行,则诸侯上僭之事,由阶而升。然必与势力之不相上下者池录作:“如历阶而升,以至于极。盖既无王命,必择势力之相敌者。”共为之,所以布于众而成其僭也。齐、卫当时势敌,故齐僖自以为小伯,而黎人责卫以方伯之事。当时王不敢命伯,而欲自为伯,故于此彼此相命以成其私也。及其久也,则力之能为者专之矣,故威公遂自称伯。以至战国诸侯各有称王之意,不敢独称于国,必与势力之相侔者共约而为之,魏、齐会于苴泽以相王,是也。其后七国皆王,秦人思有以胜之,于是使人致帝于齐,约共称帝,岂非相帝?自相命而至于相王,自相王而至于相帝,僭窃之渐,势必至此,池录云:“《春秋》于此,盖纪王命不行而诸侯僭窃之端也。”岂非其明证乎?”曰:“然则《左传》所谓‘胥命于弭’,何也?”曰:“此以纳王之事相逊相先也。”曰:“说亦有理。”洽。池录少异。
  问:“《春秋》,胡文定之说如何?”曰:“寻常亦不满于胡说。且如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答策相似。近见一相知说,傅守见某说云,固是好,但其中无一故事可用。某作此书,又岂欲多使事也?”问:“先生既不解《春秋》,合亦作一篇文字,略说大意,使后学知所指归。”曰:“也不消如此。但圣人作经,直述其事,固是有所抑扬;然亦非故意增减一二字,使后人就一二字上推寻,以为吾意旨之所在也。”问:“胡文定说‘元’字,某不能无疑。元者,始也,正所谓‘辞之所谓“太”也’。今胡乃训‘元’为‘仁’,训‘仁’为‘心’,得无太支离乎?”曰:“杨龟山亦尝以此议之。胡氏说经,大抵有此病。”
  胡文定说《春秋》,高而不晓事情。说“元年”不要年号。且如今中兴以来更七个元年,若无号,则契券能无欺弊者乎!淳。
  吕居仁《春秋》亦甚明白,正如某《诗传》相似。道夫。
  东莱有《左氏说》,亦好。是人记录他语言。义刚。
  薛常州解《春秋》,不知如何率意如此,只是几日成此文字!如何说诸侯无史?《内则》尚有“闾史”。又如赵盾事,初灵公要杀盾,盾所以走出,赵穿便弑公,想是他本意如此,这个罪首合是谁做!贺孙。
  薛士龙曰:“鲁隐初僭史。”殊不知《周官》所谓“外史合四方之志”,便是四方诸侯皆有史。诸侯若无史,外史何所稽考而为史?如古人生子,则“闾史”书之。且二十五家为闾,闾尚有史,况一国乎!学蒙。
  昔楚相作燕相书,其烛暗而不明。楚相曰:“举烛。”书者不察,遂书“举烛”字于书中。燕相得之曰:“举烛”者,欲我之明于举贤也。于是举贤退不肖,而燕国大治。故曰:“不是郢书,乃成燕说。”今之说《春秋》者,正此类也。人杰。扬录少异。
  学《春秋》者多凿说。《后汉》《五行志注》,载汉末有发范明友奴冢,奴犹活。明友,霍光女婿,说光家事及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应。某尝说与学《春秋》者曰:“今如此穿凿说,亦不妨。只恐一旦有于地中得夫子家奴出来,说夫子当时之意不如此尔!”广。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六册

《朱子语类第六册》

出版者:崇文书局

本书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宋、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成的人物、宋代理学家朱熹进行研究、展示朱子的学说与思想,以清光绪年间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阅读